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救行为解决的是当个人权利不能获得有效的公力救济时个人自力救济的限度问题,或者说个人在权利受到侵害而无法获得有效的公力救济时个人实施自力救济与社会秩序冲突的平衡问题。允许自力救济是权利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维护社会秩序又要求对自力救济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自救行为的相当性是其合法性的边界。自力救济一方面为弱者权利的保护开辟了一条通道,必将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而另一方面私权利与公权力的冲突又为自力救济蒙上了一层阴影,难道自力救济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相似文献   

2.
论自救行为     
杨津 《法制与社会》2010,(12):28-29
自救行为是一种从行为人既有的权利中派生出来的维权行为,属于权利的私力救济,是对公力救济的必要补充,能够实现刑法的公正与效益的统一。由于自救行为是一种私力救济方式,存在着被滥用的可能性,因此应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限制。本文从自救行为的概念、构成要件以及我国对自救行为刑事立法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自救行为,又称自主行为、自力救济,作为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的一种,它既不同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也不同于正当业务行为等其它正当化行为,它是一种独立的具有自身特征的正当化行为。但是目前我国的刑法学者对自救行为的研究并不多,并且很不深入,现行刑法中也没有明确规定自救行为是排除犯罪性的正当化行为,因此造成司法实践中对自救行为的处理结果极不统一。  相似文献   

4.
刑法中的自救行为解决的是紧急状态下公力救济不能实现时,以私力救济方式保护合法权益的问题,从本质上看其作为私力救济方式是公力救济的有益补充,能够克服公力救济方式程序繁琐、时间冗长等缺点,有效性优势明显,是权利保护题中之义。同时,自救行为也容易走向暴力,导致社会无序。解决这一二难问题的路径在于构建自救行为制度。该制度一方面应承认自救行为的正当性,明确其阻却犯罪功能,而对于如何阻却犯罪,有正当防卫模式、法定的违法阻却模式、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模式等,但要么不能自圆其说,要么与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或法治现状不相适应,我国宜构建独立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模式,将自救行为在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之后予以明确规定。另一方面,要严格把握其适法的边界,以避免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自救行为作为一种违法阻却事由,由于在我国刑法典中没有明文规定,其本身又与正当防卫有类似之处,导致在实践中有时容易将它们相混淆。本文通过对沈阳白玉案的分析,以具体案例说明了在特定情形下如何正确将自救行为与正当防卫区分开,以在实践中准确认定自救行为。  相似文献   

6.
邱赛兰 《法制与社会》2011,(33):282-284
不法侵害行为与不法侵害状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只能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不能包含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状态,将在涉财犯罪中的侵害人逃离仍在被害人视野中的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状态视为不法侵害行为的延续即“视野说”,有类推解释之嫌,违背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被害人对这种行为的阻止以恢复其权利的,如果在社会观念上是相当的,应以自救行为认定,阻却其违法性。  相似文献   

7.
刑法中的事后自救有着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救行为的特别意义,它是刑法中的违法性阻却事后即正当化事由之一。刑法中的事后自救有着从起因要件、时机要件到主体要件、主观要件再到对象要件和限度要件的系列性构成要件或成立条件。不符合构成要件或成立条件的自救行为轻者是过失犯罪,重者是故意犯罪,不仅可以实施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甚至可以实施"刑法中的事后反自救"。  相似文献   

8.
自救行为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而外的一种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对于自救行为,我国刑法中尚无明文规定,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少见。有的已成为司法实践中的新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认真地研究。笔者就此发表浅见,以作引玉之砖。一、自救行为的概念及其特征自救行为,亦称自助行为,是指行为人在公共利益或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不  相似文献   

9.
自救行为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救行为是一种排除社会危害性的正当行为,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颇多但刑法理论界对其涉及甚少.由于自救行为是一种私力救济方式,存在着被滥用的可能性,因此应对其构成要件严加限制.关于自救行为排除犯罪性的根据,应从自救行为是公力救济的重要补充和自救行为有利于实现刑法的公正和效益两个方面来论证.  相似文献   

10.
作为正当性行为之一,自救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颇多但刑法理论界对其涉及甚少。本文从自救行为的概念、正当性依据和构成要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完善刑事领域自救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11.
梁国  王瑶 《行政法制》2004,(4):35-37
行政复议制度涉及对侵犯行政相对人权利的行政行为的救济问题,具有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对行政主体的行为予以监督的功能。因此,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实现行政法治的目标,各国宪法或法律大都直接或间接地建立了行政复议制度。我国也先后制定了《行政复议条例》及《行政复议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家庭暴力中受暴方以暴制暴行为的出现,关于这种行为的性质的分析也越来越多。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故意犯罪行为,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应属正当防卫。本文首先分析自救行为的正当性,通过对构成自救行为的必备条件的分析,进而将这种以暴制暴行为定性为自救行为。  相似文献   

