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世纪中国的通俗小说在民初便选择了现代化作为发展方向 ,尽管其处境艰难 ,却从未放弃。它的现代化选择贯穿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鸳鸯蝴蝶派”小说家的改革显示出反礼教的思想锋芒 ;其次是武侠小说家的改革张扬了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并大量融入现代小说的观念与技巧 ;三是张恨水、徐讦于、无名氏等人的改革 ,力图使通俗小说摆脱旧小说的程式。通俗小说对现代化选择的结果是推动了通俗小说不断向现代小说的嬗变 ,最终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一脉  相似文献   

2.
孟兆臣 《长白学刊》2005,(3):103-104
哪里的消费娱乐业发达,哪里的文学艺术就发达,反之亦然.这个近、现代城市文化发展规律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近、现代小说以活繁的卷帙,向人们展示了消费娱乐领域丰富的生活内容、重要的城市功能和巨大的社会魅力.从这一角度考察中国近现代城市通俗小说,就能摆脱以征的狭隘观念,开拓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张惠玲 《求索》2013,(11):120-122
现代语境下,荒诞用来指示一些不合乎情理或明显有悖于情理的事或物,多数情况下荒诞表现出扭曲、变形或夸张的形态,用于对客观世界或人类生存状态的客观夸张写实或揭示。作为一种叙事形式,荒诞文学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得益于西方的荒诞文学理论和中国的本土文化因缘。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着现代转型,当时的中国文学几乎一盘散沙,文学纲领无从说起。此大背景下,西方现代思潮蜂拥而至,迅速瓦解的中国现代文学几乎融为西方文学范畴,荒诞叙事手法似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唯一之希望,并迅速整合西方强势的现代思想,筑为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文学因子,并为中国现代百年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20世纪八十年代,得益于社会政策环境的相对宽松,中国荒诞文学再次绽放迷人光彩。但是,囿于时代和社会背景,中国荒诞文学终究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即便如此,荒诞叙事作为一种作家对文化精神追求的叙事方式并未消逝。  相似文献   

4.
从民俗学和通俗小说的俗的同源性、表现对象的共通性以及民俗类型性特征等角度研究现代通俗小说,可以看出,通俗小说与民俗学之间互相包涵、互相观照,存在广阔而共同的理论空间,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具有非常丰富的民俗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傅其林 《思想战线》2005,31(6):110-115
20世纪20年代中国雅俗小说在叙事模式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互动现象,具体表现在讲听模式与写读模式、情节模式与情调模式的转向、互动.叙事模式的互动不仅加速了通俗小说借鉴现代新小说的过程,促使了通俗小说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而且促进了新小说的民族化叙事风格的形成,从而对现代小说格局的多元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批评是西方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一个现代文学理论流派,它的兴起与发展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几乎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同步,并对之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重点考察这种影响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具体过程与独特之处,并指出此种影响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与理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翟兴娥 《求索》2013,(7):140-142,8
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基本动因探讨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季桂起在《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源流——明代中叶到清末民初中国文学的变迁》中确认了转型的启蒙阶段应该从明代中叶算起,同时,把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放置于民族文学大发展与世界文学大发展的背景中进行考察,提出了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转型存在民族自身历史轨迹与西方影响变化轨迹并存的两动因论断,实际上,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动因:需求动因、思想动因、学习动因与工具动因,这些动因的综合推动,使中国古典文学成功完成了向现代文学的艰难转型。  相似文献   

