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女性主义理论"旅行"到中国已近30年。从译介引进到实践运用,再到学科化发展,女性主义理论正在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如果拿它和新时期以来"进口"的诸多理论作接受层面的比较,就会发现,女性主义理论前期"水土不服"症状明显,而后期发展则呈现出较大的"本土化"潜力。可以说女性主义甫一引进就面临"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尴尬,"femi-nism”究竟译为“女权”还是“女性主义”的争论不仅是知识转译准确性的问题,更折射出受众潜在的抗拒心理,  相似文献   

2.
西方女性主义电视批评——经典文本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女性主义电视批评与西方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相比起步较晚 ,并在方法上对后者多有借鉴 ,但这些并不影响女性主义电视批评所取得的成果。批评者们较好地运用了女性主义各流派的多种理论方法 ,显示其批评的厚度 ,并在理论建设和批评方法上体现了创新思维 ,开创了“新女性主义”电视研究。  相似文献   

3.
陈静 《前沿》2014,(1):229-231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发端至今已逾40多年,历经了女性形象批评、符号批评、情节剧研究以及文化研究等阶段,其间不断融合与借鉴其他学科理论及方法,由单一步入多元化,取得不俗成果。本文梳理了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流变阶段。  相似文献   

4.
萨拉·沃特斯是英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其作品主要围绕着女性身份展开,在文学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究萨拉·沃特斯小说的时代影响。分析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叙事视角消解了男性/女性、男权中心/绝对女性、中心/边缘、城市/乡村”等之间的对立对抗,阐明女性主义文学的重要性及对女性书写认同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影机器理论的发展,凝视问题受到电影学者的关注。论文首先回顾劳拉.穆尔维的突破性研究,她以精神分析方法为工具,基于对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分析提出"男性凝视"的理论。但穆尔维未能充分讨论女性观众的观看快感和女性的主动观看,针对这些问题,女性主义者不断开展后续研究进行回应。她们从女性电影、女性人物、类型电影、男性作为情欲对象和种族差异等立场出发,深化女性的观看快感理论,反思观影方式的多元性,这一过程表现出女性主义学术的自省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的《中国妇女》以及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佳亚特里·斯皮瓦克、骆里山、周蕾对克里斯蒂娃的批评为例,从国际女性主义、东方主义批评和离散批评的视角出发探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建构中国女性时的几个重要特征:他者化、女性化、东方化,究其本质,对他者的书写是为西方女性自我树立一面镜子,折射了她们的自我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7.
唐建南 《理论月刊》2012,(3):146-149
"身体"概念在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中不仅理论不足,而且现有的研究很容易犯下本质主义的错误。结合生态女性主义中已有的"身体"理论发展以及女性主义研究中的最新"物质"浪潮,本文认为我们需要借鉴物质女性主义中有关"物质化"的观点理解身体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以此为立足点重构生态女性主义中的"身体"概念。这不仅能避免犯下本质主义的错误,而且对于生态女性主义的继续发展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重构的身体理论有利于颠覆西方父权社会中的压迫性意识形态,并帮助个人建立相互联系的自我。  相似文献   

8.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传播和电影作为一门"传播"的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大众传播时代,电影最重要的特质,与其说是"艺术性"的,还不如说是"传媒性"的。换句话讲,如果说电影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它就是一门"传媒"的艺术。电影固然是一种"艺术"的形式,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媒介"的形式。当代电影,尤其是对企图强化"类型"的中国电影而言,既需要在类型上进一步地学习西方的有益经验,更需要在大众传播的视域下进行有效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这篇文章主要研究社会主义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和她的主流代表作品《柳堡的故事》(1956),重新定义女性作者概念并着力质疑和批判现存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和中国电影研究中两个重要结论:女性电影是个体边缘实践并自然具有颠覆性;社会主义电影是铁板一块的政治宣传品,没有艺术价值。具体地说,这篇文章首先勾勒对中国现代女性电影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早期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公共/官方空间的形成;然后通过梳理多重历史背景,简要揭示对女性电影发展不容无视的社会主义早期电影的公共生产模式和能动实验性;最后通过分析王苹的电影重审社会主义时期女性文化实践的多维主体性,将其视为镶嵌于多重历史力量互动作用中的一个具有机动/偶合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影的理论研究演变在某种程度上遵从了近三百年来的中国学术史流脉的悄然动向。从探寻"义理"到尊崇"考据",中国电影的学术研究在不断地转换视角。这种转换,一方面是电影学术自觉的转型、完善、调整,另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电影实践逼迫着电影理论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在这个双重的压力之下,当下的电影学术研究变得极其的圆滑和世故。看似振臂一呼地探寻了"义理",实则貌似尊严地重视了"考据"。在市场与金钱面前,中国电影学术研究整体水平裹足不前,后续力量乏陈可新,基础研究更是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中国电影的学术研究和中国电影的市场表现花开两朵,大相径庭。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国电影整体的学术研究水平是行政当局、学者应该冷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晓光 《思想战线》2005,31(2):9-12
当代西方出现的所谓"后女权主义"并不意味着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终结,而是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转型.后现代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对传统理论的宏大叙事提出了质疑,精神分析法对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成为了传统女性主义理论从微观角度分析妇女解放问题的补充.20世纪90年代的酷儿(Queer)理论以及赛伯女性主义(Cyberfeminism)理论的提出,则是对传统的规范性形态的破译.  相似文献   

