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学理依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是应该培养通才还是专才?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着高等教育学界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教育的终极目标、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本体需要、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需求三方面深入地分析,论证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2.
阿 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Einstein ,1897~1955)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 ,这已经是一个无庸置辩的历史事实。20世纪末 ,全球众多报刊和媒体做过诸多世纪名人和千年伟人的专业调查和民意测验 ,爱因斯坦总是名列榜首———真可谓众望所归。作为科学家 ,他的理论非常深奥 ,一般人无法领悟。作为思想家 ,他的见解相当深邃 ,普通人难以理解。可是 ,这样一位科学精英和思想精英 ,为什么会走进大众的生活 ,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并受到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尊敬和爱戴呢 ?这里肯定有必然的原因 ,当然也有偶然的因素。关于必然原因 ,我这里…  相似文献   

3.
上一篇里我提到的Andrew Abbott教授根据他的统计得出一个结论:大学所学的专业与今后的就业没有必然关联.我想从这里入手,来讨论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第一个层面当然还是学生最关注的所谓学以致用,今后进入社会后的前途问题.我有一个朋友,在大学期间是一个活跃分子,却不见容于校方,只好中途辍学,现在在做一个民间大学的校长.  相似文献   

4.
和谐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和人文内在本质的要求.促进大学教育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发展,首要的问题是正确认识大学教育的内涵,树立"全人教育"的和谐理念;在学校重构课程体系,促进文理和谐;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重视科学教育中的隐性知识,充分挖掘科学中所内蕴的和谐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人文氛围,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5.
李道志 《求索》2007,(3):66-68
从历史起源上看,科学与人文原本一家。科学与人文在以下方面有共同的基因:从经验出发,不迷信权威,勇于创造;以理性为依据;对想象力的依赖;对审美的追求;受伦理的制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科学与人文的再度融合,有利于克服狭隘的专业意识,促进科学和人文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克服人的信仰缺失,促进人的自我健全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利于作出人类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决策。  相似文献   

6.
邢宽广 《理论月刊》2008,(1):187-188
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大学教育出现了功利化、技术化和片面化倾向,意识的偏差导致大学教育中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和教育的片面发展.为此,确立现代大学理念,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切实加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实现大学的教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里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对这一问题, 100个人可能会有 100种答案。但是所有这些答案都可能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真”的问题,但要使“真善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唯有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因此,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努力为人文社会科学鼓与呼。  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 ?学者各有定义,但是研究人类社会及人、社会、自然之间相互关系这一点可能是共同的。一般地说:社会科学是时代性科学,是近代社会结构化的产物,主要学科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市场,社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学理念”发展史浅析及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理念"最早由纽曼提出,是关于大学本质特征、存在价值、职能任务和活动原则等的理性认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理念发端于近代,在其发展过程中分别出现了蔡元培"学术自由";张伯苓"育才救国";梅贻琦"通才教育";竺可桢"求是精神"等不同大学理念。建国后中国大学理念有所创新,但也走了许多歧路。未来中国大学理念的发展应注重以下三方面:加强通识教育;融合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确保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9.
<正>上世纪初,民国政府大体上实行自由放任的教育政策;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后,采取的是训政教育政策。国民政府在大学实行统制政策,引起一些人文学者和科学家的担忧:朱光潜主张自由教育应该是大学的基本理想,反对过度专门化的教育;梅贻琦强调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应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金岳霖说,在引起工业化和现代化并迅速取得效果的尝试中,我担心全体人民逐渐地成为组织化的:以教育变成单纯训练的方式而组织起来,而且具有自由个性的人也许就变成社会结构中的原子——而不是自由的原子。整个中国社会组织也许会被拼凑成类似于一个有机体的某种东西,很少有什么个体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事业,我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有足够的浮力漂浮在时间的海洋上;关于爱情,我不去占有爱,也不被爱占有,它是我生活里的味精;关于命运,我相信它并尊重它,但我要亲自去丰富它,改变它。人是渺小的,只是地球里的尘埃,而地球只是这宇宙里的尘埃;人是伟大的,他们看不见原子堆积起来可以爆发出无穷的力量,所以,团结才是力量。”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大学改革的思考 --读《大学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纹 《前沿》2005,(5):73-75
《大学的使命》是奥尔特加·加塞特的一本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著作。在书中他分析了西班牙乃至欧洲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本文是在读了这本书后的关于大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指出实现大学的目标需要: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归还大学的启蒙功能和呼唤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在念大学的时候,问他的导师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怎样才能够在科学领域里,在人生道路上留下闪光的足迹?”导师经思考后领着爱因斯坦来到一处建筑工地,而且径直踏上刚刚铺好的水泥地面。惹得建筑工人大声呵斥,爱因斯坦不解地问:“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老师  相似文献   

