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邓小平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初探陈胜利主体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一些论者提出并热烈争论的哲学课题,学术界就主体性问题作了较深探讨。本文试就邓小平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发表一些看法,向各位同仁请教。一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阐发当代中国人主体性思想的内容马克思说:“任何...  相似文献   

2.
论《论文学的主体性》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批评的角度与主体性问题提出的分析近年来,刘再复同志积极倡导文艺学方法论和文艺观念的更新,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开拓性的论文,而《论文学的主体性》则是他一系列论文的集大成之作,在另一篇总结“文革”后十年文艺状况的《新时期文学主潮》中,作者更旗帜鲜明地认为主体性的问题实质就是人道主义的问题。对作者深沉的反思精神及其对形而上学时弊的针砭,我是十分赞同的,但综观他的集大成之作《论文学的主体性》(以下简称《主体性》),却总觉与他的理论初衷相悖,究其因,是其建构《主体性》体系的哲学基础有漏。本文试图从哲学分析的角度谈我对  相似文献   

3.
彭传华 《前沿》2013,(14):9-11
王船山的君权观是王船山政治思想的重组成部分,其君权观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第一,关于君主的产生,船山提出了“保类卫群”的新见解;第二,关于君权的性质,船山强调君权的神圣性和至高无上性,又祛君权之魅,宣扬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体现了船山的贵民、重民思想;第三,关于君权的范围,船山认为理想的君权主是保类卫群,然而现实的君权范围却极其广泛;第四,关于君权的更替,船山一方面强调君权可禅可继可革,另一方面又反对弑君、逐君、篡夺,而革命和篡夺之间的分际在于是否合乎“古今之大义…‘天下之大公”。王船山的君权观是王船山政治思想具有民主性因素和近代性因素的重体现,在王船山政治思想体系中具有重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经济主体性是经济学整体结构的基础框架。怎样设定了主体性也就怎样地引出了经济理论模型。经济学在完成了由伦理人主体向经济人主体的转换之后,出现了马克思经济主体性思想,而马克思关于经济主体性的早期思想,因其三个基本逻辑点而自成体系,并由此确定了他后期经济思想的必然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属于经济学主体性的第三期发展。马克思早期经济主体性思想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  相似文献   

5.
《老子》哲学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而“自然”乃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故《老子》哲学实为一主体论思想体系本体之“道”下贯于个体生命而为人之德性,道之“自然”遂成为德性的本质内涵,修道成德实即道德主体性的实现与挺立。“道”落实于社会政治领域而为政治之最高原则,而“自然”亦最终指向被统治者民,民“自然”的观点意味着人民乃是政治的主体;作为民“自然”的逻辑归结,“无为”则指向统治者君,为其执政准则。“无为”之治本质上系民意政治,透显着消解统治者政治主体性以凸现民众政治主体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思想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在其中独树一帜。文章通过哲学史回顾,指出马克思以前的旧哲学的主体性思想主要表现为意识主体性,有其特质与范式,自身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马克思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主体性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有着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梁剑 《求索》2007,(8):162-163
王船山在解读经典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诠释学思想。王船山认为,诠释的首要任务在于获得对文本的知,由此出发,王船山诠释学认为经典之解读,或为求其原意,或为借古证己。求其原意,应当“高著眼”,遵循上下文原则。借古证己则是一种创造性的诠释法。王船山于此强调诠释者“胸中应有一段经纶”,在创造性的诠释过程中,诠释者关注的重心不再是文本“本有”之“定指”,而是追求“各有契合”。由此,文本的意义是开放的,对文本的知具有无限展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褚小山 《人民论坛》2014,(6):206-208
主体性思想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在其中独树一帜。文章通过哲学史回顾,指出马克思以前的旧哲学的主体性思想主要表现为意识主体性,有其特质与范式,自身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马克思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主体性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有着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只是现代哲学在特定的条件中提出来的。由于现代哲学所关注的只是哲学存在的合法性问题,这样就决定了现代哲学只能局限于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来寻找其答案。必须跳出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把哲学置于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中,从而把握哲学的独特性。与此同时,也必须改变问题的提问方式,不应再局限于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追问“什么是哲学?”而应追问“如何哲学地思考?”哲学是人类思想的反思性维度,哲学就是哲学地思考,简称“哲思”。  相似文献   

