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晓明 《黄埔》2015,(1):79-81
1925年11月25日,广州国民政府组织的南征军,突破了海南岛军阀邓本殷在大陆的最后一道防线,占领了雷州城。此举为以后平定海南岛、彻底消灭盘踞在广东省内的军阀势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民政府南征的主要讨伐对象是邓本殷和申葆藩。邓本殷,广东钦州(现属广西)大直乡人,原是粤军头目陈炯明的嫡系部将。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后,他追随陈炯明反对孙中山,被陈炯明任命为“琼崖善后处处长”,驻军琼崖(海南岛)。此后他依靠琼州海峡这一  相似文献   

2.
《前进论坛》2012,(2):40-42
1923年7月,孙中山拟调邓部回广东(当时邓部在广西梧州)讨伐陈炯明。29日,邓演达写了一封9页的长信给孙先生,一方面详细汇报广西的情况,一方面说明部队现在担任的任务,表示"达自己或随先生或留梧州均无不可也。"  相似文献   

3.
史要回放     
《传承》2004,(5)
9月-10月孙中山莅桂督师1921年,旧桂系军阀陆荣廷部主力被粤军歼灭,陆荣廷通电下野。孙中山决定以广西为北伐基地,讨伐直系军阀。10月15日,孙中山、胡汉民等由广州乘军舰出巡广西,17日抵达梧州,23日抵达南宁,12月4日抵达桂林,设北伐大本营于桂林王城。孙中山在桂林先后作《三民主义是建设新国家之完全方法》、《知难行易》、《军人精神教育》等演讲。23日,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抵达桂林,孙中山多次与马林会晤,商讨中国革命以及中国与苏俄合作等事宜。后因粤系军阀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等离开梧州返广州。孙中山出巡广西半年,对广西的国民革命…  相似文献   

4.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序幕拉开,孙中山在广东发表(北代宣言),提出了讨伐曹银、吴佩车的号召。冯玉祥当时任曹、吴的第三军总司令,积极准备响应。冯玉祥在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曹锟的统治之后,即派马伯援持亲笔信南下广东请孙中山北上,当时段棋瑞、张作霖也先后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对于中国的前途,仍寄希望于革命奋斗,而不是依靠少数人发动的政变。但是为了谋求中国的和平统一,解救民众的苦难,孙中山从不放弃任何努力,毅然决定北上.并于11月12日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召开国民会议,以解决国内人民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5.
成晓军 《长白学刊》2011,(1):129-132
1923年5月至11月间发生于东江区域的讨伐陈炯明叛军之役,是孙中山一生多次亲临前线直接指挥作战的一次典型战例,也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它不仅为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军事和政治基础,而且成为孙中山革命生涯中与惠州为主体的东江区域关系密切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6.
1920年,25岁的邓演达担任粤军第一师参谋兼步兵独立营营长,从此他就成为孙中山的积极追随者。孙中山在艰难竭慨之中总是把邓演达调到最关键的岗位上。1923年春夏,邓演达刚刚奉命打垮进犯广州的沈鸿英叛军,攻克肇庆城,杨如轩、杨池生又在广州叛变。孙中山急调三团长邓演达率部拱卫大本营。清晨,卫队列队大元帅府门口,孙中山向卫队走去,对邓演达说:“我决定授予你少将参军之职务,鉴于你的战功卓著。”宋庆龄随即上前向邓演达赠送礼品,说:“择生,这是孙先生亲笔题赠给你的照片和书赠你的对联。”陈友仁帮助宋庆龄打开对联,展现出…  相似文献   

7.
贾晓明 《黄埔》2012,(2):58-59
1925年6月15日,黄埔东征军回师广州,彻底平定了杨希闵、刘震寰叛乱。 滇军将领杨希闵和桂系将领刘震寰原来都“没有地盘”,率军“暂驻”广西。1922年底,杨、刘参加“白马会盟”,同意接受孙中山领导,杨希闵受命为滇军总司令,刘震寰为桂军总司令,率部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斗。在战斗中,滇桂军杨希闵、刘震寰部不但按兵不动,  相似文献   

8.
陈宇 《黄埔》2012,(1):25-27
侯又生,祖籍广东梅县,从小时,他就喜欢看《三国演义》,崇拜诸葛亮,萌发了从军当军师的想法。1922年底,他经一位堂兄介绍,到广州市驻军机关枪营营部当上了上士文书。1923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大元帅府,侯又生便报名去了孙中山卫士队,在那里当卫士,负责保卫警戒大元帅府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正俞作豫,1901年生,广西北流人。1918年,他进入护法军桂系军队,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讨伐军阀的战争;1926年7月,随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团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俞作豫不满国民党新军阀的倒行逆施,愤然脱离旧军队,先后到上海、广州寻找共产党。同年10月,他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党领导的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俞作豫按党中央指  相似文献   

10.
1922年3月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所属的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派员到梧州活动,建立了梧州分团。同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团大会在广州召开时,梧州地方团组织已成为全国最早的17处地方团组织之一。同年6月,陈炯明叛变,广东时局不稳而波及梧州.梧州地方团组织无形中解散。1923年和1924年间,广东团组织曾派人到梧州活动,准备重建地方团组织。1925年!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夏秋间,团广州地委、团广东区委派龙启炎、周济、邓世光等到梧州开展建团活动.于9月4日建立广西的第一个共青团支部—…  相似文献   