13.
科学和人文是两种不同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文化。在欧洲近代史上,两种文化的分离和争论,持续了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由于中国特殊文化和社会背景,两种文化的冲突和摩擦虽然因西方近代科学传入而引发,但却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内容;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正在从分离走向融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李军 《求索》2008,(12):69-70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两大方式。总体来说,古希腊时代,科学与人文是一体的;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和人文在启蒙精神中获得了新的统一;近代科学运用理性的方法,打破了神学的绝对统治,奠定了自身蓬勃发展的基础;但是,到了18世纪中叶,科学人文开始明显的冲突,形成了科学和人文二大文化思潮的对立,至20世纪中叶,这种对立愈演愈烈,为此,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开始反思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二者的哲学关系。事实证明,将科学与人文融合起来是当今世界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主导思潮,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融合了科学的理性和人文的价值。在管理学中,赋予管理以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之际,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高等医学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仍然存在着专业口径过窄,人文底蕴过弱,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面对  相似文献   

16.
张晓蕊 《前沿》2012,(6):182-183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和技术大爆炸的时代,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便利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基于大学人文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现状,揭示了在高校中复兴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呼吁在大学中有机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7.
<正>大学新学期开始了,新生入学了。这本来应该是一个高兴甚至欢心鼓舞的时刻,但我的心情却异常沉重和复杂:因为这是一个价值观,包括大学的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观乃至教授的价值观空前混乱的时代,也是大学精神陷入空前危机的时代。唯权是图,唯利是图,实用主义,投机犬儒等等现象,不但在社会上而且在大学校园都非常流行。就在前年,某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微博上就对自己的学生扬言:"到40岁还没有挣到四千万就别来见我。"在这样的时刻,我想谈谈一个老话题:到底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认识论的问题:如何知中国现在最强的意识形态,大概就是科学主义。但我在上文提到科学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它本身有一个精神的转向,这个转向不是神秘主义,而是科学理性内部的新发展,是最杰出的一批科学家的一种新转向。这个新发展和新认识使得21世纪的科学或者说是20世纪下半期的科学,与19世纪以来到20世纪中期的科学主义的科学、实证科学有极大的不同。对这个问题,我们也从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国家外国专家局、国际社会学、刑罚与罪犯教养研究中心中国科学分部联合,于3月2日至4日在公安大学召开了警察管理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共120人。其中有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院长德伯拉。威尔逊教授率领的5人代表团、法国巴黎犯罪研究所所长多蒙特教授、香港警务署副署长卢美成先生分别率领的4人代表团和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公安机关和警察院校的同志110人。国内代表中,不仅有专门从事警察管理科学研究、教学的专家、学者,还有从事警察管理工作的领导者。研讨会的主题是“21世纪初警察管理科学展望”,国内外代表向大会提交论文23篇,有21  相似文献   

20.
李玮 《时事报告》2003,(2):67-70
《世纪回眸马克思——从&lt;共产党宣言&gt;到“三个代表”》,《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一位领袖的真情告白》,《让理性的太阳升起来——科学战胜愚昧的历程》……随着一堂堂有声有色的理论教育讲座,在一座座大学里爆满,一个不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字也逐渐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他,就是刚刚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的王向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