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今年第一期《瞭望》新闻周刊对“驻京办”现象进行了报道。文章指出,目前,“驻京办”已成为地方政府和党委的驻京“大使馆”,其活动能量超乎想像,已成地方第二行政中心。“一般来说,‘能办领导想得到的事,能让领导见到想见的人’是对‘驻京办’主任的最低要求。”由此,向有关领导以及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公关”,便成为各“驻京办”的首要任务,与领导沟通感情也成为“驻京办”专研的一门学问。而“接机、送机,安排好吃、喝、住、行及购物是最基本的。还要时时听取意见。既然来了,就要事事想到,做好,让他们高兴来,高兴去”。  相似文献   

2.
摘掉驻京办的牌子简单,可利益驱动依旧还在。我们没有听说中央部委大规模放权的消息,也来见北京市明确各地不需要承担协助首都“维稳”的职责,更不曾听闻地方官员打算放下排场。既然如此,“驻京办”何以消亡?即使有主管者决心推进此事,最终也难免偃旗息鼓,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驻京办事处构成了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纵横交错的权力关系网络的极其关键性的结点,成为地方参与中央决策,尤其是影响中央转移支付决策的有效途径之一,亦成为中央与地方关系非法治化的表征。机构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地方参与中央决策的制度建构,以地方制度和民主监督的新安排来取代中央的管理职能,即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整顿规范"驻京办现象"势必推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驻京办”要撤了!这个消息1月24日登上了诸多门户网站的醒目位置。网友评论沸腾-片。驻京办是干吗的?简而言之。就是“联络处”。京城是首都,重要,所以各地都得在那里设立办事处。近年来,驻京办存在的腐败问题和种种违规行为,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驻京办被戏称为“蛀京办”。2006年,调查整顿驻京机构被中纪委列为重点任务之一。而目机构本身的开销也非常大,“驻京办年耗百亿元”,这显然还不包括“灰色支出”。  相似文献   

5.
赵林所在的驻京办,没挂牌子。在北三环附近,100多平方米的驻京办,其实就是赵林的租住地。 没有许多驻京办的“事事以领导满意为宗旨”的工作章程,没有到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注册,也没有到北京市发改委备案。  相似文献   

6.
2010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北京办事机构管理的意见》(后简称《意见》),驻京办的去留问题随即引发各方关注。1月29日,国管局发言人在回答媒体提问时明确表态:“撤销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开发区管委会和其他行使政府管理职能单位以各种名义设立的驻京办;  相似文献   

7.
游说,英语称lobby,原意是门厅或休息室,因为从事游说活动的人进不了会议室和议事大厅等正式场合,一般在这种地方活动,后来这单词就成了"游说"的英文词,从事游说的人称lobbyist,就是说客。现在,这种"旁门左道"的活动已经成为美国政治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何珊 《法治纵横》2011,(21):38-39
10月初,有关驻京办撤而未消的新闻备受关注。 2010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北京办事机构管理的意见》,规定在6个月内,撤销县级驻京办及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驻京办,严禁在京设立新的办事机构。市级驻京办经所在省人民政府审核后可予保留。当年11月9日,625家被撤驻京办名录公布。  相似文献   

9.
论“圈地”现象背后地方政府的利益追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近期的“圈地”热潮开始谈起,分析了土地与土地权,国家与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三组关系,讨论了其对征地的影响,并将重点落到地方政府上面。然后,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论证地方政府“圈地”追求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垄断利润,而是其他一些利益。文章提出了建立一套利益制衡机制以遏制地方政府利益追求,试图以此来规范征地行为。  相似文献   

10.
张荣 《公民与法治》2010,(20):47-48
明朝“驻京办”成为各地官员贿赂对象 明朝时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驻京办”,但明建立之后,统治者认为,类似进奏院职能的机构还是需要的。于是,便新设了一个叫做“通政司”的部门。复旦大学的高老师分析说,其实这个部门也同样起着“上传下达”的功能:掌管着将皇帝的命令通传下达给地方,收受、检查地方及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奏报四方臣民的动态、陈情申诉及军情、灾异等事。通政司取消了进奏院时期地方派员驻守的中间环节,直接受皇帝管辖,与六部平起平坐,权力很大。  相似文献   

11.
西南某省一地市级驻京办内摆满兰花和火腿。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驻京办主任称,这些都是逢年过节的礼品,例行给中央各部委局办送的小礼物。他说,这些礼物都是地方的土特产,“也就一两百元,说是行贿金额肯定够不上”。  相似文献   