8.
将1840—1949年间比较活跃的中国著名报人进行数量统计与地理分析的研究发现,近现代报业人才集中分布于中国华北和华东、华南沿海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少数几个省份,西北地区较少。人数上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居多。其中北京、上海是报人最大的集中地,也是报人的重要活动区域,近现代报业人才的地理分布区域既与近现代中国政治活动中心关系密切,又体现了中国各地的文化与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试图还原一种多元化文学史观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问题的重估中,应该把发生在现代的少数民族文学现象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去审视、研究。这是因为现代文学具有多元化的历史特征:一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文化启蒙,促使少数民族产生并发展了成熟的现代作家文学;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学又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思想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影响和丰富了现代文学,成为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经济下行、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就业形势却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喜人态势,这得益于中国经济运行一直保持在合理区间,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为就业率的稳中有升提供了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是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文学批评家中,李长之是富于理论建树的一位。他的文学批评理论透射出鲜明的科学理性精神,这主要体现在求真、重体系、明概念等方面。他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推动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建构工作亦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曹艳红 《求索》2010,(9):185-187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流浪母题叙事文学作品。该热潮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变革密切相关。新文化运动后,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观念上推崇动感特征明显的西方现代文化,在文学观念上推崇以独立为标榜的现代文学艺术场,他们从文化和艺术的双重视角认知和接受了西方文学中的流浪母题,并发掘和赋予其在中国现代语境下的深厚内涵。流浪叙事作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各流派的共同话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知识分子阶层流浪叙事的先河。剖析这一流浪叙事文学的缘起,对回望整个20世纪中国的流浪叙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姬萍 《求索》2013,(1):159-161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我国现代作家莫言获得,这是中国现代小说步入世界优秀文学的最有力佐证。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艰难嬗变,《狂人日记》的问世使得中国小说写作步入了现代性的历史文学范畴。而后,中国小说不再只是流传于街头市井案头的消遣文学,它以其深邃的写作技法和潜隐的文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成功典范。中国现代小说之生成主要由"个体作家创作"和"文学社团"两因素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生成之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小说接嫁性与本土性之文学征候。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与《文心雕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绘锦 《求索》2007,(4):170-172
“人情物理”、“趣味”和“自然”是周作人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术语,它们既是对《文心雕龙》中相关文学思想的继承,又经过了周作人具有现代意义和个人性的改造。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显著差异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学批评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5.
郑坚 《求索》2006,(12)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新女性塑造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由性别、知识、时代、革命、欲望等因素共同建构出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女性形象谱系,反映了中国现代女性形象与现代性关系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女性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不少作品因为重点探讨了两性关系的诸多问题而凸显出浓重的性别色彩和性别意识,具体表现为“性别自省意识”、“性别批判意识”和“性别平等意识”。这种鲜明的性别意识的文学表达,不但整体上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空间,更体现出现代女性散文写作别具一格、意义深远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中国现代文学近百年文学史的研究实践出发 ,认为当下学术界所认同的几种现代文学史观都没有摆脱文学发展史观的范畴 ,进而反思了单一文学发展史观给现代文学研究带来的束缚 ,并提出现代文学研究要突破过于绝对的发展史观 ,要从新的向度来重新定位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8.
沈文慧 《求索》2011,(1):206-208
从"五四"到"延安",中国现代文学的农民表述经历了一个由抑到扬、由俯瞰到仰视、由悲悯到崇敬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既受制于表述者的话语立场、文化属性、时代语境甚至审美趣味等意识形态因素,更折射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思潮的重要动向——从对西方文化、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追慕到对本土文化、农民文化的回归与认同,而农民作为革命主体地位的确立则是导致中国现代文学农民表述美学转型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9.
张岩 《求索》2013,(6):148-150
以反传统姿态出现的中国现代文学高扬“破旧立新”的旗帜.倡导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的表达对象。然而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沈从文等作家却在文学创作和理论研讨的双重纬度上对古老的神话资源极为关注,表现出强烈的神话意识。对于中国现代作家神话意识生成形态、途径以及特点的考察,可以从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推进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中传统与现代之间复杂关联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以后,台湾刮起一股民族分离运动的邪风,主张有一个异于中华民族的“台湾民族”,以台湾为独自的共同体而有别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主张有别于中国意识的“台湾意识”’。从而在文学问题上,他们主张有别于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相对立的台湾独自的文学。在台湾现代文学史问题上,他们否认中国现代文学对台湾现代文学的深刻联系,当然,他们也急于否认”五四”新文学运动对台湾现代文学的深远密切的联系。然而,意识形态和政治不能替代具体的历史真实。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和发生在时序仅仅相差三四年的、殖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