12.
近来的台湾电影把成长者大多限定在边缘的弱势群体,其成长挫折无关乎社会缺陷,并以主观情感的宣泄回避社会成长的理性禁锢。电影中大量出现的"同志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指向青年亚文化,不仅以"跨地域"的方式获得数量增长,而且因"全球化"打上了流行文化的烙印,透露出中立而无关痛痒的消费逻辑。台湾电影对日本存在或愤怒或亲近态度,恰恰证明了难以磨灭的殖民记忆。这种矛盾的表述具有自我挣扎的文化意味,在当下语境中向过去殖民者争取平等身份,正是由于过去存在显见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3.
电影文本叙述者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叙事学理论已经走上后经典的发展道路,逐步成为了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方法论,与多种学科和思潮结合起来,形成了"绘画叙事学"、"音乐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电影叙事学"等分支.叙事学与电影理论的结合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发展方向,但"电影叙事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理论界对电影文本叙述者的定义和描述还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本文将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讨论,以期对电影文本的叙述者提出一种可行的界说.  相似文献   

14.
冯石岗  李冬雪 《前沿》2011,(18):48-51
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交融、碰撞的产物,是西方女性主义的最新发展形式,主要理论观点包括解构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思维结构、坚决拒斥任何形式的普遍主义、本质主义的"大叙述"、坚持认识上的多元论、关注话语即权力的观点。它对中国女性解放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关注女性实际,增强我国女性解放的实效性;多元推动解放,壮大我国女性解放的力量;加强文化解放,完善我国女性解放的发展;建构女性意识,彻底实现我国女性解放;追求和而不同,明确我国女性解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岳玉荣 《前沿》2011,(10):181-183
女性主义的兴起给科学教育的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分析了女性主义的经验论者对科学教育中男性中心主义性别偏见的批判,分析了立场论者对科学教育中忽视科学知识的社会价值与利益及对科学教育中"低效率女孩"的解释模型的批判,提出了科学教育性别观的构思。对树立一个正确的科学教育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其核心概念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香 《前沿》2010,(4):91-93
自我同一性理论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心理·社会危机""自我同一性""同一性确立""角色混乱""心理.社会的延缓偿付"等,深入理解这些概念是正确理解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陈伟华 《求索》2012,(2):102-104
本文以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作为批判的利器,对环境问题症结进行了揭示,通过对生态女性主义环境哲学的分析,探讨和挖掘生态女性主义的方法论,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构建基础、世界观、实践目标和理论的多元化展开阐述,并探讨其在诸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得益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借助于"浮出历史地表之后"女性写作的如火如荼之势,女性文学研究也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新高潮。"个人化写作""、女性主义叙事"、"自传体书写""、女性新历史小说"、"亲历性表达"等女性写作,成了当时非常活跃的文学批评语汇。尽管其间也有"美女作家"、"身体写作"等惹来众多非议性话题,但正因为争议多多,才使得女性文学研究一直处于引领潮流的风口浪尖之中。  相似文献   

19.
解释循环是哲学的突出特征,哲学解释循环的自我超越则是哲学发展的集中体现。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每个时代的哲学都以人类面对的时代性问题而凸显了人类存在的某个环节、部分或方面,从而构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哲学"主导原则"。哲学"主导原则"的历史转换,深化了哲学对自身的基本问题的理解,并以理论的方式表征了人类存在方式的历史变革和哲学对崇高的追求,从而实现了哲学解释原则的自我超越即哲学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妇女与福利:女性主义福利理论评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福利理论的思想渊源、代表性人物、国家角色、市场作用、家庭功能、社会观念,以及女性主义者对福利与福利国家态度等方面,全面评介女性主义的福利理论。女性主义福利理论说明,妇女与福利是当代社会涉及面广和影响大的核心社会政策议题。更为重要的是,女性主义福利理论为我们理解妇女与福利议题提供了独特和有用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