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九隆、习农乐二词不是泰语─驳哀牢泰族说的语言论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杨终著哀牢传记载的公元前三世纪在今云南保山一带的哀牢人是什么民族的先民 ,中国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有人主张是昆明人 ,有人认为是濮人 ,有人主张是泰族。早期主张是泰族者众 ,如著名的卢斯认为 ,“哀牢可能就是傣族 (Thairace) ,他们在以南诏为名的历史中再现 ,……。”① 他们认为哀牢的传人是南诏 ,因此南诏是泰族。八十年代 ,南诏泰族说被否定了 ,但是 ,哀牢是不是泰族先民却仍是争论的话题。80年代 ,段立生著文 ,以《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记载的语言材料为论据 ,肯定“九隆”为泰语 ,同时还举出明代《南诏通记》中的“…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期,孙权曾派遣朱应、康泰出使南海诸国,其访问范围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这是古代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关于朱应、康泰出使南海诸国的背景和原因、出使的时间、行程和范围,以及朱应、康泰所著之书等问题,笔者曾作过比较详细的探讨。[1]可是,这一历史事件,西晋初年成书的《三国志》却未记载,而是见于唐代贞观年间编撰的《梁书》之中。为什么《三国志》没有记载此事?《梁书》中记载此事的原因何在?这一事件的史料来自何书?笔者拟就这些问题略陈管见。首先分析一下《三国志》未载此事的原因。陈寿编撰《三国志》,是在西晋初年的洛阳。…  相似文献   

3.
关于征侧丈夫名首见于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征侧者,麋冷县雒将之女也。嫁为朱鸢人诗索妻,甚雄勇”。(着重点系笔者所加,下同。) 又同书《马援传》注中亦有同样记载。此后,中越史籍多相继转引,以讹传讹,沿袭甚久。惟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较确切。  相似文献   

4.
老挝的泰老族系,一般称为老龙族。关于老龙族的来源,有的同志认为起源于中国,是由中国西南的哀牢人迁去演化而成,①也有同志持不同意见。②龚明光同志发表《老挝老龙族源于哀牢夷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2期,以下简称为“龚文”),对此问题作了新的探讨。对于老龙  相似文献   

5.
南诏德化碑 我在上面已经说过,南诏国是在中国唐朝和吐蕃之间因在洱海周围地区发生贸易经济上的矛盾中而诞生的。这次矛盾已被记载在碑铭上。此碑立于原南诏国首都旧址。中文叫《南诏德化碑》。碑铭全文已由泰国历史整理委员会译成泰文,1967年印刷出版,书名叫《南诏碑铭》。 历史学家解释说,据南诏的文献记载,《德化碑》立于当时的王宫门前。1984年4月21日下午,中方组织泰方人员去参观位于南诏国首都城区的国王王宫遗址,即《德化碑》的所在地。  相似文献   

6.
南海诸岛是我国神圣领土的组成部分,研究南海诸岛是极其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有关南海诸岛的地名,国内外不少专家和学者已作过一些研究和考证。然而,还有一些南海诸岛的古地名,见于中外图籍的记载,仍未有人作过考证,至今不知其所指。本文拟就有关南海诸岛中的一些古地名如银屿、九乳螺州、红毛浅、龙御和龙蛇屿等作一初步考证。不足之处,敬希指正。一、银屿17世纪初日本《坤舆万国全图》,《航海古图》和《东洋诸国航海图》中,在今南海北部即广东和吕宋之间台湾之南,绘有一岛,题为“银屿”(1)。此后的《东洋南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1990,(1)
关于南诏的族属及其有关问题,世人已有诸多探讨,且有不少专论面世。但将乌蛮、白蛮和金齿、茫蛮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结合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似乎尚不多见。南诏的主体民族和统治阶层为乌蛮和白蛮,金齿、茫蛮等部落则为今天云南傣族的先民,这已得到大多中国学者的赞同,本人在《南诏境内的民族及其族属研究》一文中又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本文将乌蛮、白蛮和金齿、茫蛮的习俗加以对比论述,以便更清楚地认识南诏的族属及是否与泰族有关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三、哀牢的族属和迁徙 哀牢族属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至今尚无定论。在本文中,我将哀牢与百越及老挝泰老民族三者的一些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加以对比,将中国的“哀牢”和老挝的“哀牢”加以比较,以图弄清中国“牢哀”的族属及其与老挝“哀牢”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论证老挝泰老族系民族是从中国迁去。  相似文献   

9.
谢远章 《东南亚》2009,(1):62-66
泰国古籍中有关于云南洱海、澜沧江及河蛮的记载。虽然这些记载主要还是历史传说,但这些记载从侧面反映出泰族先民在古代可能和洱海发生过关系,甚至可能在南诏国建立前曾在洱海一带居住过。虽然忽必烈平大理并未迫使泰族南迁,但这不等于泰族不是或不可能是南迁的。有关河蛮太子率领百姓南迁建立庸那迦国的传说,就可能是泰族南迁的反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1989,(3)
本文打算从语言学角度对南诏是否是泰族建立的国家作进一步探讨。 在涉及这一论题时,我们首先仍要提及西方学者T·D·拉古柏里。正是这位教授,对南诏的民族构成问题最先系统地出具了语言学方面的论据。1888年,在其题为《中国人来到中国以前的诸语言》一书中,他罗列了一些他从中国历史古籍中收集到的南诏古词,并将这些词放到近代泰语当中,试图寻求二者之间的语言亲属关系。在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这位语言学家得出了南诏古词绝对属于泰语的结论。根据这一结论,他宣称南诏显然是一个古代泰王国。请看下列引文:  相似文献   

