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重新探讨和确立警察学学科体系是当代警察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警察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警察科学研究和高等警察教育发展目标的要求.警察学学科体系,可以从认识论、警察基本业务部门、警察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三种角度加以划分.其中,警察学基础学科也应是一个具有合理结构和功能分工的学科群.在新的世纪,警察学学科研究要真正实现其对高等警察教育和警察实践应有的指导推动作用,就必须在三个价值取向上有所突破,即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注释走向理性,从滞后走向超前.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世纪,警学基础理论研究要真正实现其对警察科学和警察实践应有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在三个方向上有所突破,即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注释走向理性、从滞后走向超前.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警学基础理论研究3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警学基础理论研究先后经历了起步阶段、学科建设发轫阶段、奠基阶段,现在已走向多元和理性阶段,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尽管如此,在警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仍然存在“左”的影响,尚未形成成熟的学术规范,警察理论与警察实践、理论警察学与部门警察学相互脱节现象严重。新世纪新阶段,要真正推动警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突破和发展,应当坚持四个价值取向,形成四大理论品格。即由断裂走向兼容:保持深厚的历史感;从封闭走向开放:追求博大的境界感;从注释走向理性:形成严谨的逻辑感;从滞后走向超前:凸显强烈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警学界围绕警察(公安)学的学科称谓,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学科地位,警察(公安)学基础理论的性质、学科地位、逻辑起点、基本问题、概念序列、研究范围及理论体系等方面,展开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从而为我国警学基础理论在21世纪真正走向成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察学学科理论体系,对我国来说已进入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段.为此.根据该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和我国警察学实践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的需要,尝试构建一个包括警察学本体论、警察学本质论和警察学实践论三个部分内容的警察学学科理论体系.这正是警察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警察学这个名词是由中国人在引进西方警察科学时创造的,Policeology这个英文名词也是由中国人首创的.在西方尤其是英美等国的警察研究理论越来越影响我国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现在与未来去观察我国的警学研究,在我国建立警察学大学科已是警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警察学三论     
警察学是研究警察这一特定社会领域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的对象范围涵盖了古今中外所有类型的警察现象及其规律性,是对一切研究警察知识体系和警察活动规律的科学及学科的总称。一门科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是否完善是衡量该学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从认识论角度,可以把警察学分为两类:基础警察学科和应用警察学科;从警察基本业务门类划分的角度,可以把警察学分为三类:治安行政管理学、刑事侦查学和物证技术学:从警察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角度,警察学又可划分为警察学本科和交叉边缘学科。其中,基础学科建设是否扎实,理性程度如何,能否对应用学科和社会实践发挥应有的指导功能,则在其学科体系建设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在引进西方警察科学时不仅改进了我国的警察实践,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警察队伍;更深化了警察学的理论研究,创造了警察学和Policeology。随着我国警察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也为了实现警察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升华,使之具有更为广泛的指导意义,越来越多的警察学研究者提出创建独立的警察学大学科,但是,中国警察学毕竟不同于西方的警察学。那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借鉴西方警察学研究的成果,我国的警察学大学科的建设应走向何方?对中西方警察学的研究予以比较,将能借鉴西方警察学研究的优点,回避其缺陷,发挥我国警察学研究的优势,并且探索出我国警察学建设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一、警察院校警体学特征及其研究 警察院校警体学实施于警察院校这个特定的并具有良好条件的教育环境之中,根据其培养目标设计和造就出警官们体力、警体技术、技能的最佳结构。 警察院校警体学一般都实施于受教育者体力发展最佳期,特别是在使这些未来警官们按照警察院校的培养目标进行发挥,进一步为他们终身掌握警体技术、技能,以及体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警察院校警体学这一新的词组表达的概念应是:在警察院校教育的环境中配合警察院校的德育学、智育学以及公安专业等,采用合理的营养保健、身体锻炼,以促进警体学的专项技术、技能、实践水  相似文献   

10.
科警兴警,基础在教育。公安院校是培养和教育警察的重要阵地,是提高警察综合素质的主渠道,是整个公安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公安院校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建设与完善,发展与规范,关系到公安工作能否与国家经济建设保持同步,并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和重大问题,要想培训出高质量警察队伍,就必须建立与时俱进的科学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1.
软警力与硬警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警力和硬警力是警力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对警力的这种区分,有利于走出警力发展的误区,化解长期以来困扰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难题。就二者的关系看,硬警力是软警力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软警力是硬警力的重要支撑。21世纪的警力将有赖于这两种警力资源的有效结合与协调发展。因此,要认真研究处于不同位势的软、硬两种警力的组合状态,确定优先发展规划,使警力保持平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层公安机关是一个面向社会的作战实体,其公安产品都是通过与社会直接接触的基层一线单位创造出来的,引导警力下沉以保障基层警力充足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作为理性的民警,也会追求约束条件下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换言之,面对上级机关与基层一线在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方面差距较大的情形,他们理性的行为选择是不言而喻的。认清这种环境条件,对理性民警的行为选择模式也便容易识别,在此基础上,对这种环境条件加以修正或调整,当属理性民警下沉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警务科学是以警务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所有学科的统称。涵盖公安学、警察学的警务科学在中国经过30多年的演进发展,已经形成一系列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警务科学在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交叉科学属性,有理由将其认定为介于数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板块之间的一个交叉科学学科门类。警务科学同法律科学、安全科学、军事科学等学科门类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其未来的基本演进策略应是依托亲缘门类、强化薄弱阵线。  相似文献   

14.
中外警察教育比较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外警察在教育训练理念、制度、模式、内容、保障和绩效方面的比较分析,国外警察教育对我们的启示主要有: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协调发展的方针;要真正把“科教强警”落到实处;注重依法推进正规化建设;大力强化学生(学员)的实战能力培养;牢牢把握警察教育的脉搏;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和警察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做实做强公安派出所,公安机关应当通过选择体制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应当从政策导向、制度设计、机制建设上切实向基层倾斜,充分发挥基层民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当改革勤务方式,坚决纠正基层单位机关化倾向,让民警有更多的时间走向街面、进入社区、融入群众;应当提供警务保障,把公安派出所建设置于基础性、先导性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警察法学是以警察法为对象,研究其法律规范、体系、作用以及发展规律的法学学科,而警察法则是所有调整国家警察机关在行使警察权力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应当确立警察权在警察法学基础理论中的独立地位,同时构建警察权的理论体系,包括其权力的内部结构、外部结构和法律结构。内部结构是警察权的构成要素:法律要素、主体要素和职责要素;外部结构是权力的种属结构,即权力可分为:总权力、类权力、权力项;法律结构分为三层:即《人民警察法》、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安派出所是公安机关最基层的派出机构,在全面提高基层公安机关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过程中,公安派出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逐渐地在派出所探索建立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和提高了派出所干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来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深入探讨构建公安派出所青年公安干警的激励体系建设,是无法回避又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法理学课程对于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理论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法理学课程并未发挥出预想的作用和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应在对公安本科院校法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探讨在注重知识与理论传授的同时,如何围绕公安实践调整与规划法理学课程的教学框架,以期进一步提高法理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论新形势下警察与媒体的有效沟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形势下,媒体与警察之间存在合作与冲突,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为人们所关注。加强警察与媒体的有效沟通十分必要。警察与媒体有效沟通要遵循彼此尊重、加强自律、善意对待、双方互动并占据主动的基本原则。建立和完善有效沟通的基本路径有重要意义并具有一定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