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有脸,树有皮”,这是连小孩子都懂得的浅显道理。中国古语云:“人而无止,不死何俟?”就是说,人若不知羞耻,还不如死了呢。可见,知耻、自尊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时下却有些人认为:“都80年代了,还讲什么脸面?脸面值几个钱?”在他们看来,今天讲求实精神,讲竞争意识,就不该讲脸面;否则不是虚伪,便是窝囊。  相似文献   

2.
百字杂论     
质疑“献礼工程”“献礼”心态实际是“官场”上一种自我炫耀的庸俗心态。国家有喜庆事件,地方政府有什么理由“突击”花纳税人的钱?就为了出名?就为了出政绩?若真的对祖国有深厚感情,那就应该从勤恳工作、珍惜民财民力做起。因为只有老百姓都快乐幸福了,节日才会祥和,政府才真正有脸面、有政绩。——张书林  相似文献   

3.
“面子”的本意是指附着于“里子”(事物的内质)之上的表皮和外壳。“面子”的引申义主要有两层:一指“情面”,二指“脸面”。情面乃“人情”也。人情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其在现形式多样与实际功能各异自不必细说;脸面与人之尊严有关。尊严,有人视其如同生命而倍加珍重,有人则视其如同草芥而不屑一顾。由此反映到人的脸面上,就有“薄脸皮”与“厚脸皮”、“要脸皮”与“不要脸皮”之分。只是,从“要脸皮”又引申出“假脸皮”,则另当别论了。  相似文献   

4.
所谓“面子”,就是指人的脸。人的喜怒哀乐、气质风度、道德修养、思想内涵、人格尊严等等,大都可以通过脸面表现出来。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没少在脸面问题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5.
说“面子”     
面子,也叫脸面。中国人对面子是看得很重的。“人活脸面树活皮”这句俗话,更把脸面看作生死攸关的大事。一个人,如果没了面子,便觉羞于见人,在人前抬不起头来,甚至还有因失了面子而自杀的。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在被刘邦击败之后,据说就是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抽剑自刎于乌江,可见面子的重要。本来,爱面子,是中国人的一个好传统。对个人来说,这是一种自束力,有利于自省、自重、自爱、自尊,  相似文献   

6.
党报的一版被称作要闻版。顾名思义,要闻版就是刊登一些重要新闻的版面,是报纸的“灵魂”版面。报界把要闻版比作整张报纸的“脸面”。地市党报要闻版难办是困扰地市报人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因为要闻版存在会议新闻多、领导活动多、新闻公告多、大块文章多,而服务生活类的报道少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要闻版处于被动局面。如何办好办活要闻版呢?笔者结合萍乡日报的实际,认为要使要闻版真正“活”起来,必须坚持做到“六个结合”。一、硬新闻与软新闻相结合作为党报“脸面”的要闻版,是人们阅读时首先映入视线所在。“全党办报,全民办报”是我们党的办报  相似文献   

7.
郭庆晨 《奋斗》2010,(10):58-58
<正>俗话说:"人怕没脸,树怕没皮。"说的是人的脸和树的皮一样重要。树没有皮就不能生存,而人若不要脸活着也就没有什么大意思了。在乎脸面,是人所应具有的最起码的羞耻感,也可以说是做人的一种底线吧。所以,对一个健全、健康的成人来说,没有几个是不在乎脸面的,只是在乎的理由有所不同罢了。有的人,为了取悦于人而在乎脸面;有的人,为了虚荣而在乎脸面;有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在乎脸面;有的人,自己的所作所为丢人现眼,却还在那里死命地  相似文献   

8.
面子问题     
快乐大叔 《党课》2012,(15):95-96
中国人办事讲究面子,而面子最初代表的其实就是人的一张脸,因而才有了所谓脸面一说。综合词典以及“百度百科”中对面子的解释有以下几种:脸;面颜体面;光彩照人;情面、情分;物体的表面;事情或道理的外表;中国社会中存在并运行的“潜规则”……面子还指在人生过程中步步高升,借由自身成功和他人夸耀而获取的名声,也是借由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望。在具体表现方面,往往给了一个人面子,就是尊重了这个人的人格;而扫了一个人的面子,就是无视了这个人的自尊心,实际上等同于一种轻视乃至于蔑视。  相似文献   

9.
这次动乱中自称“黑手”的刘晓波有一句名言:“我无所谓爱国、叛国,你要说我叛国,我就叛国!就承认自己是挖祖坟的不孝子孙,且以此为荣。”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刘晓波居然也会谈论什么“光荣”的问题。我们知道,刘晓波做事,历来是不顾什么脸面的。他的主张是:“我的文学观就是没什么  相似文献   