11.
真腊原为扶南属国,在扶南之北,六世纪以后,真腊逐渐兴盛,摆脱了扶南的控制,并于七世纪上半叶最后兼并了扶南。 关于真腊兼并扶南之事,在中国史书中以《隋书》的记载最早。《隋书·真腊传》载道:“其王姓刹利氏,名质多斯那,自其祖渐已强盛,至质多斯那,遂兼扶南而有之。死,子伊奢那先代立。”成书稍晚的《北史》也有《真腊传》,所记与《隋书》同。《旧唐书》和《新唐书》则有不同于《隋书》的记载。《新唐书·真腊传》载道:“真腊……  相似文献   

12.
关于南诏国的族属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南诏是泰族建立的国家;一种认为它是彝族和白族先民所建立的政权。 伦敦大学教授拉古伯里在1885年发表的《掸族发源地》一文中,首次系统提出“南诏是泰族国家”这种说法。此后几十年里,一批西方学者、情报官、牧师、外交官,纷纷著书立说,大谈南诏是泰族建立的强盛国家。  相似文献   

13.
中老两国是山水相连的近邻。在我周史籍中,老挝曾称为“堂明”,“道明”,“文单”、“挝国”、“猛老”、“老告”、“哀牢”、“潦查”、“南掌国”等。“老挝”一词,首见于我国明代史籍。东南亚国家的许多华侨多称老挝为“寮国”,则是老挝的同名异译。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国外考古学者曾在老挝地区发现  相似文献   

14.
古越裳考     
在中国诸多古籍中,首见“越裳”事迹者当推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魏国史官之手的《竹书纪年》,其称:“(周成王十年),越裳氏来朝。”但因该书在南宋以后亡佚,明嘉靖年间又出范钦伪撰之《今本竹书纪年》,使其可信性大打折扣。相比之下,始撰于西汉伏生(胜)的《尚书大传》中有关“越裳”的记载反而成了人们常引论的史料。《尚书大传》称:“成王之时,有三苗贯桑叶而生,同为一穗。大几盈车,长几充箱,民得而上诸成王。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1990,(4)
西方学者T·D·拉古柏里教授在1885年发表的《掸族发源地》一文首次提出“南诏是泰族建立的国家论”。一百年来,此论在世界民族史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迄今为止,世界各国许多涉及中国或东南亚史的著作仍然持此论调。泰国的历史教科书也袭用这种说法,甚至连《大英百科全书》那样权威性著作也将南诏列入泰国词条。 我们多年来在从事南诏大理国的历史文物调查研究中,深感“南诏是泰族建立的国家论”,纯属一种凭空捏造的错误理论,应该予以彻底否定。实际上南诏国是白族、彝族先民建立的国家,这可以从南诏国的语言、宗教、文物、制度多方面进行综合地论述。本文仅就南诏国王蒙氏的姓名制度与白族古代姓名制度作一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他们是何其相似,这种文化上的同一性表明了南诏王室与白族的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铜鼓是古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重器。东汉初,马援征交阯,曾获骆越铜鼓,其事见《后汉书·马援传》:“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阯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由于这是史书中有关南方铜鼓的最早记载,故颇受中外学者重视。马援所获铜鼓的地点,也曾有人加以考订。近偶阅《马援获骆越铜鼓地点考》一文(以下简称《地点考》),谓马援  相似文献   

17.
褚卫 《海内与海外》2006,(11):50-52
产生于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长篇叙事诗《孙雀东南飞》,亦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文学创作才能,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时至今日,对我们仍具有不容忽视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审美意义。这首长达一千七百  相似文献   

18.
《宋史·三佛齐传》记载,熙宁十年(1077年)其国大首领地华伽罗入贡,但在《注辇传》中却记地华伽罗为注辇国王。因此,对地华伽罗的身份,学术界产生了不同看法。本文认为,《宋史》与《广州天庆观碑记》中的地华伽罗同是一人,他曾为三佛齐国吉打(Kedah)城大首领,后成为注辇国王。  相似文献   

19.
英国、暹罗的学者认为泰族发源于中国南方 ,南诏是泰族建立的国家 ,忽必烈平定大理引起泰族大量南迁。陈序经教授是我国最先质疑和反对英、暹学者上述论调的学者之一 ,在我国泰族研究学术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出版的《泰族起源问题研究》一书中提到 ,最先反对“南诏是泰族国家说”的我国学者是凌纯声(1938年12月发表《唐代云南的乌蛮与白蛮考》)、方国瑜(1939年12月发表《南诏是否泰族国家》)和许云樵(1947年发表《南诏非泰族故国考》)①。笔者认为 ,最先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还有一位著名学者 ,他就是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的陈序经教授。…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朝鲜是亚洲毗邻的国家,两国的关系源远流长。两国人民交往的可考文字,可见于《周易·明易》:“六五,箕子之明夷”。更多的记载见于西汉以后的史籍,如《尚书大传·洪范》《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它们对殷人贵族太师箕子适朝之事均有记述,说明早在殷朝,中国就与朝鲜半岛人民已有往来。近代以来,中国连续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大量沿海居民不得不移居异国以谋求生路。而朝鲜与中国陆地相连,交通方便,便于迁移。据考,第一位来到朝鲜经商的华侨为同顺泰贸易行经理谭杰生,于1874年来到汉城经商。但近代意义上的大批中国人赴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