10.
王船山的理欲合一思想是人所熟知的,但对它的评价却各不相同。我认为,在理欲关系上,王船山既是程朱“灭人欲,存天理”的反对者,又是李卓吾“虽大圣人不能无势利心”的猛烈攻击者。他在肯定的基础上否定了程朱的禁欲主义;在否定的基础上肯定了李卓吾倡人欲之说。王船山的理欲观并非侯外庐同志所说,是“唯物主义的理欲一元论”,和“本质上是近代市民阶级人文主义的自觉”,而是辩证唯心主义的理欲合一论,是我国  相似文献   

11.
詹艺虹  詹文军 《求索》2013,(4):135-137
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近现代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了其自身的缺陷,表现出种种无法克服的悖论;主体间性哲学则是对主体性哲学范式的反思与超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人类的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音乐创作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之一,在基本创作层面,创作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人类表征世界提供资源。在功能创作层面,功能性创作标记又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贝多芬创作思想中的自由性、人文关怀和自觉性凸显其独立和成熟的创作状态,使创作重新回到了人间,为人类生存提供意义与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12.
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将主体性问题置于科学实践观基础之上,从而在两个方面引起了变革:一是使主体性告别了唯心主义,二是使旧唯物主义克服了消极直观性。科学主体性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中都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贯彻与展开。  相似文献   

13.
<正> 前几年,在我国的文学、艺术研究中,曾经展开过激烈的关于“主体性”问题的争论。这场争议实际上远远超出了文艺领域,而是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理解,涉及到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也涉及到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培育“四有”新人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和宣扬“文学主体性”及其类似观点的大有人在,在《论文学的主体性》这篇“引起了广泛注意”的文章中,集中地、系统地、纲要性地阐发了这种“主体性”主张。  相似文献   

14.
简圣宇 《前沿》2011,(5):68-71
从笛卡尔建构"我思"哲学起,现代主体性哲学开始了其形成、演变以及遭遇困境的进程。但无论是笛卡尔还是黑格尔,其主体性理论体系总弥漫着唯我论的阴影,过分强调自我主体的主体性,就将导致主体性的过度膨胀。一方面,人为制造了主体间的等级秩序,自我主体之外的其他主体和自然界往往被视为异己的"他者"而排斥;另一方面,由于不愿与其他异质主体进行对话、互动,自我主体逐渐走向封闭独白,结果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不但难以克服,而且愈加严重。这就昭示着主体性哲学必然被主体间性哲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立场为前提基础、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系,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有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在生成逻辑上,其是基于西方传统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民群众观进行建构的;其理论逻辑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发展”等理念;其历史逻辑强调要走进“人民群众的历史世界”;其价值逻辑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16.
杜高明 《求索》2015,(1):35-38
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理论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取得了十分丰硕的学术成果。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启蒙于西方古希腊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萌芽;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近代西方哲学中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的绝对精神主体"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感性主体"的思想成果;最终在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科学的主体性思想——主体是客体中的主体,即人既是受动的主体又是能动的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人表现对客体具有自主性和自觉性。马克思哲学的主体的实质是两者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科学的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不仅对哲学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而且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建设,尤其是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在主体性框架中建构的,其历史的意义不容低估。但当代的发展使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陷入了困境,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体间性转向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8.
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陈金美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界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怎样理解“主体性”的含义,哲学界众说不一。本文拟对主体性、客体性、主体间性及其关系进行分析,以求更深刻地理解主体性问题。一主体性是建立在自然性、社会性基础上的一种最...  相似文献   

19.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演进,是现代哲学试图超越近代哲学主体性的任务,它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消除主客二分.但现代哲学在存在论根基上并未澄明主体间性得以生成的基础,最终仍然落入到近代哲学主体性的建制原则当中.马克思从“感性活动”存在论上揭示主体间性的历史性生成,道说了主体间性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20.
陈云同志论干部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同志一贯重视党的理论建设和思想建设。他认为,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因此,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而真正做到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又必须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他反复倡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把这看成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自己的一项重要责任。他从自己的切身体会语重心长地指出:“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陈云文选》第3卷第362页)他认为,在党内、在干部中、在青年中,提倡学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