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格限制死刑的理性刑法理论的勃兴和司法实务中雇凶杀人死刑适用的不均衡为雇凶杀人犯罪死刑适用标准的提出设定了前提条件。确定雇凶杀人犯罪死刑的适用对象,需要综合考量行为人的身份、动机及行为人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犯罪分工等因素。德、日刑法的犯罪事实支配理论、造意为首的相关规定和逃避处罚的可能性决定了在雇凶杀人犯罪中一般情况下应对雇主适用死刑。在受雇人是雇凶杀人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主犯及存在受雇人加重刑罚的其他情况时可例外地对受雇人适用死刑。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犯罪是指以计算机作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及其他辅助技术手段共同实施的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犯罪行为。计算机犯罪中的电子数据本质上是能够证实犯罪分子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犯罪行为的数据记录。其特点是 :与犯罪主体的相关性 ;与犯罪行为的相关性 ;认定犯罪主体的间接性。计算机犯罪中电子数据的获取原则是 :合法性、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审查应遵循的原则为 :既尊重专家鉴定 ,又注重侦查实践 ;以审查证据的证明能力为核心 ,兼顾证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浅析犯罪现场重建与犯罪心理画像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现场重建是对犯罪客观过程的整体构建,犯罪心理画像则可视为对犯罪行为人主观精神状态及其个体特征的描述和再现。犯罪现场重建和犯罪心理画像各具优劣,目前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在实际侦查过程中必须有机整合,才能准确地刻画犯罪行为特征、动机特征和犯罪者的人身特征,从而为侦查活动服务。犯罪现场重建和犯罪心理画像的整合即为犯罪重建。  相似文献   

4.
反侦查行为是行为人为逃避法律制裁而实施的摆脱嫌疑、抗拒侦查的犯罪行为;它的竞合性、辅助性、附加性、对立性是区别于一般犯罪行为的主要特征;它与一般犯罪行为相比,行为模式的背离是根本反常;人员调查、实地勘查和犯罪现场的分析重建是识别反侦查行为的有效手段;命案中的反侦查行为可为确定案件性质、刻画犯罪人特征和串案并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同流合污     
雇凶杀人,这种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方式如今在官场时有发生。一些腐败官员直接接受来自黑恶势力的贿赂,致使黑恶势力壮大。而腐败分子和黑社会势力的相互勾结、相互渗透,正是今天官员腐败和黑势力犯罪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6.
犯罪中的附加行为相对于完成犯罪而言是不必须的行为,但它在犯罪现场普遍存在并展现出多样性。标记行为源于附加行为,其内涵却深于附加行为。在侦查分析中,充分认识和正确解读附加行为的展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对分析犯罪中的行为性质,扩展附加行为的应用,考证犯罪行为过程,揭露犯罪事实真相,串并案件以及分析研判行为人犯罪特征和人格特征等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故意损毁文物罪的既遂形态是结果犯,即行为人不但要实施了故意损毁文物的行为,而且要造成文物损毁的结果,否则,不能构成本罪的既遂。行为人为了故意损毁文物,准备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条件,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能着手实施的,构成故意损毁文物罪的犯罪预备形态。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故意损毁文物的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得逞的,构成故意损毁文物罪的犯罪未遂形态。故意损毁文物罪的犯罪中止形态是指行为人在故意损毁文物罪的犯罪过程中,自动停止犯罪行为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文物损毁结果的发生。对于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的认定要注意三个原则:一是"一人着手全体着手";二是"一人既遂全体既遂";三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行为人先实施其他文物犯罪行为,后又对相关文物故意损毁的,如果不存在牵连犯和吸收犯的情形,一般应当以数罪论处。  相似文献   

8.
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司法实务部门对逃避侦查的认识莫衷一是。逃避侦查的判定应当结合设立时效制度的初衷,并联系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对于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毁灭证据、伪造现场等行为,犯罪后逃离犯罪现场,到案后不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或者对抗审讯等行为均不能认定为逃避侦查行为。判定为逃避侦查必须发生在侦查机关立案侦查以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逃避侦查的故意,并且行为人实施了积极、主动的逃避刑事追究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绑架犯罪行为人、相关人心理的实证性调查,对绑架犯罪行为人的群体心理进行了分析,这对于预防、控制、矫治绑架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非法集资行为主要涉及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多种罪名。非法集资犯罪行为特点是涉案范围广,危害后果严重;犯罪手段不断翻新,犯罪形式多样;涉案团伙多以合法身份为掩护,犯罪过程具有隐蔽性;作案周期长,犯罪行为暴露具有滞后性;非法集资组织结构严密,犯罪成员具有团伙性。打防非法集资犯罪应党委政府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多项侦查措施并用,并抢占舆论制高点,引导涉案舆论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五条规定:“传授犯罪方法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条所规定的“犯罪方法”,主要是指犯罪的经验和技能,包括手段、步骤、反侦查方法等。“传授”是指以文字、语言、动作或者其他方法,故意将实施某种犯罪的具体方法、技能、经验传授给他人的行为。传授犯罪方法罪在客观上只要求行为人实施了传授犯罪方法的行为,只要行为人故意地向他人传授犯罪方法,即可构成本罪。不论行为人是否教唆被传授人实施犯罪,也不论被传授人是否实施了传授…  相似文献   