10.
百家诤言     
有句俗语说: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相互间的矛盾都到了伸胳膊蹬腿的份儿上,还要控制着拳脚不能落到对方的脸上,这是为何呢?因为在吾国,人们把脸面看作是尊严与自尊的象征。不打脸,即为“士可杀不可辱”之意也。所以,吾国之人,皆爱面子,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  相似文献   

11.
激情人生     
人最可怕的是没有了激情。没有激情的人生是趋于平淡、空洞的人生,生命很容易在麻木中被风干或脆折。我们可以千万次地跌倒,可以经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打击,可以几次犯下同样的错误,可以顾不上“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脸面,找个空荡无人处独自品位那份大  相似文献   

12.
“做人要有人格,做官要有官德,做事要靠本事。”这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日记中的一段文字。怎么做人?如何做官?怎样做事?这“三做”,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尤其是对党员干部,是值得深思的。先说做人。人之区别于一般动物,就在于人有发达的大脑,能够进行理性思维,人懂得荣辱廉耻,人能够明辨是非,人可以鉴别好赖,人善于洞察真假,人能认知善恶美  相似文献   

13.
一个“碧利斯”强热带风暴,给人最大的困惑不是京广铁路南线中断一星期,而是中国是否已进入一个百年不遇洪灾频仍的新时期?在百度搜索“百年不遇洪灾”一词,可见相关网页3万余篇。仅近4年的“百年不遇”洪灾就有30多次。灾害如此频繁,还能叫“百年不遇”吗?令人不解的还不仅这些:同为百年不遇,西南铁路在百年不遇洪灾中保持畅通,而京广铁路南线却因“百年不遇”中断一星期;同样是“百年不遇”洪灾,有的一人不死,有的却死亡失踪上千人;重庆开县发生“二百年不遇洪灾”,而中国有准确水文记录仅仅百来年,开县何以如此先进?许多百姓对现在的百年…  相似文献   

14.
问题解答     
问:有人说,在专业户(重点户)中有一部分人是在历次运动中挨过批评的,如果吸收这些人入党,有损于党的形象。这话对吗?应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答: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要讲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对这些人挨批的情况作出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在专业户、重点户(以下简称“两户”)中挨过批评的人主要有这么几种:一种是过去所谓的“暴发户”、“资本主义自发势力”,这些人绝大部分是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  相似文献   

15.
1993年11月,张行湘由抚顺市委副书记提为市委书记。当时,市委机关有一台林肯轿车,市里准备留给他用。张行湘得知此事后,一再拒绝为他配这台轿车。同志们多次劝他说:林肯轿车闲着也怪可惜的,你坐了别人也不会说什么。再说你坐的车差,外出开会时抚顺市的脸面也不好看呀!张行湘耐心地对这些同志说:“抚顺经济上不去,我坐豪华车心里也不好受。难道我当了书记就该坐这台车?”就这样,他始终没坐过这台轿车。市委书记不坐豪华车,还有谁敢坐豪华车?这台豪华车在车库里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大楼不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通常属于不仔细查找很难辨认的那种。在美国,“衙门”大小并不代表政府“脸面”,与政绩更是毫不相干。  相似文献   

17.
现在有一热门课题——“做人难”。有些报刊又把此演绎成了“做女人难”,进而又推出“做男人也难”。果真如此吗?这倒要看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做人了。有些人以为在市场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8.
“打招呼”一词源出于何,盖不可考。国人常以为熟人朋友见面之候。 社会上别有一种“打招呼”与此大相径庭,似难相提并论。如因公调整调动、分配毕业生、评定职称、入党提干等。这本是党的事业的正常需要,“干卿何事”!可却有人拿着脸面开始打招呼了:“××应调进城里”、“××应提干”、“××、“××早就该评高级职称了”。九九归一不外乎要有关部门放弃正常安排,按“朕”的意思办。 为此,相关部门或领导深感头痛。听招呼吧,正常工作受到干扰,且长了打招呼者的势头,今后打招呼的人更多,事更繁;不听招呼吧,大凡能够出来打招呼或多或少都有点来头和面子,得罪了要“穿小鞋”过日子,甚至  相似文献   

19.
我心有主     
有一个故事,说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不为所动。这时候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许衡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版过一本“不怕鬼的故事”。这当然是本好书。但是现在看来,单是一本“不怕鬼的故事”还不夠用,还得有一本“怕鬼的故事”。出版“不怕鬼的故事”,是为了破除迷信,告诉人:鬼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倘使再出一本“怕鬼的故事”,那有什么意思呢?难道要宣传迷信,提倡怕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