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法律划分成公法和私法是传统法律的划分方法。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综合和系统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加强 ,出现了私法公法化和公法私法化的趋势。公司法就是典型的公法化的私法 ,因此不能明确地把公司法归入公法或私法 ,应根据法对社会关系调整的需要归入多个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2.
欧盟是区域一体化的典范,它对其它地区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欧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条约和超国家立法,这是完全不同于倍受奥地利学派以及法律经济学派所推崇的、并以自由秩序和判例法为基础的私法模式的。欧洲一体化遵循的是公法模式,它强调的是抽象规则的制定以及这些规则对实践的指导,强调的是政府的制度导向和公法的适用。  相似文献   

3.
公法上不当得利作为公法之债的发生原因之一,在受益方与受损方之间成立公法上不当得利返还之债权债务关系。公法上不当得利的法律效果通常表现为不当得利之债,其涉及不当得利之债的主体、不当得利之债的标的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范围等内容。然而公法上不当得利之债的主体与返还请求权的范围是公法上不当得利区别于民法上不当得利在法律效果上的最大差异所在,而公法上不当得利之债的标的则基本可准用民法上不当得利的相关规范。  相似文献   

4.
私有财产权中的"私有"应解为"私人享有"而非"依私法享有",因此,私有财产权既可为私法上权利,亦可为公法上权利.公法上财产权存在的根据在于宪法上私有财产权在行政法上的直接适用和宪法规定在行政法上的具体化.公法上财产权不能由公法规范和公权力主体的义务直接导出,其成立还需要以该公法规范至少同时亦具有保护特定私人财产利益的目的为前提.基于私人在公法上的一般法律地位,公法上财产权可大致区分为消极的公法上财产权和积极的公法上财产权两大类.  相似文献   

5.
“商法公法化”这一命题存在以下逻辑错误:第一,将“公法”概念偷换为“强制性法律规范”或“严格责任”;第二,商法属于私法是定性分析,但论证“商法公法化”又改采定量分析;第三,部门法划分方法不周延导致商法与经济法界限不清。“商法公法化”所反应的真实本质是国家公权力对私人商事关系的干预,只是国家对私人商事关系的干预并不都体现为公法,涉私强制性法律规范亦体现为国家对商事关系的干涉但属于私法。国家对商事关系的干预主要体现为涉私强制性规范;商法公法化趋势并不明显,无法获得证实。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部门法的理论基础,可以有三种理论模式:价值论、超越价值的论断以及方法论。平衡论是公法的理论基础,它发展的历程涵盖了所有这三个方面的模式。本文将平衡论作为研究公法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有别于以前的方法论模式,并试图以平衡论的视角来重构公法体系。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一类是法律地位平等的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另一类是国家凭借公权力对市场进行干预的关系,由此决定了规范这两类关系的法律性质上的差异,即公法和私法的差异。确认经济法是公法,不仅符合公法、私法划分的基本要求,而且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对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对于加强和完善经济法治,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法与私法作为规则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关系加以调整,其差异体现在适用的范围、规范的内容及规范的主体关系上。但是,现代社会应更注重两者的契合方面,以保证个人利益的最终实现,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统一公法学理论的提出有其进步意义,但是,对于何谓统一以及如何统一,因其统一概念使用不正确而导致统一不能。由于建立统一公法学的理由不充分,以及该理论无法应用,统一公法制度无法统一构建等原因,使得统一公法学理论具有非真性。统一公法学理论之可能性贡献在于:再次引起对公私法二元分类的思考,激发对公法学的整体性思考,而统一或整体公法学应该首先是一种理念或原则,再次引发对公法学发展趋势或走向的全面忧思。公法学之可能性发展方向应该是公法私法化。  相似文献   