11.
《黄埔》2016,(6)
正卫立煌将军自20岁起投身革命,早年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历经护法运动和讨伐陈炯明。卫立煌为人诚厚,忠于职守,屡建战功,受到中山先生的器重和信任。1916年,卫立煌在广州参加反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运动,后加入粤军,任老同盟会会员吴忠信的随从副官。1917年7月,孙中山偕章炳麟、廖仲恺、何香凝、朱执信等由上海乘舰到达广州,举  相似文献   

12.
刘典 《现代领导》2014,(2):45-45
陈公博1892年10月19日出生,祖籍广东乳源,其父亲曾任清末广西提督。1920年,陈公博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广kil创办《群报》,任总编辑。翌年春参与组织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参加中共一大。1923年陈因投靠军阀陈炯明被开除党籍,同年2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1925年回国任广东大学教授,代理校长,在此期间加入了国民党。北伐战争推进至长江一线之后,国民政府分裂成武汉和南京两个政府,陈公博选择支持汪精卫,1927年与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  相似文献   

13.
“疾风知劲草,板落识诚臣”是周恩来总理对叶剑英元帅的高度评价。本世纪中国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个大时期,涌现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大历史伟人。叶剑英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三大历史时期,早年他追随孙中山,后又拥护毛泽东,晚年又匡护了邓小平,在革命进入危机关头,起到了推动、扭转历史局面的作用,用忠诚捍卫了革命事业。捍卫孙中山.讨伐陈炯明1920年叶剑英从云南讲武堂毕业,便决心跟随孙中山,投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事业。1921年10月,孙中山部署军队,击败了旧桂系军阀头子陆…  相似文献   

14.
《黄埔》2014,(2):4-27
黄埔军校创办不久,即投入到捍卫革命政权的战斗中去。1925年2月,军校教官、学生和教导团3000余人,与粤军联合组成右翼军,参加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黄埔校军在淡水之战和棉湖血战中,大显神威,其爱国爱民、勇猛果敢、团结奋斗的黄埔精神赢得了各方的瞩目和交口称毙1925年10月,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基础扩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作为主力第二次出发东征,冒着弹雨强攻惠州,酣战华阳,与东征军各部配合,彻底消灭了陈炯明的军事力量,“黄埔精神”再次大放光彩。两次东征统一了广东,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为出兵北伐奠定了基础。这是孙中山建军思想的胜利,也是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3,(9):20-20
韦一平,广西天峨人,壮族。1923年秋天,他离开家乡,到广东的三水县参加农民革命运动。1924年5月,他在三水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派到毛泽东主持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5年入国民革命军,后调到叶挺独立团,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和海陆丰起义,  相似文献   

16.
贾晓明 《黄埔》2015,(2):77-79
1925年11月30日,国民政府南征军攻占了盘踞在广东南部沿海军阀、自称"八属联军副总指挥兼第2军军长"申葆藩的大本营廉州,并在此后迅速进军,彻底扫清了长期从南路威胁广州的军阀邓本殷、申葆藩的割据势力。在广州国民政府发动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后,盘踞在海南岛、钦州、廉州的  相似文献   

17.
《黄埔》2016,(4)
正北伐战争,是20世纪初由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南方革命政府发动的以讨伐北洋军阀为目的、规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战争,是在国共合作基础上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的国家统一战争。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终生致力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为打倒列强除军阀而不懈奋斗。他在晚年的宏愿和准备付诸实践的重大军事行动,即是由南方革命政府所在地广州  相似文献   

18.
《黄埔》2013,(2):9-10
李宗仁(1891—1969),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台儿庄战役中国军总指挥.字德邻,广西桂林人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过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1923年加入国民党、1924年奉孙中山之命与黄绍宏、白崇禧合组“广西全省绥靖督办署”,任督办1926年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参议院议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  相似文献   

19.
“袖海亭”是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避难“永丰”舰而修建的。这江风中巍然挺立的飞檐拔柱的亭子,曾深深印记在黄埔军校早期毕业生的脑海中。1922午6月16日,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军围攻总统府,孙中山避难停泊在珠江上的“永丰”舰,等待北伐援军回师广州,与叛军相持50余天。在这一期间,“永丰”舰曾锚泊黄埔长洲岛水面,也就是两年后由孙中山亲自创建的黄埔军校门前附近,历尽艰险。两岸的叛军曾向“永丰”舰倾泻无数炮弹,奇怪的是炮弹从未落到过甲板上,仅在舰四周炸起冲天的水柱。稍后,“永丰舰”闯过叛军的火力网三山口地带,驶入较安全的白鹅潭,一直…  相似文献   

20.
陈策     
《新东方》2014,(6):I0003-I0003
<正>陈策,1893年-1949年,字筹硕,海南文昌市会文镇沙港村人,国民党海军上将。曾协助孙中山在广州对抗陈炯明,抗战时负伤截断一腿,有"独脚将军"之称。日军攻陷香港时,陈策带领数十名英军成功突围,获英皇颁授帝国骑士司令勋章。陈策三岁时随父亲到新加坡,八岁时回中国。小学毕业后,到广州的"广东海军学校"读书,并且加入同盟会。1 923年孙中山任陈策为广东舰队司令,北伐后,广东舰队改为国民革命军海军第四舰队,陈策为司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