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其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使两国间的贸易发展很快。 日本已连续9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已多年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1996年至2002年7月,在中日贸易中,中国对日本的出超持续,且基本上呈现出一年比一 年扩大的趋势。就农产品贸易而言,现状并不乐观,从2001年开始,双边农产品贸易出现停 滞;2002出现了下滑,其中,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额下滑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亚区域内贸易比重的迅速上升是现阶段东亚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区域内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两国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变动对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以及区域内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压力的角度,分析了中日两国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地位的变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中日关系就总体而言处于一种政冷经热的状态中,但是两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双方均成为了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作为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的两个大国,中日关系的变化将对这个区域的政治、经济形势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中日贸易对日本GDP增长的贡献率发现,中日贸易与日本的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具体来讲,虽然有较大的起伏,但是日本对华进口、出口增长对其GDP增长的贡献度和贡献率是稳步攀升.本文还从贡献度和贡献率的变化轨迹角度,将中日贸易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关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稳定依赖关系的形成阶段和依赖关系加深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中日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贸易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中国经济崛起而日本经济低迷,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高,而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却明显下降。中日贸易发展对中日两国经济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尽快解决。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中日经贸关系通过互惠合作已经发展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中日经济关系对中日两国经济的重要性和中日经济的互补性,认为从长期来看,中日经济关系还会向互惠互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7.
8.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日贸易特点、前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日贸易关系,发现全球金融危机对中日贸易的冲击破坏力远远大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中日贸易总额受到剧烈冲击,但是日本对华出口价格指数未受到太大冲击,中国仍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国,中日进出口商品贸易并非全线下降,中国对日进口生产用品及中国对日出口低端非耐用消费品均表现出逆境中的增长态势。文中最后预测了两国贸易发展将止跌企稳,并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如何看待WTO的相关规则——围绕中日农产品贸易争端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日农产品贸易争端引发的问题2001年4月,日本政府对我国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实施紧急限制进口措施,挑起两国间农产品贸易争端。我国政府在与日方多次协商未果的情况下,于同年6月宣布对来自日本的汽车、空调和手提电话加征100%的特别关税。在我国拒绝对出口产品实施自动出口限制,日本即将启动紧急限制进口措施的关头,为避免摩擦扩大化,最终双方还是在妥协 相似文献
11.
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巨额的赔款,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转折点。日本女性地位也受此影响,日本资本主义工厂的增设提供了女性就业的岗位,免费初级教育的实施增加了女子教育的机会,但是女工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教育敕语》渗透在学校教育中,女性家庭地位更加低下,无参政权。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位是用来分析当前国际关系的一个新视角。本文从这样一个视角来分析当前错综复杂的中日关系,并认为当前中日关系发展的症结在于中日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位优势之争。 相似文献
13.
在影响中日关系的众多因素中,结构性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在梳理了之前学者对中日关系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几项论及比较集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并对其进行了概念操作化,将其定量为可以分析的具体指标。在数据的选用上,文章选择了1991年-2011年中日关系及各项影响指标的相关数据,并分别对每项指标进行二元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影响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是现实存在的,东亚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的崛起都会使中日关系下降,而中美关系的改善不仅不能使中日关系得到改善,反而会加剧中日之间的矛盾和对抗,这一点与许多学者提出的“日本在对华战略上跟随美国脚步”的观点相反。 相似文献
14.
Sino-Japanese Energy Security and Regional Stability: The Case of the East China Sea Gas Exploration
The Sino-Japanese dispute over the East China Sea maritime resources was triggered by the unsettled maritime boundary and
the territorial dispute over the Diaoyu/Senkaku Islands. The dispute has been ascribed by many to intensified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over energy supply. However this article attribute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e conflict to power
politics and political distrust, which are deemed to have the key role in preventing the two governments from finding a solution.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origin and the causes responsible for the Sino-Japanese dispute over the East China Sea gas exploration,
and then proceeds to investigate the diplomatic dialogues to reveal the key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
Dr Janet Xuanli Liao is Lecturer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Energy security Studies, at the Centre for Energy, Petroleum and Mineral Law and Policy (CEPMLP) of the University of Dundee.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hina’s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energy security and China’s international energy policy analysis, and Sino-Japanese political/energy relations. She also teaches a module for postgraduate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Dr Liao by training is specialized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She co-hosts the CEPMLP’s PhD programme and also teaches a modul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Janet Xuanli LiaoEmail: |
Dr Janet Xuanli Liao is Lecturer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Energy security Studies, at the Centre for Energy, Petroleum and Mineral Law and Policy (CEPMLP) of the University of Dundee.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hina’s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energy security and China’s international energy policy analysis, and Sino-Japanese political/energy relations. She also teaches a module for postgraduate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Dr Liao by training is specialized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She co-hosts the CEPMLP’s PhD programme and also teaches a modul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5.
美国工会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美国工会对国际经贸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凸现,我国政府和企业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本文分析了美国工会的特点及对中美经贸活动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早期收获"方案对中越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期收获"方案的实施将为越南的农产品贸易带来巨大的利益,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将受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但从长远看,中国农产品仍将有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日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落后的服务贸易日益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障碍。本文利用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对自1997年以来的日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发现日本1997年贸易政策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服务贸易的发展,日本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优势明显,国际竞争力略有提高,但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日本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整体水平仍然相对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货币国际化是一种货币在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中行使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等职能的过程。货币国际化对货币发行国的利益是多方面的。卢布国际化是近年来俄罗斯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为实现卢布国际化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目前,卢布在独联体国家贸易中的使用量较大。而中俄贸易的本币结算则走过了从试行到推广的进程。由于俄罗斯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卢布尚难以在国际贸易中成为强势货币,也难以成为储备货币,卢布国际化前景存在着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前景光明道路曲折--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0年11月于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和中、日、韩"("10+3")政府首脑会议上,朱总理提出要研究中国与东盟发展自由贸易的可行性问题,东盟给予积极响应.会后,东盟与中国成立了由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和学术机构的专家组成的联合专家组,就东盟与中国之间发展自由贸易关系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东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联合研究.在2001年11月于文莱举行的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此报告被提交讨论,取得了东盟与中国领导人的一致认可,双方决定在十年内,建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东盟国家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近年来,各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市场分布均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同时,东盟国家在世界货物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