10.
法律关系是源于私法领域的基本概念,我国法理界之所以将其列为法学的基础概念,就是因为,在现代社会它不仅代表了私法方面的法律效力,而且也囊括了公法上的法律作用及其实效性,因此成为法的实施与实现的核心问题,它在守法、执法、司法等一系列私法和公法领域都显现着法治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评介了我国法学界对习惯法概念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强调应遵循对法律概念的科学界定,是讨论习惯法与拉祜族习惯法性质、地位、任务和价值取向归属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阐明拉祜族习惯法属于法律外的习惯法,并探究拉祜族习惯法的价值取向。认为立足深入调查与研究拉祜族习惯法由来与发展的规律,是不断创新研究习惯法与拉祜族习惯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普通法系"法官造法"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频繁出现的触及"法律漏洞"的个案,有特别事物之出现所固有的偶然性,更有立法相对滞后、制定法本身不可能包含一切之局限性等因素.问题的解决可通过借鉴普通法系"法官造法"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13.
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在适用上的效力关系,除国际条约的直接适用和优先适用外,二者还应有竞合适用.二者的竞合适用是以其内容竞合为前提的,它是国际和国内法律原则的要求和体现.确立二者的竞合适用制度,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律准用是指本应适用此法而此法无相应规定时,适用他法相关制度或规则的法律制度。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规定法律间的“准用”制度,仅“参照”制度,但从词义上说,“准用”中“准”字是为“准照”之意,故此,“准用”与“参照”在词义上颇为相近。而且从实践上,我国除宪法外,其他各部门法律在不同程度上均存在着准用其他法律现象。其中最典型的法律准用,莫过于行政诉讼法准用民事诉讼法的有关制度。法律参照或准用,属于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应当有较高的策略性、技术性。  相似文献   

15.
依法行政是我国行政法最基本的原则。目前我国行政执法存在体制不畅、职能交叉严重、正当程序制度未普遍建立、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待改革。  相似文献   

16.
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将两种不同性质的诉讼案件纳入同一诉讼轨道的这一特征 ,从其现行法律上的冲突、诉讼理论上的相悖、与国外趋势相背三个方面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并进而建议将刑、民诉讼严格分离 ,废除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7.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理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比较:经济法与行政法的法益本位,价值取向,以及二者在国家干预经济领域的作用与特征不同。理念的区别决定了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角色分工与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下的民间法研究出现了套路化的倾向,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文章认为,一种有别于国家法所希冀构建的秩序的存在是进行研究的基础,但是当前的民间法研究并没有重视这一问题;反而是走进了以发现规则的误区之中,从而导致了研究的套路化的问题的出现,因此有必要走出这种误区,形成一种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发展的而非静止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证据属性之判断——比较法与法学方法论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证据属性的“三性(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是中国证据法的话语中心之一。但是,从程序制度的建构和法学方法论上分析,证据认定的客观化要求证据的关联性构成证据的基本属性。程序的目标之一就是扫清这些真假证据造成的迷雾而达致认识案件真实,所以,进入程序中的诉讼证据可以不是客观的;合法性要求也无法成为证据普适性的属性,它只是表明成文法之方法论意义上间接地与证据属性问题建立意义上的连接。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la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uffers from a lack of conceptual identity. One of the principal reasons for that deficiency is the limiting nature of administrative law theory. That theory generally fails to address the concerns of the private lawyer who is dealing with public administrators. What is needed is a more sophistica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everyday interaction of lawyers and administrators. The author proposes an analytical scheme, based on the idea of decision-making as textual interpretation, by which that interaction might be better understood and more usefully studied. He argues that the essential skill of administrative lawyers is a fine appreciation of how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ers differ from judges; the good administrative lawyer understands administrator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ss, and knows how to turn that knowledge to advantage. Sommaire: Le droit administratif souffre d'un manque d'identité conceptuelle. L'une des raisons principales de ce manque est la qualité limitée de la théorie de droit administratif. En général la théorie existante ne répond pas aux besoins des avocats en pratique privét-traitant avec des fonctionnaires. II est nécessaire d'arriver à tine compréhension plus approfondie des interactions quotidiennes entre avocats et fonctionnaires. L'auteur propose un schéma analytique fondé sur l'idée qu'une décision administrative est line “interprétation textuelle” permettant de mieux saisir et d‘étudier les relations réciproques entre le fonctionnaire et l'avocat. II soutient que la qualité essentielle de l'avocat en droit administratif est une capacité d'identifier l'existence et la nature des différences entre les prises de décision du fonctionnaire et les décisions du juge. Enfin, un bon avocat en droit administratif comprend le fonctionnaire et le processus administratif et sait en tirer prof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