12.
唐治祥 《理论月刊》2005,(9):125-127
刑法第311条规定的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的成立以行为人"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为前提条件,行为人对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是否"明知"就成了本罪是否成立的关键.本文拟从"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的涵义、如何认定、"明知"的形成时间及其与刑法总则"明知"的关系等方面理清相关问题,以抛砖引玉,并希能对司法实践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诱惑侦查诸问题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诱惑侦查是指侦查人员及其他参与侦查活动的人员通过诱惑性方式诱使某人实施犯罪行为或促使犯罪行为暴露的一种侦查手段。诱惑侦查有多种分类方法 ,较为流行的是将其分为“机会提供型”和“犯罪诱发型”两类。诱惑侦查可以在合法的范围内使用 ,但也可能被违法地使用 ,因此 ,不宜笼统地将其视为非法而予以排斥 ,但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和制约。将诱惑侦查限定在无被害人案件 ,似乎范围过窄。诱惑侦查只能针对已有犯罪意图并正在寻机作案或可能继续犯罪的人采用。由于诱惑侦查适用的案件类型较为多样 ,所以其策略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  相似文献   

14.
信用卡犯罪是伴随着信用卡业务而滋生的一种犯罪,文章详细阐述了信用卡犯罪行为的认定,为正确开展侦查提供了前提条件。随之提出了侦查中应注意的六个环节,为破获此类案件提供了侦查方向。  相似文献   

15.
侦查是公安机关依照法律,运用策略和手段同犯罪作斗争的一项专门工作。它的主要任务是查明犯罪事实,揭露、证实犯罪,缉获犯罪人。因此,侦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认识活动。什么是侦查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呢?在传统的侦查理论中,流行的观点认为,侦查活动一般都是从犯罪行为后果来追溯造成犯罪后果的犯罪人、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犯罪动机、目的等),以及犯罪实施过程的真象。因此,侦查是“从犯罪实践程序系列的终端开始的”,“倒过来或逆时针方向揭露犯罪的认识活动”。这种观点是否反映了侦查认识活动全过程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文章依据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对绑架犯罪行为人、相关人心理的实证性调查,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绑架犯罪行为人的图财心理、抗拒心理和报复心理进行了分析。这对于预防、控制、侦训、矫治绑架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诱惑侦查是指为了侦辑隐蔽且无被害人的犯罪 ,侦查人员以实施某种行为有利可图为诱饵 ,暗示或诱使他人进行犯罪 ,待犯罪行为实施时或结果发生后拘捕被诱惑者的行为。我国应加强立法 ,确定适用诱惑侦查条件及相关问题 ,加强这种侦查手段的合法性。立法时应注意 :明确诱惑侦查的适用范围 ,确立判断诱惑侦查合法的标准 ,确立诱惑侦查手段的审批程序。  相似文献   

18.
药家鑫故意杀人行为是一种应激型行为,是行为人在特殊情境下应激反应的结果,其行为无预谋,具有突发性故意等特征.应激型杀人犯罪行为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行为能力的个体在应激情境下实施的突发性杀人行为,是在应激情境下主客观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类犯罪的前提是犯罪行为人处于应激状态,由行为人的心理缺陷和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共同导致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预谋杀人犯罪人,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应当属于宽的范围.可以从开展针对应激源的情境预防和加强个体心理抚育的角度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对于此类犯罪人可采用情绪控制训练、角色扮演训练等方法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19.
劫持人质案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从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看,劫持犯罪行为受特定动机支配,具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性;从犯罪手段看,具有暴力性,劫持者一般凭借有特定的犯罪工具;从涉案人员构成看,波及方面较多;从犯罪表现形态和发展变化情况看,犯罪行为具有暴露性并表现为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案件对处置活动的反向作用情况看,劫持者对警方的处置活动具有很强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20.
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区别性、协同性地体现于犯罪行为无意识动机的各个方面。青少年犯罪动机包括意识的犯罪动机与无意识的犯罪动机两大方面;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无意识动机典型地体现在犯罪的行为动力中,它们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深度心理力量,并与意识状态的犯罪动机共同构成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动机力量。在多层面无意识的作用下,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无意识动机具体体现为本能冲动力、罪恶情结动力、好奇心动机、逞强动机、逆反动机等多个动机成分。它们对于犯罪侦查、罪犯矫正与犯罪预防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