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维方法是否是一种约定 ,是否仅指理论思维方法 ,是否只是认识方法 ,这是思维科学研究中需要澄清或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2.
试论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问题——不容否认和忽视的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问题”,长期以来,存在抱有偏颇的认识和不科学的观念。有的认为,华侨华人不应包括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有的论断,已成为居住国的“民族”,就不应属华人范畴。因此,不少文章、著作和统计,在论述华侨华人的现状或历史时,基本上未涉及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内容,这是一项带有历史性全局性的错漏,既有实际操作上的问题,又有理论认识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 由于二战之后,特别是1951年社会党国际的成立,民主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又由于在国际共运史上,马克思、恩格斯曾容忍了以社会民主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语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的提法,因而,在社会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人们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有的把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混同起来,有的甚至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为澄清上述认识,考察一下社会民主主义到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无疑将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了46集电视剧《康熙帝国》。由于电视剧以历史正剧的面目出现,许多人便以为剧中所演的故事就是历史的真实。笔者研究台湾史,因为剧中清初统一台湾的故事占了不少的份量,所以也就经常会碰到友人询问:历史是这样的吗?甚至一些其它专业的教授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有鉴于此,对剧中所涉及到的那一段历史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澄清。  相似文献   

5.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重视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领导干部以史为师,读点历史,可以以史明志,修身养性,并提高治理能力。中共党史和革命史、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领导干部读史的重点。领导干部读历史,要有问题意识和战略思维,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题展开,并要善于辩证地看待历史。  相似文献   

6.
1949年至1956年,是我国历史的伟大转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我国顺利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胜利。可是,有的同志却认为,在中国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消灭资本主义的步子迈得太早了,应当让它再发展一个时期。有的同志甚至主张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三十年后的今天,再回过头去补补发展资本主义这一课。除去少数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以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个认识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甚了解或不曾认真思考过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看来对近百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给予回顾并加以分析,也许会有助于解决这个认识问题。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衰败的历史能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从1869年上海发昌机器厂建立,揭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序幕,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经历了整整八十年的历史。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双重“先锋队”的任务,是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正确判断,也是处于执政地位的党在新形势下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而归根到底,则是历史和现实赋予共产党“先锋队”这一特殊要求所决定的。对于两个“先锋队”的认识,有的人存在模糊思想,担心这样会影响党的性质,有的人则认为党的性质已经部分地改变了。这里所反应出的认识问题,是应该引起注意的。本来,说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就已经指出了党的阶级基础和说明了党的性…  相似文献   

8.
近期,《人民论坛》和《探索与争鸣》先后开设专栏探讨特权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然而,对于什么是特权,无论理论界还是民间社会都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有的甚至是在澄清误区的同时又陷入了新的误区。因此,有必要将理论的纵深度与实践的广涵度相结合以阐明特权的准确涵义,进而澄清在特权问题上的认识误区,为有效地反对和防治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汪皎英 《前沿》2002,15(11):130-133
自然主义是近代以来的一种基本的时代精神。它认为世界上存在和发生的一切都是自然的 ,都可以用自然方法和原理加以说明。由于这种自然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 ,人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出现了三个认识上的误区 ,本文试对这三个误区进行澄清 ,阐明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原理。  相似文献   

10.
历史总是叫人惦记。近年来,历史成了各方面挖掘的富矿,各界人士纷纷在历史中探宝。历史从板着面孔说话的大砖头,变身为光怪陆离的戏说影视、通俗讲史等。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一场纷争不可避免,那就是:我们需要的究竟是严肃的历史,还是娱乐化的历史?为此,读史札记栏目对孙立群、袁腾飞两位老师进行了专访。他们在进行科学而严肃的历史研究和讲授工作的同时,也对通俗讲史有着深入的探索。他们妙语生花,善于把历史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讲给大家听。他们也因此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拥有了众多粉丝。他们是如何看待历史的?他们对于读史札记栏目又有着怎样的期望?  相似文献   

11.
自孔子著《春秋》,特别是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传世以后,史学已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门“显学”。历代王朝将历史列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从皇帝到王公大臣都把前朝的历史典籍作为必读书。有的皇帝不只读史,还组织学者编纂史书。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就是宋神宗指令司马光编纂的。  相似文献   

12.
中央提出以人为本之后,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关注。这是一种历史进步。但在理论界和社会上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一些需要澄清的认识。有人认为,提出以人为本,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出现不少问题,现在应当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其实,这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以人为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而不是否定,是为了更好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础和手段,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经济越发展,物质条件越充分,就越能实现以人为本。在当今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越来越成为生…  相似文献   

13.
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强调"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财富。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读史亦如此。"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可以使人聪明而有智慧。我们要勤读史、善读史、会读史。关于读史,个人认为有三层境界。第一层境界是读事。历史上发生的故事、事情、历史的细节,比编的小说更要精彩。《史记》里记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鸿门宴、项羽宁可自刎而不肯过乌江。其中的人物活灵活现。所  相似文献   

14.
新书推荐     
《浙江人大》2015,(Z1):75
《中国历史的教训》习骅著中国方正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5年1月版这是一本由纪检干部写就的读史感悟。纪检干部以笔为刀,真实勾勒千百年来中国吏治的历史影像,浓缩反腐倡廉的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24篇感悟文章,对中国历史不断叩问与省思,书写了纪检干部对勤廉奉公目标、对光明大道的追寻。  相似文献   

15.
论法学真理发展的规律性杨萃吉,綦骥,沈春敏法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年轻的学科。如何认识法律科学真理发展的规律性,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巨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法学如同法律现象一样,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产物。人类社会从无法和...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理论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搞好自身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涉及方方面面,本文拟就关于加强民主党派理论建设的问题做些探讨。一、关于加强民主党派理论建设亟待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十分注重民主党派的理论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民主党派的理论水平日益提高,这是可喜的进步,然而发展不平衡,在加强民主党派理论建设上仍有许多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特别是有些模糊认识亟待解决、澄清。一是“民主党派无理…  相似文献   

17.
泪贿     
你知道有“泪贿”这回事吗?如果没听说过,请读本文。提到读史的作用,一般人会马上想到唐太宗“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的话。不错,对统治者来说,读史的确可以知道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来龙去脉。可除了这“宏大叙事”外,读史还可以让我们明白:其实今天发生的许多事古已有之——新闻就是旧闻,今事原属故事。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读经不如读史”,“学了历史来看现在,有如隔岸观火”。  相似文献   

18.
《贺新郎·读史》是毛泽东20世纪60年代的一首代表性作品,全文体现出作者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通过对词的上下阙分别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所蕴含的历史及历史学元素,从而对历史及历史学进行比较,并找出二者之联系,力求对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读史最无趣的是什么?就是对某段历史或某位历史人物,只有一种声音、一种评价。一直以来,主流宣传对慈禧的评价,无一例外地说她好奢华,善权谋,顽固守旧,祸国殃民。确实,慈禧统治中国的时间长达近半个世纪,在这四十多年里,要找出一个人的善恶之迹,易如反掌,但要以某件事来概括她的一生,就需要谨慎了。一个人从青年渐渐成长,  相似文献   

20.
近一、二年来,有些同志不仅机械地重复“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一命题,而且把“历史是所有人创造的”这一命题作为理论错误、甚至政治错误来批判。本文拟从马克思历史观最深层的问题出发,即从实践唯物主义对历史过程本质的看法出发,为澄清人的作用问题提供一个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