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体”是中国书法的一种风格,据说有“童形”、“童心”和“返朴归真”三条标准。普遍认为书法的“童体”是一个相当高的境界,于是社会上的一部分人竟相追求。幼童启蒙,写出的字天真、率直、朴实、笨拙,尽管根本称不上是书法艺术。成人看了也觉得颇为有趣,尤其是他们的父母更是满心的欢喜。这是因为字里有可爱的童心和稚气。有些较有名气的书法家专写“童体”。用墨,这里水多了,湮了一片,那里干一点,又干得拉不开笔。“之”字象一条旧织带盘绕而成。题款“女士”的“士”字象竖排的“十一”。“童形”模仿得维妙维肖,若不看署名,众人还真以为是出自十一岁儿童之手。这就是“童体”之美吗?我们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
学风与信念     
一、学风是“讲学习”的头等重要问题。 1.从“学习”的内在含义上看。 “学习”中的“学”和“习”,本身就带有“知”与“行”的含义。《论语》上有“学而知之”的说法,与“生而知之”相对。按唯物主义观点,人不可能“生而知之”,只能是“学而知之”。汉王充讲“不学自知,未之有也”。这是论“学”,说明讲到“学”主要是就“知”的问题而言。而关于“习”,有所谓“习作”、“练习”,主要偏重于行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里的“习”不只是“温故  相似文献   

3.
说觉悟     
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提出“觉”的观念的,是孟子。孟子述伊尹之言云:“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上》)赵岐注:“觉,悟也”。许慎《说文》:“觉,寤也”。寤即从睡梦中醒来之意。所谓“以斯道觉斯民”的“斯道”,照孟子所说,就是“尧舜之道”。所谓“先觉觉后觉”,就是使人民都有关于尧舜之道的觉悟,即都有对于尧舜之道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觉,所谓悟,即对于“道”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儒家、道家都  相似文献   

4.
香积寺位于西安城南,终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塬西端,(氵矞)河与滈河交汇处的香积村,距西安城约十八公里。寺名香积出于香积如来之典,取《维摩经》佛土众香国香积如来有香饭;香气闻及三千大千世界,万千人食之不尽。食之后即获如来“无量福慧”,“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之意。  相似文献   

5.
既往认为胆是一个“藏而不泻”的奇恒之腑 ;然而 ,胆是一个“泻而不藏”的脏器 ,不应属于奇恒之腑 ;《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中的“胆”乃“膻中”之误 ,“膻中”是奇恒之腑 ,“凡十一脏取决于膻中”。  相似文献   

6.
《华佗神医秘传》(以下简称《秘传》)卷二十二载有《华佗注仓公传(附)》一卷,该卷集《仓公传》中之淳于意医案,并于每案下分别记有所谓“华佗、吴普、樊阿”等人的注文。细读此等注文,不难断为伪作,尤以“樊阿注”为最。本文选其中所谓“樊阿注”五则辨析之,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7.
.“实学”这一概念由来已久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具有不同的含义 ;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 ,不同学派也有其不同的理解。“实学”之所谓“实” ,顾名思义 ,是相对于“虚”、“空”、“无”等而言的 ,所谓“实学”有广义、狭义之区别。广义之实学是指自先秦以来注重现实、经世致用的学问 ;而狭义之实学则是指发轫于北宋中叶、昌盛于明末清初直至晚清洋务运动之前绵延达800年之久的实体达用之学 ,是针对明末理学及王学末流所造成的种种积弊进行理性反思和深层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股社会变革思潮和思想解放运动。对这一时期的实学思想 ,我们称…  相似文献   

8.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对这条思想路线,不能忽略其中有个“解放”二字。江泽民曾经指出:“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勇于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开拓进取。”同时,这里还有个“求是”二字。毛泽东说过,“‘是’就是客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读《新唐书·马周传》时,在马周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写给唐太宗的一份奏折上写下了这样的评点:“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在这里,毛泽东指斥宋朝苏轼等人的文章为“纸上空谈”,  相似文献   

10.
“勤廉”在这里指勤政、廉政。所谓勤政,一般指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在其位谋其政”;所谓廉政,一般指为政清廉,不占不贪。总之,勤政廉政,就是指尽职尽责,清正廉明。勤政廉政,可以说自古以来就受到历代统治者、领导者的标榜、称颂,受到人民群众的  相似文献   

