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静  郑勇 《长白学刊》2013,(4):155-156
形式主义美学,也被称作"现代形式主义美学(Formalistic Aesthetics)",是一个新的艺术心理学流派,20世纪20年代前后产生于英国,30年代前后是全盛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弗莱及克莱夫.贝尔。现代形式主义美学与以克罗齐、科林伍德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美学",以卡西尔、苏珊.朗格为代表的"符号学美学"被统称为"西方三大美学"。  相似文献   

2.
常康 《前沿》2010,(3):17-21
李贽"自然人性论"使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呈现平民主义色彩,至今仍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核心价值和内涵蕴藉表现为:重视提炼"有德之言",追求表现"凿凿有味"的朴实生活美;强调"尽意""无声"审美效益,主张"以自然之为美"的艺术生活美;倡导倾听"百姓之迩言",崇尚表现"率真""俗善"的拙朴生活美;讲究"格"、"调"、"情"、"性",欣赏悲壮激越生活之旨趣;呼吁恢复"童心"创作"至文",追求"化工"的生活审美之境界。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所创立的平民主义"生活美学",不但丰富了中国美学史宝库,而且至今仍昭示着它生活审美哲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闫俊文  ;刘庭风 《求索》2014,(5):66-69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的最高审美境界。意境的蕴成,是我国特有的艺术与哲学、古老的人体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意境是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的传播交流场域。意境的形成和接受都是审美场作用的结果。意境的"审美空间"强调意境是生于象外的"艺术空间"、"想象空间",注重意境生成时的心理想象特征,注重中国古代审美心理超越"象外"的艺术趣味,切合中国艺术审美实践的感性经验。  相似文献   

4.
"软实力"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资源,一种影响别人价值偏好的能力。中国自古以来,都是靠"硬实力"来治理。只有在硬不起来时,才走"软"的路子。所谓"软实力",一直是个遥远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程荣  蔡钊 《求索》2010,(10):205-207
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帝师,自武则天闻其名而召至京都并受其手诏赞美后,便几度应召出山,甚得武则天、睿宗、玄宗优宠。司马承祯一生著述颇丰,乐艺方面亦颇具造诣。《坐忘论》即为司马承祯在诸著述中对乐艺最具启示价值的著作。《坐忘论》论述的修炼梯伐依次为:"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即通常所讲的"三戒五渐七阶"之说的"七阶",各层之间内在逻辑严谨、论证阐述清晰、依次梯进,具有可操作、可实践等特点。本文以内丹学与乐艺"与道合体"、"天人合一"内在追求的凝合为基点,根据审美理论对乐艺之修炼理论、思想及观点的因袭、借鉴价值进行挖掘,以求《坐忘论》乐艺审美意义及当代之借鉴。  相似文献   

6.
冯利华 《求索》2010,(4):171-173
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理论,主张在创作中运用艺术手法塑造新的意象,延长接受者的审美体验过程。苏轼、黄庭坚、惠洪等人突破传统用典局限,提出以"以故为新"为核心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其影响下形成的"以才学为诗"如同"齐言喻楚",使诗歌文本"陌生化",增加接受者的理解难度。阐释者虽力图破译其诗歌典故密码,但由于情感、文化和价值取向等主观条件的差异,其所期之"以与古人相遇",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阐释文本反而会令诗歌与接受者再隔一重,产生双重"陌生化"效应。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是认识论哲学,它对哲学美学的建树在认识论美学方面,然而它所促成的历史性变革却在本体论美学。审美是知觉现象学还原近代认识论美学诸家有的把审美归结为知性,有的把审美归结为感性亦即知性的模糊表象,还有的把审美归结为以理性为基础的感性。但经验表明,审美过程既不出现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也不出现辩证逻辑的范畴流动。认识论美学由此而陷入了困境。为摆脱这一困境,心理学美学把审美归结为个体的心理体验。但个体的心理体验不能说明审美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又使心理学美学出现了危机。作为现代认识论美  相似文献   

8.
张汝山 《青年论坛》2005,(4):136-137
在消费主义、大众传媒与后现代主义的共同推进下,人类正步入泛审美时代。泛审美时代消费文化所主导的感性主义的平面化审美向度,颠覆、解构了传统审美的人文内涵,因此,以美学的介入,使消费文化维持一种泛审美与审美的人文精神向度之间必要张力关系,是时代赋予美学、艺术工作者的神圣道义承担。  相似文献   

9.
刘祝环  李永洪 《前沿》2011,(24):64-65
老子的"道"具有不可言说的至高地位,我们的感性不能直观它,这使得"道"和康德的"知性物"概念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老子的"道"是可以为我们所认知的,这一点又不同于康德的"知性物"。老子认为我们既不是用"心"来思维"道"的具体特征,也不是用感性来直观"道",而是用"心"来观照"道",也就是直观"道"。这样就和康德"智性直观"的概念有了契合之处,但不同的是,康德认为人类不可能拥有"智性直观"。  相似文献   

10.
美学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4,30(1):82-87
人类审美个性与其普遍性文化功能是德国古典美学两主题 ,其间存在的逻辑矛盾与历史张力以及其审美个性研究的不够深入 ,都深刻地影响了 2 0世纪中国美学。以宗教为参照 ,可以深化审美个性研究 ,则审美是人类追求即时性感性精神愉悦的活动。审美感性是物质感性、具体感性和即时感性 ,这些决定了审美乃人类精神生活起点、大众文化之典型代表。审美是最世俗的人类精神活动 ,美学则是人类感性精神现象学 ,这当是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确当起点。在拓展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上 ,审美较科学、宗教、哲学均远为逊色。  相似文献   

