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报刊怎样才能拨动青年的心弦,不少青年报刊的编辑部提出“如何同青年近些更近些”的口号,要求了解青年的心理。青年的心理状况是多种多样的。青年报刊所研究的是读者阅读报纸的心理状况,是读者在接受报纸信息和宣传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状况,而主要的,又是研究读者的读报动机和目的。读报动机表现为对报纸的需要和兴趣,它是读者读报的内部动力。几年来,在青年报刊的工作实  相似文献   

2.
董亚秋 《学理论》2012,(12):108-110
众所周知,邹韬奋是我国卓越的新闻记者、出版家,更是一名进步爱国的政论家。他主编的《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和《全民抗战》刊物,由于其客观的立场、报刊的公共性和其注重与读者平等的讨论,构成了报刊公共领域。作为这一公共领域中的发言人角色,邹韬奋积极发表新闻评论,设立读者信箱和小言论等精品栏目,与读者和同仁进行交流。这些编辑出版活动充分展现了邹韬奋在报刊公共空间中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易杳 《瞭望》1994,(44)
(一) 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一批报刊确实在失却坚强的思想。尤其是“严肃报刊”,为了生计,过份负荷了许多题外话和无关紧要的“装饰”。其中,又有不少曾经历过隆重的誓言风行的时节。那时是懔于棍棒式的政治法则,报刊不得不将自己的意志、偏爱紧缩在版面最小的面积里,甚至于缩压到不惹眼的篇幅或段落中,以对随时降临的逆运暴露尽可能小的目标。 如今,越来越多的报刊面临的却是“生物性”的危机。一方面,报刊作为一门产业,正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新的、更新的报纸、刊物冰雹似地倾泻下来,铺满开放的书刊市场,几年里几乎日增一报(刊),令人眼花缭乱;另一方面,一般读者已越来越不愿被某种观念或哲学所统一,不断扩大对于精神食粮的选择性,致使许多报刊门庭冷落,迅速凋零。旧的生存方式受到了严酷挑战,而行政效力则日趋淡化,大批报刊原有的个性与智慧,在有如大自然的力量那般不  相似文献   

4.
编余琐记     
转眼又到了岁尾。一年来,作者与读者对本栏的关心,令编者感动。 这年头,报刊如雨后春笋,对稿件的争夺也愈演愈烈。许多报刊竞相以高稿酬相招,而我们的稿酬仍只有区区千字三十元。《瞭望》是时事政冶性的新闻周刊,一年五十二期。若大幅度提高订价,读者难承重荷,在印刷工本不断提高的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保护消费者权益,日益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吁求,以致于消费者被冠以“上帝”这一雅号。而文化领域也有人如法炮制,“读者是上帝”云云,成了一些报刊出版界人士的口头禅。尊重读者、服务读者是人们的共识。问题  相似文献   

6.
上海旧时有三大报刊,为《申报》、《新闻报》、《时报》,都是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申报》的读者为政界,《新闻报》的读者为工商界,《时报》的读者为学界。而版面的活泼和新颖,要推《时报》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7.
冷溶 《瞭望》1992,(33)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来龙去脉》一文,在本刊海外版第29期发表之后,引起海外舆论普遍重视,台港澳报刊纷纷转载,有些报刊还发表了评论。为了使国内各界读者更好地了解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本刊国内版现将此文发表。  相似文献   

8.
受国家经贸委委托由全国研究会组织编写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编》出版的消息见诸报刊后,各地读者纷纷来函来电要求订阅。一些读者收到《新编》以后,给予较高评价。长春市一位读者说,《新编》无论是内容编写,还是体例组织,无论是结构安排,还是版式设计,都比较好。许多读者认为这本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复印报刊资料》的编辑出版水平和发行服务质量,加强对复印报刊资料的开发利用,扩大发行网点,更普遍更完善地为读者服务,我中心于1990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了部分订户座谈会。会上,向代表们全面详细地介绍了中心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介绍了《复印报刊资料》的编辑、出版和发行情况,表达了真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     
《瞭望》1993,(50)
这位读者所言极是。的确,报刊订得大多,以致大都连翻都来不及翻,且不说看了。如此,订了又有何用? 据悉,目前全国仅公开发行的报纸就有一千七百多种,刊物八个多种。这么大量的报刊,除了全国性的图书馆,出于馆藏需要可能会全订之外,无论哪  相似文献   

11.
虚名     
宏图 《瞭望》1991,(28)
近年来,对报刊编委“虚肿”之阵容,读者每每喷有烦言。事实是,人多未必力量大;报刊的精彩,取决于编委的精干。 读《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一年第一期)“启事”一则,略云:王朝闻先生年事已高,又担任《中国美术史》主编,多次要求  相似文献   

