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姚斯和伊瑟尔的接受理论与文学批评异同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理论风靡文学批评界,主要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他们各自的美学接受理论在研究方向、理论来源以及中心理论方面各有不同,但二者都对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崔昕昕 《学理论》2023,(4):37-41
萨特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其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萨特从存在、想象和自由入手研究美学诸问题。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美,美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因此,离开人的存在,美也就随之消失。在萨特看来,想象将对象设定为虚无的能力,使其成为美存在的基础。人通过想象,创造出完满的美的世界。想象是连接自由和审美的桥梁,美以自由为基础,审美活动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是一种介入式美学,其思想不单是一种理论,更旨在为人生提供一种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13)
审美是独具特色的实践活动,审美活动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审美文化兴起于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不仅涉及美学理论系统内部问题,也与当代人所面临的现实文化环境紧密相关。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大众审美文化呈现大众化、感性化、消费性和多元性特点,审美与日常生活也会是更加融合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谢延秀 《理论导刊》2006,1(4):75-77
实用文体与文学文体在文体特征、思维方式、社会功用、主旨内涵、写作主体与受体等方面既有差异性又有交融性,对此进行研究,可以揭示文体演变的一些规律。这是文学理论和写作理论都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海鸥 《学理论》2012,(15):123-124
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与世界、作者、作品共同构成一个循环的文学活动体系。在这一系统中,如果没有读者的阅读与接受,作家的文学创作将失去意义,因而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中国古典小说的评点家们也意识到读者的重要性,提出一些与读者阅读心理相关的理论。这些理论既揭示出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隐含的读者因素,又反映了批评家对小说中读者因素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王鹂 《学理论》2009,(20):172-174
文章针对审美情感因素研究了魏晋文学的特点。比较说明了魏晋文学理论与儒家诗教说的不同点是对文学创作活动中审美情感因素的重视,并分析了魏晋诗歌作品中对超乎儒家政教色彩的爱情和生命意识的表现,指出魏晋文人对情感的重视使得魏晋文学更进一步表现出文学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7.
董琳 《理论导刊》2013,(4):57-5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以其中审美主体的确立与建构为研究视角,探讨马克思美学思想中关于审美主体的独特价值,认为马克思的审美主体思想不同于历史上的诸种美学观,它不是孤立地、静态地研究审美主体,而是把审美主体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其置于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并以审美主体的实现程度作为人的本质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从而深刻地阐明了审美主体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主体的情感建构刘晓英在审美心理结构中,审美主体的情感起着怎样的作用?审美主体的情感作为审美性情感具有哪些特点?审美主体是否有必要以及应如何进行情感建构?这些问题在现今的美学研究中,还未能系统地展开和深入。笔者试就此进行探讨。一、审美...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来,深圳文学史上出现过"打工文学"、"移民文学"、"新都市文学"、"商界文学"、"青春文学"等等文学现象,与之相应的作家作品亦有不少。而在当下的深圳文坛,一群较有文学潜质和发展势头的作家,已然在岭南文学的群落中,崛起和区分出一个完全隶属于自己的文学群落。从全国性视野予以观察,深圳作家中一群成就较大者,  相似文献   