11.
李霞 《求索》2011,(6):216-218
桑塔格和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思想曾经是文艺学美学的热点,国内学界已有不少学者撰文对之进行阐述。但将二者放在一起比较研究,至今未有。此二人之"新感性"都重视感性和艺术,差别在于对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存有不同。明辨二者"新感性"思想之异同,对于我国文艺学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康庄 《求索》2010,(5):180-182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交叉衍生的学科,它以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讨论范及生态论存在观、四方游戏说、诗意地栖居、家园意识、场所意识以及生态批评等多个方面。生态美学不仅具备现代性特质,也与中国传统文化颇多暗合之处。本文以《庄子》文本为例,阐释其所韵发的场所意识、家园意识及人诗意地栖居等三方面的现代生态美学伦理。管中窥豹,望得一斑。《庄子》一书虽非生态学著作,但却以天道观人道,以自然论人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其书充分关注自然界的生命性、秩序性、联系性等人类当下生存场所,力主回归人类最初的"至德之世"之本原,堪称生态人生之范本。  相似文献   

13.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6,32(1):93-101
《易传》是对中华古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经典文本。其对中国古典美学之影响最著者有四:“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奠定了古典审美天人相融的基本主题;“立象以尽意”命题转化为意象审美范畴后,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感性思维方式;“阴阳”范畴启发了古典艺术形而上的追求和形而下的辩证的艺术创造智慧;刚健宽厚的君子人格追求代表了中华人格自我砥砺的生活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是张文勋教授近年来的又一部新著。如果说,作者的《诗词审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侧重于结合古代美学理论,阐释剖析古代诗词的审美形态与审美意蕴,令人耳目一新,那么,此书则展示了张先生对古代美学思想本身的纵深探究,具有更强的学术性和理论价值。全书以论文集的形式结成。这些可以各自独立成篇的文章,却又都贯穿着一个较为明显的逻辑结构,即以儒道佛的美学思想为经,以各种具体的审美意识、审美命题为纬,着力于勾勒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演进、发展,其深层哲学背景,及美学层面的丰富内涵。换言之,作者紧紧抓住儒道佛美学思想既差异又融合这条主线,深入剖析美学家们在审美创造、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5.
沈善增 《传承》2011,(7):66-67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中华文明之所以优越,就因为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明确提出了"道德"的概念,确立了崇德文化话语。但《老子》所言之"道德",与今天使用的与"法律"相对而言的"道德"概念有所不同。今天所指"道德",在古时属于"礼"的范畴。"道德"属于伦理范畴,但处于伦理的高端,"礼"则属于伦理的底线。今天通常认为"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其实"礼"(游戏规则)也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只不过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底线。崇德文化之"德",使用的是"道德"的古义,或谓"本意"。  相似文献   

16.
沈文慧 《求索》2011,(1):206-208
从"五四"到"延安",中国现代文学的农民表述经历了一个由抑到扬、由俯瞰到仰视、由悲悯到崇敬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既受制于表述者的话语立场、文化属性、时代语境甚至审美趣味等意识形态因素,更折射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思潮的重要动向——从对西方文化、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追慕到对本土文化、农民文化的回归与认同,而农民作为革命主体地位的确立则是导致中国现代文学农民表述美学转型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7.
论《孙子兵法》的情报决策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进 《前沿》2009,(10):57-59
《孙子兵法》为一典型"情报决策"过程,篇篇考虑情报,句 句以情报为依据,以此彰显出处处有情报,事事用情报。孙子的"情报决策"模式蕴含三个位阶:首先进入哲学视野下的决策目标并了解其背后的情报价值导向;其次以科学视域中的情报作为传承基础,掌握量多而质精的情报信息,从而进行情报的分析反馈与方案拟定;最后在兵学的视角内运用奇、正谋道对情报决策进行选择与实践。其情报决策思维重点在"谋定"而"后动",亦是情报为"体",哲学、科学与兵学为"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感性教学论的生理解构与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有祥 《求索》2005,(2):135-136
感性教学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教学理念与审 美追求。感性教学追求并力图创造课堂教学的审美气氛。 课堂教学也有“气韵”,它是教与学的精气神,是教学美。感 性教学论就是研究教学的美及精气神,并力图通过感性教 学法获取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最优化。感性教学论有其 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基础,更有其哲学与美学的基础。从生 理解构与审美价值二维度探讨感性教学论的理论建构,是 本文之所追求。  相似文献   

19.
《周易》象数美学思想及其现代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碧 《理论月刊》2009,(5):36-38
本文试图从"易象与审美"、"易数与审美"、"象数与中国艺术"以及"象数与中国人的诗意安居"等几个方面来简要阐述<周易>象数美学思想,并探究其现代价值,由此说明其对中国美学建构、艺术创作和中国人的性情爱好、居住理念以及现代生活等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应龙 《求索》2005,(9):97-100
如果说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追究世界的本源问题为最终目的的,那么,实践存在论从人的世界的三维文化视野来理解人的世界存在,它的目的是现实地筹划和创建人的世界存在的文化态势,其价值目标指向人的世界存在不可逆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存在论所理解的美学是文化美学。文化美学可以分为相互包含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微观美学,或称哲学美学,它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概念,其终极关怀是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一种就是本文提出的宏观美学,或称文化美学意义的审美阐释学。它以审美阐释为核心概念,具有鲜明的宏观价值指向和文化建设功能,其终极关怀是人的世界不可逆的持续发展及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审美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就是:在实践存在论的基础上,由微观美学转向宏观美学,由现有的认识论美学和体验论美学转向文化美学。在我们看来,“转向”正面地建设性地为美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天地,是当代人的世界存在及其人的生存需要和实践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