12.
美国房屋如何拆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商业拆迁而言,美国法律对公益拆迁设定了更为严苛的程序。根据美国的拆迁程序,地方政府的区域规划决定并非终局性的,而是“可以争论的”——公民不仅可拟就被拆迁房屋与政府讨价还价,而且也可以对拆迁的合法性基础要件即“公共利益”之真实性展开辩论。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社会大转型时期,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异化,“群众上访”高潮迭起且形式激烈,严重地激化了社会矛盾,增加了社会不和谐的因子,突现出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和公关意识贫瘠的困境。通过对这种困境的发生机制与深层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加快地方政府公共关系建设是解决“群众上访”问题有效途径,并且给出了地方政府公共关系建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4.
企业驻京办事机构是企业的外派办事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故无权以自己名义对外开展经营活动。各驻京办事机构一般都拥有自己的房产、车辆,还下设提供住宿、餐饮的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具有行政级别。异域驻京办展示了完全不同的情形。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均在东京设有办事处,它们是日本地方政府实行地方自治的一个典型机构,但各会馆只是个办公机构,根本没有设招待所之类的设施。俄罗斯,各联邦主体也都在莫斯科保留或设立了办事处,各办事处都是纯粹的政府机构,被严格禁止参与商业性的经营活动。德国各州政府驻柏办只是一个政府性质的宣传文化服务机构,其人员属于公务员。  相似文献   

15.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化的改革,是建国以来重要而伟大的制度变迁,这个过程中蕴含着关于地方政府间关系分析的丰富的学理资源。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吸引了诸多学科学者们的广泛参与,也积累了较大规模的研究文献。关于市场转型过程中我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效果、地方政府间合作的途径以及地方政府间关系协调的机制来展开。该研究领域从文献分布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学科分殊,即经济学与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对垒”。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展示一个比较系统的学术脉络,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研究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学术对话。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但其对于如何提供目前主要有两种争论即:地方政府一体化合并与地方政府竞争模型。罗纳德·J·奥克森在其地方公共经济理论和方法中以合作的理念思考了政府治理问题,这就对上述观点提出了挑战。地方公共服务的供应与生产需要关注是如何通过地方公共经济结构来改进组织绩效,这就为致力于提高执政能力的地方政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北京办事机构管理的意见>(后简称<意见>),驻京办的去留问题随即引发各方关注.1月29日,国管局发言人在回答媒体提问时明确表态:"撤销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开发区管委会和其他行使政府管理职能单位以各种名义设立的驻京办;撤销县、县级市、旗、市辖区人民政府以各种名义设立的驻京办……撤销工作,要在<意见>下达后6个月内完成."  相似文献   

18.
聂鑫 《政法论坛》2022,(5):180-191
“公私协力”是现代福利国家方兴未艾的主题,而慈善事业领域“公私协力”的独特性,在于各国都有政府与民间协作的历史经验,中国在这方面的经验特别丰富。虽然在中国传统福利思想中,养民育民为国家之权责,但在实践中,民间的宗教与宗族团体在慈善事业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明末以来,随着居乡士大夫角色定位的变化,民间非宗教力量成为地方公共福利的主要推动者;政府在对民间慈善事业予以监管的同时,也对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财政与行政支持。近代中国的慈善组织与地方市政建设高度相关,如上海的同仁辅元堂,甚至被认为是地方自治的起点。中国在慈善事业领域“官民合力”“官督民办”的历史经验,不仅是近代福利国家建构的基础,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福利建设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如何整合“纵向权威维护”与“横向诉求回应”两条轴线以实现地方政府自我约束,是法治政府建设和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正当程序视角下可提出以程序进路整合地方政府自我约束双轴线的命题。论文以Z省N县模拟创设的“审批法庭”为个案,研究发现:正当议程、中立裁决者、开放论证、裁决和程序的闭环反馈是地方政府自我约束程序进路的五个构件。其中,议程以法律权威与公众诉求为正当性双重标准。裁决者的中立性源于组织重构、顶层授权以及对利益相关者的相对平等赋权。法律与合意是裁决的共同基础,后者被用于应对法律冲突或治理风险。信息技术可在效能上支持开放论证、裁决执行与程序的自我反馈及纠偏。通过刻画地方政府自我约束的程序样态及其理论要素,研究可为治理与法治的融通拓展制度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王哲  杨锦儒 《法制与社会》2011,(16):149-150
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乃至全球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地方政府在促进节能减排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往往能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有效杠杆。而美国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先行与我国,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有效的措施。本文以沈阳为例,首先剖析我国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政策上存在的问题,并对比阐述美国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给予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