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镜子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人们通过照镜子来梳妆打扮,整理仪容。仪容是否端正,折射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照镜子正衣冠,既展现了个人的整洁、端庄的形象,彰显个人的自律意识,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古人就从镜子中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墨子·非攻》中云:"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相似文献   

2.
一代伟人周恩来在南开大学读书时,曾在宿舍大立镜旁又糊了面纸做的“镜子”,每天早晚,总要到这面镜子前照一照。原来这面镜子上写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周恩来由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成长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一生立身处世,实际上都受到这面“镜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史为镜及其它王艾宇镜,古称,或鉴、监之类。镜的功用如《六戴礼·保传》谓:“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如此而已。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从镜子出现,人们就不但知道用镜子照形,还把镜子的功用引申到精神方面,以种种拟镜之物,观察人的精神世界。历史上关于镜子...  相似文献   

4.
镜子的功能     
镜子是人类的重要发明,是家家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品。镜子能够真实地映照客观存在的一切,既不遮掩丑陋,也不放大美丽,这一透明、公正的优点,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观容貌、正衣冠、端品行。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时,曾在宿舍大立镜旁边又糊了面纸做的“镜子”,每天早、晚,总要到这面“镜子”前照一照。  相似文献   

5.
学习是干部成长的永恒主题。荀子说过:“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培根曾讲:“读书可以增长才干.只有学识渊博的人才能通观全局.得以担当重任”。两位思想家的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学习是为政之基、为官之途,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不断进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要注意积累     
积累,是治学之道,是学业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对此就曾有过精辟的比喻,他在《劝学篇》中写道:“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成语和格言也同样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语文学习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语文能力包括阅读、写作、表达等方面。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是他思想、生活、知识、文字等各方面水平和储备的  相似文献   

7.
清代《格言联璧》中有这样一段话:“人心一念之邪,而鬼在其中焉,因而欺侮之、播弄之,昼见于形象,夜见于梦魂,必酿其祸而后已。”这段话用在柳州市供电局原局长伍蔚繁的身上最为贴切。如今已身处牢狱的伍蔚繁在忏悔录中写道:“一个成功的人就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凭借的就是权力和金钱。为此,就要想着法子赚钱,特别是在‘下课’(指退休)以后。” 没有了权力,就要追逐金钱。这是伍蔚繁的逻辑。事实证明,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伍蔚繁在行将  相似文献   

8.
把时针拨回到50年代末,人们不会忘记,在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一亩地长出20万斤粮食”的年代,几多“卫星”上天之时,多少血和泪的代价,曾给无数人的心灵,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历史发展到90年代,早已被人们所唾弃的虚报浮夸之风竟又“东山再起”,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头。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广泛深入开展的县级以上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三讲”教育活动中,第一讲就是“讲学习”。中央把“讲学习”排在“三讲”首位,可见“讲学习”之重要。我认为‘讲学习”是“三讲”教育的基础,是搞好其余两讲的前提,是确保“三讲”顺利进行、健康发展、收到实效、不走过场的重要环节。铭记先哲格言,重视读书。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人们的一切知识、才干和经验都要在工作实践和刻苦学习中获很。古往今来,不少前贤圣哲,对学习有着深刻的体验,发表过许多极富哲理、启人奋学的格言名句。我国西汉以编纂楚辞而闻名的经学家。文…  相似文献   

10.
藏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格言诗是其中最闪亮的明珠.《萨迦格言》是格言诗的开宗之作,它聚集了藏民族千百年来文化沉淀精华,代表了其思想特色、经验水平和思维高度.诗中的伦理思想,是藏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的代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萨迦格言》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告诉人们,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比做一个恶人生活得更好,人们只要遵循了某些道德准则,就能够过上让人尊敬的生活.他认为以下几种品质是人必须具备的:  相似文献   

11.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施展才能的途径很窄,出官入仕成了仕人君子自我实现的惟一通道。但怎样入仕呢?古人认为,入仕为官必须“由其道”,犹儿女婚姻,明媒正娶,正途入仕。孟子说过,人之为官有“天爵”和“人爵”之别。所谓“天爵”是指一个人修养很高,才智超群,众望所归,而被推举担任领导职务。而“人爵”是指那些自身不修,一味钻营,不是“由其道”而得其位,而是通过非正当渠道去谋其位。孟子认为“天爵”不修,“人爵必殆”。唐初,太宗李世民曾就用官之事问计于魏征。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借…  相似文献   