13.
立生  欣君 《法庭内外》2006,(10):43-44
目前,有限责任公司治理及股东权利的行使,均存在行为不规范盼隋况。尤其是公司扩大资本或股东转让出资的行为不规范,新出资人股或受让出资者的股东身份及其权利受到其他股东的质疑,产生纠纷,形成公司股东权利确认之诉。不规范行为产生的股东,其权利是否应当确认,通过下面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出答案。  相似文献   

14.
对宪法权利的理解、解释和落实必然遇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宪法权利能否因其他宪法上的利益、公共政策以及与之相冲突的权利而受到限制。从规范法学的观点来看,宪法权利具有一种复杂的结构,既内含排他性层次,又内含权衡的层次。因此,宪法权利推理呈现一种衡量与不衡量结合的双阶结构。宪法权利之作为权利,是一种对公共权威作出某种行为时所依凭的理由的限制。对某些政府行为的理由,宪法权利能将其坚决排除出去,而对另一些政府行为的理由,包括为了公共利益,则需要和权利仔细加以权衡而做出取舍。这样的宪法权利规范及其推理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民主的政治慎思机制。  相似文献   

15.
蔡雪冰 《时代法学》2011,9(6):53-59,65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自救犯罪,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在面临对自身生存发展构成的威胁或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依靠自己的力量,以非法手段和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的犯罪行为,具有犯罪手段暴力化、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形式团伙化、犯罪对象确定化、犯罪动机简单化、犯罪事先有预谋等特点。公力救济难到位和社会保障水平低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救犯罪的外在原因;用人单位违规失信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救犯罪的直接原因;行为人的人格扭曲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救犯罪的内在起因。  相似文献   

16.
民事权利的通常定义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或利益。它表现为权利享有者可以自己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权利享有者因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而使自己权利受到侵害或不能行使和实现时,有权要求国家有关机关保护自己的权利,从上述定义,笔者进一步参透权利的法门,立足点是市场经济,中心论点是财产权。一、市场经济民事权利以财产权为核心民事权利根据其性质或者有元财产内容可划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从法律角度讲,财产是民事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由于权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财产…  相似文献   

17.
宣告合同无效是当事人在仲裁实践中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一项重要权利,本文通过一则仲裁案件详尽分析当事人应如何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宣告合同无效的权利,避免因不当行为丧失了该项权利。  相似文献   

18.
《法学研究》2014,36(1):3-28
正编者按:权利可视为划定行为界限、构建伦理法律制度、解释历史发展的一种方法,而权利的概念化、体系化、制度化以及社会后果,又依赖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不同知识体系的方法予以阐释或论证、描述或分析。20世纪90年代,继权利本位、人权理想、法治国家的讨论后,学者们宣布中国"开始迈入权利时代"。权利时代,既要实现在横向关系上的权利界定及其救济,更要完成权利方法对权力机制的塑造,让权力实践除受制于自身逻辑外还受制于权利关系,即要将权利作为达成整个社会秩序的核心方法。这当然离不开权利形成、配置、实践、反馈的具体方法的繁荣。为此,本刊第三届青年公法论坛(2013年10月12—13日)以"作为方法的权利和权利的方法 "为题。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民事法律中,公民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能力,是民事法律关系中最为广泛的主体;又具有行为能力,可以用自身的行为去发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并以自身的行为对一切民事法律关系后果承担责任。公民的行为能力,不仅直接影响法律行为的有效或无效,而且涉及到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犯罪率不断提高的当今社会,当公民权益遭受侵害时,寻求公力救济并不一定是最经济有效的救济途径,允许公民在一定条件下实施自救行为已赢得了刑法理论界基本认同。但是,我国刑事立法自救行为制度的空缺,使得很多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相反,其他国家和地区民法对自助行为制度的规范以及这方面的研究都要系统得多,自救行为和自助行为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甚至很多时候这个概念是通用的。本文试着从现有民事立法关于自助行为制度的规定出发来设计我国刑法自救行为制度,在介绍自救行为及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其要件、行为方式、事后效果做出了规定,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