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农业化组织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 ,通过产业组织体系向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 ,通过社会化服务把农民与市场联结起来 ,使农民形成了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格局。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业产业效率 ,通过产业组织对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 ,对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合作经济不发达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我国农业的经营规模狭小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始终是困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相似文献   

2.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从事专业性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农户,通过劳动合作、资本合作、技术合作和营销合作等纽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而建立的经济实体。它是农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农民专业化生产的产物,是农村现代化和农民  相似文献   

3.
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它能够联结农户、企业、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更好地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有助于加快农业的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产生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近年来抚顺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充分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对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用巨大,但也存在着规模小、社会化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亟待在实践中加强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农业沿用了 2 0多年的以家庭为生产单元的分散的生产组织形式面临很多现实的矛盾和问题 ,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非常迫切地需要创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使农业走上产业化道路 ,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张也 《探索》2012,(1):191-192
农民是土地的守护神,是保障农业安全的主体力量。只有建立农民与农业的紧密利益关系,农民的责任感和经营农业的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为此,政府不仅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还要大力培养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地位。任何把农民与农业分离开来的做法都是无助于农业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开发农业资源 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咸宁市咸安区大力开发农业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8年农业总产值达23.5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629元,比上年增加728元,增长18.7%,是近几年增长最快的年份。  相似文献   

8.
眼前的贵州高原,处处是人勤春早的农忙景象,农业战线的干部职工与农民兄弟一道描绘着春天的画卷。【背景】据统计,截至2月20日,全省累计因雪凝灾害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68.2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149万公顷,其中绝收46.64万公顷。2月13日,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全面部署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各项工作。要求全省紧急行动起来,迅速掀起农业灾后恢复生产高潮,努力实现全省灾年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及早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投入春耕生产第一线,迅速掀起春耕生产热潮,增加秋粮播种面积,确保实现粮食总产1150万吨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从当前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国际差距、应对农村经济战略转型和市场竞争、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决策的科学化与合理化、为农业发展争取更好的国际环境等几个方面看,提高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极其必要。  相似文献   

10.
《求实》2021,(1):87-98
土地流转现象正普遍发生于当前乡村社会。受劳动能力分化和务工市场发展的影响,青壮年农民率先脱离农业生产,农民家庭农业劳动力出现断层,高龄老人不得不依靠流转的方式完成"土地—养老资源"的转换。而具有农业生产优势的中老年农民则在农业资本化、涉农政策的负外部性、土地细碎化的多重影响下,被迫逃离收益日渐减少的生产环节。由此,农民开始重新调整生计模式、土地预期和不同类型土地的使用方式,并形成了对稳定地租的强烈依赖。普遍发生的土地流转虽然是农民主体的自发性选择,但却包含着现今农业生产条件下"小农被迫终结"的必然性。因而,需要重新审视现今小农生产的外部环境,并对农业生产领域的相关政策作出适当的修正。  相似文献   

11.
杨慧琴 《实践》2014,(8):33-33
<正>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达拉特旗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把惠民、利民、富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大力开发沿黄灌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20多年来,共改造土地56.1万亩,1.1万户、3.9万农民受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体现农民主体地位增强农业综合开发后劲一是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20多年来,  相似文献   

12.
莫治江 《当代贵州》2012,(16):46-49
近年来,贵州移动公司紧紧依托基础通信业务,加强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信息需求,打造农业信息化系列产品,创造性地推出涵盖各个农业产业的信息服务,为贵州农业发展注入活力。贵州,黔北遵义。田间地头,一排排蔬菜大棚里的温度、湿度等指标都能被实时监控,还可随时调节;农户在村卫生室就能进行医疗费报销,  相似文献   

13.
基于政府与农民关系视野的农业补贴政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补贴政策的实质是通过对国家与农民取与予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来均衡社会利益分配、缓解涉农利益冲突。农业补贴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则是政府与农民等相关利益主体围绕利益调整而展开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和妥协的互动过程。建国六十年来我国政府与农民互动的不对等蕴涵了农业补贴政策的强制性变迁特征,而向政府意志及利益偏斜和对农民意志及利益轻视的强制性政策安排又注定了政策效率低下的必然命运。在新时期要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系统,使之跳出低效率运行的逻辑理路,构建政府与农民的良性互动与调适关系是首要之义。  相似文献   

14.
周连华 《发展论坛》2001,(11):43-44
调整农业结构,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和实践,闯出了许多有成效的路子,但一些地方政府的推动措施和群众的意愿不合拍,调不动、调不好的问题比较突出。从目前看,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农民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游离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外。因此,解决好农民进入市场问题,已成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一、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民进入市场困难是影响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政府。这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首先…  相似文献   

15.
杨光鹏 《学习月刊》2011,(22):66-66
武汉市洪山区青菱乡火箭村属于空壳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收入来源,每年都是通过争取上级各种资金维持日常运转。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农村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全村农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6.
随着辽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农业经营体制中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这迫切需要我们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特别是要关注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国外市场萎缩,我国对外出口受到较大影响,为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浙江省也不例外。根据相关调查,国内还存在巨大但尚未开发的消费潜能,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还存在深厚的需求潜力。由于长期的小农农耕文明和城乡二元分割,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提高农民收入既是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农民增收的希望在于农业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民增收为什么越来越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998年全国总人口为1248亿人,其中696%的人口在农村。如果这部分人都富裕起来了,中国就是一个富裕的大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富裕的速度明显加快,但在近几年,农民增收的实际幅度放慢。1990年至199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8631元、68631元、78399元、92162元、122098元、157774元、192607元、2090元、2160元,比上年增长分别为141%、持平、142%、176%、325%、292%、221%、85%、43%,9年中无一年超过1978年至1997年的平均增长速度,特别是近两年的增长幅度已由多年的两位数跌至一位…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必然趋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制度创新的表现形式,也是壮大农村经济,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利益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稳定发展的核心,而维护农民利益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发点,也是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因为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生活水平能否得到极大提高和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是衡量农业产业化是否成功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滕卫双 《党史文苑》2010,(6):61-62,77
农民是农业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息息相关.河南省作为全国农民人口大省、全国农业主产区,全方位提高河南农民的整体素质,对于加快推进河南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意义都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