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钱逊 《前线》1964,(22)
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个人主义思想是根本对立的,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就要克服和肃清个人主义思想。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说:“我们在思想意识上的修养,是一回什么事呢?我认为这在基本上就是每个党员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去同自己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进行斗争;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同自己的各种非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进行斗争;用无产阶级的、人民的、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去同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进行斗争。”但是,冯定同志在《共产主义人生观》等书中,却是打着共产主义的招牌,贩卖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货色。  相似文献   

2.
朋宜 《前线》1964,(23)
冯定同志在《共产主义人生观》一书的第十二节中,专门讲“民主精神”。冯定同志的所谓“共产主义人生观”,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处世哲学的代名词,“民主精神”当然也只能是资产阶级的处世方法之一。什么是“民主精神”呢?冯定同志说:“民主精神,简单地说,就是经常记得个人以外还有别人,而且个人没有了千千万万的别人也就不能生活了”。(1958年版,第62页)这就是说,所谓民主精神,就是自己活也让别人活,让别人活正是为了自己活。这不是别的,实际上正是与无产阶级的民主精神是根本对立的资产阶级民主。  相似文献   

3.
谷方 《前线》1963,(12)
幸福,是一个富有魔力的字眼。社会上各个阶级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对它做了不同的解释,因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幸福观。有奴隶主的幸福观,地主阶级的幸福观,资产阶级的幸福观和无产阶级的幸福观。其中以无产阶级的幸福观最进步、最合理、最科学。雷锋同志的言行就是这种幸福观的生动体现。雷锋同志在日记中写  相似文献   

4.
<正>"幸福是什么?监狱里没有亲人,家里没有病人""贪官和贪财就是棺材,是死路一条""贪字拆开是今天的宝贝,明天不一定是你的"。前不久,南京新任市委书记黄莉新在该市纪委全会上的发言颇受关注。在她的发言中,"幸福"一词尤其直抵人心。官员幸福观不是一件小事。人生无非是不断努力追寻幸福的过程,有着怎样的幸福观,决定了我们会如何去努力实现幸福。官员的幸福观,往往是其从政动机之由来、执政行为的根源。正因如此,官员个人的幸福观,最终会对政治生态、社  相似文献   

5.
冯定同志(1902—1983年)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教育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在作为左翼文化运动中心的上海,就倍受广大青年的喜爱和钦佩。解放后,冯定同志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工作,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和教育事业。今天,我们纪念冯定同志百年诞辰,不仅要继承他的学术成就,更要学习他作为人民教育家的崇高精神品格。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必须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并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五点希望,特别对教风和师德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他说:“希望大家…  相似文献   

6.
钟萍 《求是》2012,(13):48
最近,我国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中,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接连涌现,令人感动。特别是黑龙江省女教师张丽莉、浙江省客车司机吴斌、北京卫戍区某团班长高铁成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被誉为最美中国人,在全社会广  相似文献   

7.
把正常的宗教信仰、合法的宗教活动与 “法轮功”组织的非法活动严格区别开来,是中央处理和 解决“法轮功”问题一个重要政策。本文论述了处理和解 决“法轮功”问题与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关系;宗教 同迷信的区别与联系;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 与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的关系;深刻揭示了“法轮功”非法 组织具有的邪教特点,强调要把一般“法轮功”练习者与 极少数策划、组织者严格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人的现实幸福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是马克思一生的事业。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人的现实幸福观,这一幸福观不同于以往的幸福观,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既超越了直观感受主义的幸福观,也超越了人道主义的抽象幸福观。这种幸福观的核心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历史中得到充分展现,个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因此,马克思在政治解放的基础上要推进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全面理解马克思"人的现实幸福观",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文化工业"理论认为经济力的提高为人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但同时又使得人的自由为之所限;"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认为,消费社会创造了一种图式,将人囊括其中,使人成为它的奴隶。二者分别从生产与消费的两端进行文化批判,力图将"人"从中解救出来,但又斥大众为"群氓",并对之抱以失望的心态。"奴役"的现实毋庸置疑,然而,他们的情绪过于悲观。社会大众并非纯粹的产品的奴隶,也并非消费牢笼的囚徒,他们之中蕴藏着自由意志,蕴藏着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0.
呼唤『同志』□王锦春现在很少听到人们之间互称“同志”了,这曾经是个十分神圣的称呼,一声“同志,我可找到你了”,是那样的让人动心、动情。不过,只要认真想一想,世间许多称呼中,唯有“同志”让人感到平等、亲切。感谢雷锋,一句“对同志春天般的温暖”,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1.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不少人曾因在最困难的时刻遇见自己的同志而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十年动乱中,又有多少人因受迫害失去了“同志”的称号而痛心、悲愤!谁能领略这种感情,谁就能懂得“同志”二字的深邃含义。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把“同志”比做亲兄弟;鲁迅则把为中国人民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引为自己的“同志”。可见,“同志”是一个多么崇高、亲切而又光荣的称呼,难怪有人曾这样比喻:一声同志,比冬天的阳光还要温暖,比芬芳的甘露还要沁人心脾!“同志”,这个称呼,不仅反映了我们革命队伍内部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而且也表明了在我们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一位即将退休的朋友对我说,有个曾叫他叔叔、继而叫他老师的年轻人,因为有了点权力,现在却轻慢地对他直呼其名,他颇感老小错位,心中不悦。我宽慰他说:姓名乃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本来就是供人叫唤的,就让他叫去好了,不值得自寻烦恼,做人应该豁达大度一些。于是他默默然,接受了我的劝慰。 其实,我也有过类似的感受。年轻时有些长者叫我“小陈”,感到很亲切。一般人都直称姓名,也觉得很自然。随着年龄增长,于是有人改唤我“老陈”,有的则以职务  相似文献   