12.
编者寄语     
《瞭望》1989,(1)
本期《瞭望》出刊之日,我们已迎来了1989年。在此,谨祝读者们在新的一年里称心如意。 对于报纸、期刊,新的一年从一开始就是严峻的。纸张价格及其他费用的剧增,逼使报刊不得不大幅度提价,而报刊提价的直接报应便是销售数的锐减。 本着尽量减轻读者负担的原则,《瞭望》今年每期定价为0.70元,比去年上涨了0.20元。新的价格刚够支付出版这本杂志的各种费用。读者交付的订费,将全部物化在刊物之中。 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本刊今年的销售额虽也有下降,但比较而言,幅度不大,仍旧维持了较高的订数。这表明了读者对我们的信任  相似文献   

13.
沈殿成 《侨园》2001,(4):35
从80年代开始,世界上很多国家出现了华人新移民所办的报刊,有的国家是一种、几种,还有的国家是十几种、几十种,一时间,其景象蔚为壮观,有人由此说海外华文报刊出现了第四次高潮。这些报刊多数是大陆的新移民、包括大陆留学生所办,我们姑且称之为大陆新移民报刊。一二十年间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大陆新移民报刊呢?其原因有很多,但经济实力、读者群体、人才资源与华人情结是最基本的原因。近二三十年来,世界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华人经济实力也有了迅速壮大,成长起来的华人经济从广告上给大陆新移民报刊提供了可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新移民、留学生,以及当地出生的新一代华人人数的大量增加,使华文报  相似文献   

14.
南化文 《理论导刊》2003,(11):63-64
这篇文章原载《报刊之友》2003年第4期。《报刊之友》是由陕西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是目前国内新闻出版行业唯一的官方审读性期刊。本文作者系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审读员。《报刊之友》曾于2001年第2期也刊登过一篇题为《理论导向与开拓精神》的文章,对《理论导刊》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里,我们谨向长期关注和支持《理论导刊》的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向广大热心的作者和读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15.
“读者是报纸的上帝”。这是西方报刊老板所崇奉的信条。这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没错。演戏总得有观众,办报纸总得有读者。不过,老板们所考虑的,更多的还是从金钱的角度出发的。因为读者的多寡,直接决定着报纸的销售量,可谓事关胜败兴衰。但近些年来,随着电视的普及,报纸销路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于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扩大  相似文献   

16.
谈期刊品牌《读者》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现象”是近年来中国期刊界比较关注的话题,近日,中宣部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中国期刊协会共同举办名为“品位、质量、效益”的“《读者》之路”研讨会,探讨总结推广《读者》的成功经验,为更多民族期刊品牌的培育提供借鉴。据悉,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办如此高规格的研讨会,在新中国期刊史上尚属首次。[1] 《读者》何以在短短的二十多年取得成功的,从清新淡雅、朴素自然的形式美和内容的真善美两个方面解读“《读者》现象”,便可知《读者》的成功秘诀主要在于她能用真善美解读人性。  相似文献   

17.
《侨园》2009,(2):73-74
2008年,席卷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使贝尔斯登等美国前五大投行全军覆没.与此同时,伴随着金融危机,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等字眼,不断在电视、报刊中出现.下面就相关知识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18.
熊萍 《瞭望》2006,(44)
作为远隔千里巴山、地处“天府之国”的读者、集报刊爱好者,经常阅读《瞭望》新闻周刊,受益匪浅。因此,我们已去邮局订阅了2007年度《瞭望》新闻周刊。《瞭望》新闻周刊内容深刻,有特色、有艺术、有风采。她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期刊图文并茂,布局合理,排版艺术、新颖活泼。图文清晰度高、印刷质量好。她是华夏  相似文献   

19.
在晚清小说创作和发表过程中,作者之创作,报馆、书局之印刷、刊行,读者之阅读,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运作过程中,作者的创作及书局的印刷刊行都十分尊重读者趣味,遵循市场规律。在李伯元小说《官场现形记》的创作和刊行中,晚清报刊所载众多关于这部小说的广告,生动揭示了李伯元边写边刊、编读互动的创作方式,积极主动的反盗版宣传,以及读者对该小说"官场高等教科书"的评价,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时期小说市场的特点以及读者对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我是《瞭望》周刊的忠实读者,每年征订报刊时,我都把《瞭望》周刊做为首选刊物。我喜爱《瞭望》,不仅因为她集国内外大事、要事之一册、内容丰富,更主要的是《瞭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