10.
行政实践中的美与审美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学术界目前对其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而要正确地认识行政实践中的美与审美活动,就必须从学科的角度对行政美学进行整体的思考和审视.本文通过对构建行政美学学科体系诸要素的研究,包括行政美学的概念及学科地位、行政美学研究的内容、行政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行政美学研究的原则、方法及意义等的研究,为行政美学学科体系建设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付秋会 《学理论》2010,(16):169-170
在众多论述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书中,讨论魏晋南北朝美学时,都非常注重道教,及由儒道合流产生的玄学思想对当时美学的影响,却很少有人提及在当时、特别是东晋以后已经相对独立的佛教对美学的影响。尝试从佛教教义的美学化的原因、过程,及在文学理论中的表现三方面来分析论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25)
牛顿力学是物理学上的经典之作。然而牛顿力学的出现不单单是逻辑推导与实验共同进行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对其理论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是起到作用的。试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对牛顿研究力学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及思考做出一定的分析,从而解释牛顿的力学研究是符合审美需要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审美活动,这主要表现在其研究中的艺术性体现与想象力发挥。借此分析牛顿研究上的美学观点以达到解释其学术上的贡献的目标。即美学的体现也是解释牛顿力学的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敏 《各界》2007,(6):135-137
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专门谈论了文学的本质问题,他们认为“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是文学的突出特征。虽然最后得出文学是“复杂的组合体”的结论,但他们只是从语义分析的角度把问题引向文学作品本身。该文由此引入开始概说文学的本质,论述文学本质界定困难的原因。纵观历史上关于文学本质的各家之言,都只是试图从文学的一方面而去界定文学的整体的本质,不免都有偏颇之处。笔者从格罗塞和王一川处得到启示,认为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应该从文学的属性而且是本质属性入手,得出文学的三个本质属性即:审美属性、情感属性和话语属性,并给予了具体的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探讨本质问题应该避免走入理性至上的误区,如何换个角度去探讨事物的本质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国内目前的意识形态文论建设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对经典作家的经典文本的诠释还有待深入;二是对国外意识形态及文论思想的借鉴、批判存在不足;三是受西方学术观念转变影响,中国学界已开始把意识形态问题转化为一个美学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始终未能提出合理有效阐释文学现象的意识形态批评模式。就第一个问题看,马克思定性文学使用的概念是"意识形态的形式",直接使用"意识形态"定性文学的人是恩格斯,这一点应明确。就第二个问题看,意识形态文论建设虽然取得了实绩,但还有深入研究的可能和必要。就第三个问题,应该认识到,形式是组织材料并赋予材料以意义的一种结构性功能或力量。从而,文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应从特殊到一般,即从审美、形式到政治、意识形态,而不是相反。考虑到文学批评从根本上是一个实践问题,这里只能提出一个大致的构想和框架,即作家创作过程中存在意识形态冲突、文本中及文本间存在意识形态冲突、文学接受过程中存在意识形态冲突。  相似文献   

15.
赵理直 《学理论》2010,(24):180-181
王士祯的“神韵说”是影响有清一代的著名诗歌理论,包含作家、作品和读者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本文从美学理论入手,通过对王士祯诗话资料的分析,解读王士祯“神韵说”的审美理想,即诗歌应有禅味,“清远”至上。  相似文献   

16.
余琪 《理论导刊》2008,(3):120-122
贾平凹是一位极富创作个性的作家.他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最大特质在于,既有对中国文化及其美学传统的传承,也有对西方现代意识的摄纳和借鉴,从而在创作中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这种追求具体显现在作品的开放气息、男女之情、神秘感、农民情结、闲人形象塑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受体"研究,是借鉴接受美学的观点,从"读者"——"接受者"的角度来回顾分析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具体历史语境相结合之后所产生的话语色彩和审美效应。这种以接受者为第一本位的研究策略,既具有文艺理论本身"活"的灵魂的特点,也坚持了"还原历史"的唯物主义原则。按照接受主体身份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不同时期适应了不同的期待视野,也便产生了不同的理论话语,它们分别是:知识分子主体时期的"政治功利论"、政治领袖主体时期的"制度范畴论"和"复调"主体时期的"多极圆融论"。  相似文献   

18.
田耕 《瞭望》1988,(37)
在已问世的几种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合著的《中国文学理论史》(五卷本),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的一部。这部190余万言的巨著,不仅内容丰富详尽,超过现在已有的几种著作;而且在研究方法与观点上,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不满足于客观地评介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重要文学理论,而致力于探索、揭示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找出其规律性,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学观念、美学观念与西方的文学理论不  相似文献   

19.
潘阳 《学理论》2008,(18):81-82
在魏晋南北朝士人的审美主体精神结构中,山水审美意识占有重要的位置。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自觉和成熟。其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扩展,是魏晋以来的社会审美文化活动和审美主体精神发展与审美风尚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不但积极地推动了当时的文艺创作之发展,对丰富魏晋南北朝文学、美学思想起到了异常突出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山水审美文化的发展更是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具体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审美观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势、炉火纯青之境的原因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20.
郝建东 《学理论》2010,(22):149-150
拟通过对医疗领域医学人才审美意识、审美对象以及美学修养的社会功能进行研究和探讨,发现医疗科学实践中医学人才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揭示美学素养在医学人才教育和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