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五四"文学革命倡导者用古代白话小说的传统来证明"白话文学"的正当性,将之抬高到"国语教科书"的高度,同时又进行批判,在与古典白话小说的分离中建构出"现代小说"的概念。这一过程忽视了传统白话小说资源在小说转型中的重要性,致使新文学初期中、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的质量失衡。语言变革之后白话小说内部形成新的带有价值评判的"雅-俗"格局,造成延续至今的文学史叙述的偏狭化。应该在汉语小说的大背景下关注传统小说资源在清末民初的转化,以期重绘民国时期的小说史图景。  相似文献   

3.
杨品 《今日山西》2004,(6):28-30
中国当代文学界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得主张平,是靠他那充满悲切诗意的家庭苦情小说人物和具有高度概括力的现实生活人物,那观察与理解生活独特感受产生的思想内涵,那隽永清逸的叙述语言和跌宕起伏的结构方式立足于文坛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新时期长篇家族小说中的“父”与“母”为对象,对性别叙事下人物形象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探讨了渗透于其中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5.
田敏 《求索》2010,(11):211-213
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对晚清谴责小说的继承与超越:一方面,同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创作背景,它们都表现出再现广阔现实的"针砭时弊"的特征,促使长篇小说创作走向现代现实主义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谴责小说虽然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却仅止于"仅足供闲散者谈笑之资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小说"。而茅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建立起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先进的社会科学思想是作家剖析现实的法宝,从而形成批判犀利的"社会剖析小说"派别,并成为日后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潮。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反腐倡廉小说在文坛逐渐火爆 ,以至形成一股不可遏阻的文学思潮。这种现象 ,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看 ,有着深层的社会根源及文化内蕴。反腐倡廉小说的创作 ,证明江总书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提出深得人心 ,是正确的、及时的、有力的。  相似文献   

7.
当我走进这座房子,关上阁楼的木门,我知道,我就是另一个人了。像身后的夜色,摇曳于这座城市里的灯光,关上门就不见了。  相似文献   

8.
徐张杰 《理论月刊》2006,(8):117-119
世纪之交,作为反馈社会生活信息的小说创作,虽然仅是阶段性的文学插曲,却以它“自律性”的节奏,弹指着社会转型时代“世俗”社会的不和谐基调。由此,本文试图从误释的叙事操作、媚俗着读者感观、迷惑于轻质扬文等现象阐述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吴军 《求索》2008,(9):191-192
本文从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九十年代“先锋小说”进行考察,认为日益恶劣的外在生存环境、难以调和的内部生长矛盾这两个主要的隐患是其走向沉寂的原因;当下的小说创作呼唤先锋精神,应该从方法、作者、场域三个方面开掘超越的可能性,注入创作的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10.
短信小说是新型传播媒介催生出的产物,它的开放性、速食性、互动性、娱乐性和平民性等特征迎合了新传媒时代读者阅读的需要。在读图时代冲击传统文学走向式微的当下,短信小说以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和阅读方式向传统文学回归,在读图与阅文之间找到了某种微妙的平衡,也因此在读图时代占有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与读图共同服务于多元化的文化消费。  相似文献   

11.
王天桥 《理论月刊》2012,(10):67-71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先锋小说一直是批评界关注的热点,而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有所冷却。文章主要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先锋的出场与退场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既对当时读者的接受情况作了史学意义上的梳理,同时也阐发了出现此种局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通过读者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力量对比的变化,对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那段跌宕起伏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20年代,资深推理小说作家罗纳德·诺克斯曾提出了被彼时推理与通俗小说创作奉若圭臬的“诺克斯十诫”。在其余九条严肃而具体的告诫衬托下,一条无厘头色彩的告诫显得格外惹眼,那就是——不准有中国人出现在故事里。  相似文献   

13.
刘慧珍 《求索》2012,(9):190-191,172
杰克·伦敦的小说主要以荒原上的人和动物为题材,其主题具有多重性,例如励志、批判等。如果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则这些小说也可以解读出各不相同的生态寓意来。具体来说,有"适者生存"、"人类中心"、"英雄情结"、"回归自然"以及"和谐共处"等。这些主题被寄寓于"文明"与"蛮荒"相互斗争的题材之中。作者试图告诉人们,斗争的结果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只是暂时的,双方终将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14.
六叔(小说)     
  相似文献   

15.
余婧 《民主与法制》2013,(27):57-59
暗设“金屋”双妻争宠又争房 回到安徽以后,董倩立即质问丈夫:“你们分手明明是因为你父亲,为什么骗我说是她抛弃了你呢?还有就算要给她买房子做补偿。你也要跟我商量啊,这些钱可有我的一半啊!”  相似文献   

16.
“陌生化”理论与小说创作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技巧上说 ,文学就是用不平常的手段表现平常的生活 ,以获得“陌生化”效果。“陌生化”理论被运用于小说创作中 ,首先表现在将惯常的生活变形 ,把“故事”变为“情节” ,表现在对叙述的组织和表达上 ,更突出地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通过非常规语言 ,使语言奇异化 ,“陌生化”理论可以使我们站在新视点上重新观察生活、审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新和奇 ,提高小说创作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7.
“传奇”叙事与中国现代小说发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东 《求索》2007,(10):194-196
“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也是中外小说“异构同质”的叙事传统之一,并在“传统与发展”的意义土,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发端的重要背景和叙事要素。  相似文献   

18.
王金双  范晓霞 《前沿》2012,(11):186-189
林纾及林译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林译小说在清末民初之所以能成为"畅销书",除了外部的时代社会原因外,最关键的是他出色的译笔及极富个性化的"误读"。正是学界对其毁誉交加的"误读",成就了林纾及林译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容忽略的地位。林译小说中的"误读"大致有时代社会、合作者及个人等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吃午饭的时候,同事们一边用纸巾擦去嘴角的油,一边打趣着老实巴交的小梅,急得他一阵“支吾”。他真不明白,那位新来的张副书记为什么一见到自己就会满脸堆笑起来。  相似文献   

20.
李广仓 《人民公安》2013,(16):52-53
在当前公安侦破小说创作中,存在着种种误区,其中最常见的误区表现在小说人物形象(正反双方)的设置与塑造方面。有些作者为了追求所谓的"人物性格"多面性,写出"圆形人物"的复杂性,不惜将正面人物形象异质化、贬抑化、庸俗化;与之相对应,则是将反面人物犯罪动因合理化,犯罪行为心理化,形象含混化,从而造成公安小说人物形象在审美价值观方面的混乱,最终导致公安审美文化正能量降低和精神维度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