13.
正幸福是终极目的,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因此,学习雷锋,关键是要学习雷锋的幸福观。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带有三个口袋:一个是装生存需要幸福的;一个是装情感需要幸福的;一个是装成就需要幸福的。不少人只知道向第一个口袋里装幸福,而其他两个口袋老是空荡荡的,这样的人一生最多只有一口袋的幸福。  相似文献   

14.
为落实中央提出的把培育健康心态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的要求,不久前,清原满族自治县全面启动了"幸福观主题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5.
《讽刺与幽默》刊登了一幅令人深思的漫画:气氛庄重的“全乡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台上,五名乡党委委员正襟危坐,而画外音却极不协调——下面请我们老板,张乡长作工作报告!乡长咋成了老板?画中已有妙解。不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互相称谓确实是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同志”之声越来越少,不能不让人心忧!现在,在一些公共场所,很难听到以“同志”相称了,倒常听到“先生,欢迎光顾!”、“老板,您要什么?”之类听起来很别扭的称呼。据《文汇报》报道,“老板”在沪上风行,使用频率…  相似文献   

16.
欧文辉 《世纪桥》2011,(17):19-20
幸福已成当今世界的重要话题。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干部的幸福观是怎样的呢?笔者通过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试图探讨可以从他身上学习到的优秀共产党员干部具有的幸福观问题。第一,优秀共产党员干部幸福的基础——能为人民做点事。第二,工作——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第三,优秀共产党员干部幸福的基本要求——具有高洁的品质,深入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7.
任弼时同志有“三怕”,是熟知他的人所公认的:一怕工作少,二怕用钱多,三怕麻烦人。平淡无奇的三个“怕”字,使我们看到了弼时同志高尚的心灵美和行为美。庄子说:“至人无我”。  相似文献   

18.
正从批"三家村"到"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大批判贯穿了整个"文革"。大批判的主要特点如下。大方向、大目标由毛泽东、中共中央确定大批判的大方向、大目标,是由毛泽东、中共中央确定的。以批判刘少奇来说,最早的不点名批判,是毛泽东的文章《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其次是戚本禹的文章《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这也是经过毛泽东审定的:该文发表的前七天,毛泽东审阅了此稿,称赞"写得很好"。根据毛泽东的要求,此文又经过中共中央的讨论。戚本禹说:  相似文献   

19.
在张志新烈士被杀害前6年,有一位女同志就因批判“文革”而被林彪、“四人帮”集团残酷杀害。她就是江苏省苏州图书馆原副馆长陆兰秀烈士。“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陆兰秀作为“走资派”靠了边、进了牛棚。在牛棚里,她就“革命”、“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等问题重新研读了  相似文献   

20.
在张志新烈士被杀害前6年,有一位女同志,多次上书党中央,对“文革”从理论上给予了全面的批判,因而被林彪、“四人帮”集团残酷杀害。她就是江苏省苏州图书馆原副馆长陆兰秀烈士。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陆兰秀作为苏州图书馆的副馆长、当权派,靠了边,被迫作无休无止的检查,但她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从自己想到单位,想到国家,想到我们的党。在牛棚里,陆兰秀就“革命”、“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等问题重新研读了马克思原著,经过认真思考,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文革”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倒退,是历史的反动。她坚决反对打倒刘少奇。她认为,“刘少奇不是叛徒、内奸、工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