12.
张晓政 《新湘评论》2014,(10):40-41
陆贽是中唐名相,为人刚直激切,任相期间指陈时弊、整顿吏治、革故鼎新,"事有可否必言之",在政治、经济、军事、民主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极富见地的主张。他善于选人用人的很多观点和思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启示。首先,强调"人皆含灵,唯其诱致"。在陆贽看来,人才并不神秘,关键在于能否被发现、招引、善用,犹如璞玉,抛掷即为瓦石,雕琢却成圭璋;又如水源,壅塞则为淤泥,疏浚即成川泽,一语以概之,“好之则至,奖之则崇,抑之则衰,斥之则绝,此人才消长之所由也”。无独有偶,东方朔亦曾有愤激之言:“贤与不肖,何以异哉!……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汉卡刀三杰”中,萧何曾任小吏,韩信曾寄食于人,张良曾浪迹天涯。此外,樊哙等人皆原属市井无赖之辈,我们与其赞叹他们的“草根逆袭”,不如佩服刘郑的善于用人,否则这些人无论如何是无法在大汉帝国的政洽谱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  相似文献   

13.
到过神农架的人,无不被燕天风景区的自然风光所陶醉;行过那条通往山上路的人,无不对这“畅、洁、美”的山路赞叹不已。你可曾知道,这里有一支敢  相似文献   

14.
照官之镜     
照官之镜刘西林古往今来,对照官之镜多有论述,其中以唐太宗说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最为人们所熟知。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领导政绩功过的正确评价,最有权威的恐怕要数职工群众这面镜子了。一家报纸曾刊登过这样两条对比新...  相似文献   

15.
<正>开国总理周恩来十分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因为他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他在南开学校读书时,经常要读《镜子诗》:"面必净,发必理……"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要经常会见国内外友人、同志。他认为,在这些会见中,如果自己不刮胡子便与客人见面,就是对客人的不尊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剃须、理发成了他每天都要做的事,由此也留下了许  相似文献   

16.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一代自治,必有一代之人才任之。”翻开历史的篇章,拂去岁月的风尘,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繁荣兴盛的时代,都把荐贤纳能作为治国安邦的大计。思贤若渴、爱才胜宝者有之;慧眼识贤、不拘一格者有之;任贤使能、量才授职者有之;扬长避短、知人善任者有之;举贤惜才、不责备求全者有之;举才择人、不分亲疏者有之;捐弃前嫌,不计旧怨者有之;深明大义、主动让贤者有之;明察忠奸、用人不疑者有之。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美谈佳话。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句成语叫“盖棺论定”,是说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只有到了生命终了才能作出结论。其实,盖棺未必能够论定。古往今来,世界各国,有多少在历史上曾起过重大作用、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在他们“盖棺”很久以后,人们仍然争论不休,难有什么绝对的“论定”。这是因为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8.
认识自己     
王尧 《前线》1993,(16)
人认识自己应该不难。两三岁孩子也能迅速从一群人的照片中找出自己那个小面孔。这无疑是镜子的功劳。人在甚至连铜镜还没发明之前就已经认识自己了。战国时有个叫列精于高的士人,有一次衣冠楚楚去见国王,侍者奉承他“公姣且丽”,他不自信,“窥于井,粲然恶丈夫之状也!”从“窥于井”到铜镜再到玻璃水银镜,人们认识自己的手段日益进步,但是却日益不能认识自己的真  相似文献   

19.
小过与大祸     
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原院长贾永祥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数百万元,被判处无期徒刑。狱中,他痛心忏悔:“不虑小过必有大祸,思想道德防线一破,邪恶就如洪水般冲来。”“不虑小过,必有大祸”,如此富含哲理的话,出自一个腐败分子之口,让人感慨。假如他能够早一点悟出这个道理,恐怕也不会堕落为阶下之  相似文献   

20.
笔者不只一次听到先进人物发出“当先进难,要干一番事业更难”的慨叹。而所谓“难”,往往难在周围舆论环境的压力上。古人说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昨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