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刘伟 《前沿》2011,(18):59-62
养生思想是传统生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郭店儒简所见之养生思想却很少有学者关注。郭店儒简对养生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在生理层面上认识到需要对血气进行保养;在心理及社会层面上认识到需要用道德品质及"乐"对"心"进行保养。郭店儒简的养生说为早期儒学养生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徐刚  张钦 《求索》2013,(3):60-62,70
晋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强调养生的主观能动性,即"我命在我不在天"。其金丹思想促进了食源的开拓、深化了对药食同源的认识、促进了古代医药学的发展、促进了饮食器具制造技术的发展,并提升了烹饪用火的精度,极大的促进了饮食养生思想的发展,这无疑对后世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壹 治身与治心并重 “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在养生问题上,曾国藩有这样一句经典的总结。他力图做到身心并治、口体兼防,要旨是养生以治心为主,以不药二字为准。他曾在家书中指出了具体的治心与治身之法。  相似文献   

4.
张梅 《求索》2013,(4):117-119
"生道"思想是道教关于长生成仙之说的一系列理论建构的总称。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在阐释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主张"生"、"道"合一,赋予"道"以"精"、"气"、"神"等更加丰富的内容,并提出"太上老君"的概念,奉行"信道守诫"的宗教戒律思想,力证道教长生成仙之可能性与可行性,最终使老子自然之"道"转变为宗教神学化的长生久视之"道",为道教生命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荆世群  王文兵 《求索》2012,(8):218-219,171
养生是指根据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运用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以便实现延年益寿的一种保健活动。所谓养是指保养、调养、补养之意,而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尤以"生生之谓仁"为要。人的个体生命是由身、心、性三方面的有机统一,因此,养生包括养身、养心与养性三个层面。养身是养生的基础内容和首要步骤,为养心、养性提供了基本条件,养心则是养生的核心,为养身、养性提供了思想基础,指明了养身、养性的方向,而养性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为养身、养心提供了伦理保障和人生意义。因此,养生是养身、养心、养性三方面的辩证统一。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此三者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的身心和谐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孙鹏 《长江论坛》2013,(4):73-77
江苏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是茅山宗的活动中心,是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历代高道把茅山作为养生修道、隐居炼丹的场所有其客观的原因。据《茅山志》记载,神灵仙真的“三宫五府”建立在茅山“仙洞”之内,这体现出道教文化逍遥齐物、道通为一的思想;茅山“仙洞”幽深阴凉的环境与道教贵阴尚柔的思想一致;茅山“仙洞”的神仙传说影射出道教对修道理想和现实社会的态度;历代高道隐居茅山“仙洞”养生修道,反映出他们主张远离世俗、保真养气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唐志 《求索》2013,(10):119-121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具有“以道为本,兼容百家”的特征,其内容也是庞杂、包罗万象的,涉及政治、医学、宗教等等。然而,在其书中,蕴含的丰富的养生思想值得我们注意,养生思想是《太平经》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本文试图从贵生重生、为善长寿、守一等方面对《太平经》的养生思想进行挖掘和梳理。  相似文献   

8.
许宜兰 《求索》2007,(6):133-135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中道教信仰的核心是神仙崇拜。本文通过论述道教神仙思想产生的根源,以及在道教文化中所孕育出的这种“神仙情结”,进一步论述神仙思想对明清时期民间生活的影响。这种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明清文人画以及版画、年画等美术形式的发展,反映了明清时期人们对现实人间社会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相似文献   

9.
韩丽华 《前沿》2011,(20):67-70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的良知坎陷理论具有很多的缺陷,他的"道德心""良知"力图"自我坎陷"开出"学统"和"正统"的"仁智合一",将应然价值世界与实然事实世界合二为一,这不符合事物发展运作的规律,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儒家复性思想,受佛教《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思想及佛性论复性思想的影响,是进行"善返""归本还真"的心性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力求达到至善的真理境界。之后,修养者再回归普通民众的生活,进行理论宣传、以身示范,教化大众。以此可对牟宗三的"良知坎陷问题"的缺陷做一定的克服和弥补。  相似文献   