11.
“体物”与“精微”是中国美学中有别于意境、神韵的另一种重要观念。所谓“体物”指作者以细致生动的笔法,刻画事物形象,表现对象的客观化特征,并呈现出在变化过程中的生命感。体物之工,在于精微。所谓“精微”,并非仅指刻画细腻,曲写毫芥,更在于作者以自然之笔触,呈现所写事物的独特形态。自陆机、刘勰至朱弁、叶梦得再至谢榛、王夫之皆有关于体物与精微的精辟论述。学界应该进一步关注“体物”和“精微”观念的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知识卡片     
类别____编号____ 八议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上层统治集团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特权,而且在法律上同样享有特权。所谓“八议”,就是对他们的犯罪行为实行公开庇护的一种法律规定。“八议”包括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的旧友故交)、议贤(所谓有封建大德行的贤臣)、议能(所谓有才  相似文献   

13.
刘建明 《人事天地》2010,(34):42-42
春秋时期的孔子在回答季康子问政时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政者”是指执掌权力之人,即为政者,官也。这里的“正”,既有公正之意,也有正派之意;既有为官之正,也有为人之正。对于领导者而言,“正”是为官的第一准则,只有“正”,才能在生活上注重小节、廉洁自律、情趣健康,在工作上心胸坦荡、公道正派、率先垂范,从而赢得下属的拥护和支持,真正做一名心正、言正、行正和身正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14.
减刑,是我国刑法条文规定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在立法中把减刑作为一种经常性的,适用范围较广的刑罚制度加以确立,并使其不断日臻完善,是我国刑法的特色之一。一减刑制度的产生在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里,也有依据犯罪人的身份关系,在量刑时或刑罚执行过程中予以减刑的规定。如:“以八辟的邦法”。①所谓“八辟”即“议亲之辟”、“议故之辟”、“议贤之辟”、“议能之辟”、“议功之辟”、“议遗之辟”、“议勤之辟”、“议宾之辟”。辟,就是法。在酉汉王朝时期既有“赎免”又有“上请”之规定。自曹魏起,我国始有“八议”之说…  相似文献   

15.
所谓暴力讨债,是指在正常的债权债务关系中,债权人以索债为目的,在讨债过程中,对债务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这里的“债”必须是有证据证实确实存在的合法之债,不能是非法之债。所谓的暴力手段,指索债行为人在实施强制措施过程中所采取的绑架人质(砸门撬锁、强行搜查、恣意殴打、连续骚扰、反复洗劫债务人的财务、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打、砸、抢等。由于这种讨债方式不仅违反了法律,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同时又干扰破坏了经济秩序和经济环境,因而暴力讨债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就暴力讨债…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放谈     
只有做好了人。做官才能成为“人官”,而不会被老百姓骂为“狗官”。——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今年1月5日在广州闭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当日在会上畅谈“做人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17.
古人有孟子曰 :“所谓故国者 ,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有世臣之谓矣。”近代有梅贻琦校长说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在此足见人才的重要性。不论是治国 ,还是理校 ;不论就古代的封建君王而言 ,还是从今天的大学校长来看 ,人才都是如此的至关重要、如此的举足轻重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和基地 ,高校要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 ,不仅要拥有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而且还必须具有一套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发展人才、管理人才的制度和合理运行机制。目前 ,我国各高校不仅充分意识到人才工作的重要性 ,而且也…  相似文献   

18.
一、外伤科的萌生和滥觞时期 原始人在与野兽搏斗或相互之间殴斗中,常发生外伤,当时他们用树叶裹、草茎扎、泥土敷或用手按压受伤部位,以作保护止血之用,这便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便有了的外伤科医疗法。后来人们掌握了制造石器的技术,开始使用砭石来刺破脓疡。所谓“砭”,即用石块打制的针,故《说文解字》云:“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经·东山经》也载“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这里的“箴”同针,故“箴石”也即是砭针、砭石。所以郭璞也说:“砭针,治痈肿者。”可见砭石是外科最初的原始医疗工具。  相似文献   

19.
蛇,爬行动物,俗称小龙,可算得上是动物界之强者。蛇的种类很多,有的无毒,有的不但有毒,而且极狠毒,所谓“豺狼毒蛇”、“毒蛇猛兽”、“蛇蝎之心”是也。象眼镜蛇、乌梢蛇、五步蛇、七寸蛇之类,闻之便毛骨悚然。唐代柳宗元有名篇《捕蛇者说》,极言蛇之毒:“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而世人常知蛇之毒,不知蛇之益;知蛇之害,未知蛇之利。然近闻济南副食品总公司有一奇人,专门研究蛇,开发利用蛇,推销各种蛇制品,成为遐迩闻名的发蛇财的“卖蛇者”。他就是济南华联蛇制品公司。  相似文献   

20.
邪教与宗教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数以万计、五花八门的所谓“新兴宗教”,其中有一类被称为膜拜团体的邪教组织,以其极端的、破坏性的、疯狂的、邪恶的活动,制造了一系列“邪教事件”,其危害之烈,令世人震惊。现在,邪教已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因此,深入研究邪教与宗教的根本区别,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宗教,原意为有限者(指人)与无限者(即神)的“再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