10.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项目,道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道教中的“尊道而贵德”; “健身、养生”;“形神兼修”等思想滋养着中华武术的发展。从道教文化的角度去审视中华武术,进而客观地认识它,可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使古老的东方文化之一,中华武术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心”“道”是中国道教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 ,道教从产生之时就注重对它们的阐述。隋唐时期 ,道教出现向老庄复归的思潮 ,外丹服食屡试不验 ,佛教兴盛 ;宋明时期 ,理学繁荣。这些都为道教理论探讨的转变准备了思想基础 ,也促进了这种转变。作为道教的主要派别 ,自隋唐起 ,天师道徒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顺应三教融合趋势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注意道教哲学理论的提高。本文就此分析了宋以降天师道的几个代表性人物的“心”“道”思想。  相似文献   

12.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1,(14):61-61
命随心转,病由心生。"人可以贫穷,但是心不能贫穷,因为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身体可以残废,但是心不能残废,因为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中医最高的养生境界是养心,锻炼身体必须身心共炼。所以有"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之说。  相似文献   

13.
曹爱春  杨晓艇 《求索》2013,(12):105-107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融儒、道、释思想于一体,强调“养正性,顺自然;静心养,静则生”、“寡欲而柔弱不争”、“先修德后养生,精进无间”。“养生”首在“修德”,这在闵一得的生命哲学中体现得更甚,在《古书隐楼藏书》中,阂一得提出“性命双修”之“真精神”,阐发了“真一、真元”等养生哲学的理论基石,强调通过“先治以身,次治以心,内炼外养,培养真气”,以达修身治世之目的。强调“命”由后天之“气”所成,“气”由先天之“熙”所注,修得“色身”,而达“性”、“命”之恒久,这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之真谛。观中国先哲之思想,察现代社会之气象,中国古代生命哲学在现代道德及养生精神之培育、心理及形体保健之实践诸方面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何芳 《今日上海》2013,(10):40-45
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古今皆如是。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言:医者要“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才能成苍生大医,可见医道在于仁。  相似文献   

15.
李红霞 《求索》2011,(5):188-190
在唐代崇奉道教的文化背景下,唐代众多诗歌多具有仙隐情思,构成唐诗中独特的仙隐主题。其主要表现为:唐诗中的仙隐意识、以仙隐颂美友人、视中隐之士为"地仙"三个方面。唐诗中的仙隐情思,体现了唐代文士逍遥淡泊、傲世脱俗的精神追求,折射出道教文化与隐逸文化在唐代的交融并向世俗化转变的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17,(7)
正追求健康长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志者,不妨以修炼“单一纯正平和之心”为目标,只有心平方能气和,只有气和才会有益健康如今,日子好过了,人们便开始注重养生,追求长寿。于是,养生之类的书籍汗牛充栋,宣讲长寿之道的文章铺天盖地。各种说法五花八门,莫衷一是,叫人无所适从。说实在的,我对此类说法不大以为然。不过朋友们发来的短  相似文献   

17.
《新东方》2019,(5)
有一种看法认为《庄子》思想中的自我观念,主要涉及情意心性而并不包括形躯肉体。此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养生、保形理论之间的联系。然而严格地说,《庄子》的自我观念原本就包含对于神、形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而正因为这个理解当中蕴藏了神形双修或性命兼养理论的资源,才可能对后世道教长生信仰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曾国藩是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非常重视养生。他顺应自然变化之道,身体力行,总结出"十字"养生法。养心。曾国藩力求心安定、气稳定、神安详、身安宁。他认为,修心养性能增强身体机能,而"惩忿窒欲"是养生之根本。"惩忿"意为遇事不烦恼和发怒,能心平气和地对待。"窒欲"就是有效抑制不良嗜好和私欲,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人文精神构建关系密切,人文精神是体育的价值抽象,体育则是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在以儒道教义为主流的中国传统社会,体育和体育精神的缺失以及气功养生型文化的张扬,导致国人身体素质低下和人文精神的衰变。近代体育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这种“西化”的竞技运动和教育模式,包容身体锻炼和人格培养,将身与心、灵与肉辩证地统一起来,折射出与中国传统文化迥异的体育精神和文化哲学。回溯体育与近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剖析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解读体育精神并将它融入现代教育理念,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育现代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神思》以"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释"神思",其意非本《庄子》字面,而是取《吕氏春秋》《淮南子》高诱、许慎注之别说。根据其说"心下巨阙,言神内守也",可证明刘勰所论"神思",具有心身内外二分的特点,而非向来所认为的心身彼此二分。《神思》篇由"神思"论虚静,其学理依据是汉代以来道家、道教的养生守神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