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时事资料手册》2010,(1):113-114
2009年1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明确了“恶意透支”属于信用卡诈骗犯罪行为。并对信用卡“恶意透支”构成犯罪的条件作了明确规定。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认定为“恶意透支”。  相似文献   

2.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需要进行理论重构,现有的对恶意透支的构成要件的解释,以持卡人为中心,而忽视了信用卡交易的另一个主体银行,对其应当进行限缩解释。银行在信用卡交易中的一些民事行为,对持卡人的权益会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足以影响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认定原则"有救济无刑法"。银行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些履行行政义务的行为,对持卡人的权益也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会影响恶意透支行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认定原则"被害人过错理论"。  相似文献   

3.
信用卡,是银行根据用户申请,依照一定的规定程序,发给用户用于购买商品、取得服务或提取现金的信用凭证。自1989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制定"牡丹"信用卡章程之后,其他专业银行也先后开办了信用卡业务,从而建立了我国信用卡制度,然而,恶意透支等利用信用卡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也出现了。针对这一实际,1995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下称《决定》)中规定了信用卡诈骗的刑事和行政责任,新《刑法》  相似文献   

4.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是信用卡诈骗罪最为常见的犯罪类型 ,应将以虚假申办材料从银行骗领到信用卡的持卡人列为此类犯罪的主体。对侦查对象明确的恶意透支案件 ,侦查工作应围绕查明其恶意透支犯罪事实和获取其恶意透支犯罪证据展开。对侦查对象不明确的恶意透支案件 ,应根据对骗领信用卡人骗领时留存的各种书面材料的分析发现线索 ,及时向有关特约商户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 ,以查明透支者的真实身份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比较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和其他三种信用卡诈骗行为在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以及责任转化等方面的差异,得出恶意透支应当独立定罪的结论,并做出立法设计,同时就恶意透支罪相应的主体范围、非法占有目的和银行催收问题提供了司法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6.
法律问答     
1是恶意透支还是信用卡诈骗编辑同志:1995年4月,江某与中国银行某支行签订了一份人民币长城信用卡账户透支申请合同书。合同规定:透支5万元,期限半个月,利率15‰。江某透支后,由于经营不善导致亏损,经该行书面催收未果,后江某下落不明。1999年6月江某被抓获归案。请问:江某的行为是恶意透支还是信用卡诈骗罪?江西李国荣李国荣同志:从来信反映的情况看,江某利用信用卡,与发卡银行签订合同透支一定数额的款项,这实质上是一种贷款协议,不是刑法第196条规定的“恶意透支”。如果行为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签…  相似文献   

7.
马源 《公安学刊》2013,(5):76-79
理论上信用卡的持卡人与用卡人须为同一人。但现实中可能出现持卡人授权他人使用信用卡而导致持卡人与用卡人不一致的情形。当持卡人与用卡人具有恶意透支的共同犯意,两者可以构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共犯;当持卡人有犯意而用卡人无犯意,持卡人构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间接正犯;当持卡人无犯意而用卡人有犯意,用卡人不能构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可能另行成立冒用型的信用卡诈骗罪,对该罪适用必须严格。  相似文献   

8.
声音     
漫画:一张自己从未使用的信用卡,却因29元年费未缴卡住了住房按揭贷款,株洲的彭女士又气愤又无奈。银行工作人员表示,这种情况可向银行提交申请,在其个人征信记录上添加备注,证明持卡人欠缴年费不属于恶意透支。但即使如此,还是不能彻底消除彭女士的不良记录,而且也还会影响到今后的各种金融信用活动。专家提醒,为防止此类现象发生,市民手中的信用卡如果确定不用,应当尽快注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较之以往有所增长,且出现了新的不法态势.即在实践中出现这样的案例:妹妹办卡,哥哥使用并恶意透支;父母办卡,子女使用并恶意透支;行为人从多名朋友手中借其信用卡使用并恶意透支。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根据这一定义,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持卡人”,但目前尚没有司法解释明确“持卡人”的范围,从而使司法实践中在处理该类案件上存在争议。本文将在现有争议的基础上,重点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劲鹏 《公安教育》2023,(11):42-46
<正>自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中国的第一张信用卡后,我国信用卡发卡数量稳步上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底,全国开立银行卡数量已达95.73亿张。近几年,信用卡诈骗犯罪是公安机关打击金融诈骗类犯罪的最主要类型,而恶意透支占全部金融诈骗犯罪案件的七成至八成。公安机关作为刑事案件立案、侦查程序的主导者,  相似文献   

11.
年仪28岁的本市无业人员徐某,在无同定经济来源,无偿还保障的情况下,申领银行贷记卡进行恶意透支,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日前,被告人徐某被浦东新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  相似文献   

12.
《时事报告》2010,(1):6-6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恶意透支。恶意透支将被追究刑事责任,但在公安机关立案后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的,可以从轻处罚。  相似文献   

13.
2011年浙江高考文综试卷中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银行信用卡()  相似文献   

14.
信用卡诈骗罪法定行为方式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卡诈骗罪的法定行为方式有四种 ,即使用伪造信用卡 ,使用作废信用卡、冒用他人信用卡和恶意透支 ,可将信用卡拒付行为纳为信用卡诈骗的第五种法定行为方式。注意对信用卡诈骗法定行为方式的认定 ,防止混淆恶意透支和善意不当透支之间的界限。实践中 ,对于骗领信用卡行为应认定为普通诈骗行为 ;将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认定为信用卡诈骗行为。  相似文献   

15.
我国信用卡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信用卡是银行的扩展产品,是银行、金融机构向信用良好的持卡人发出的一种可以购物、支付劳务费用以及支取现金的信用凭证,也是一种国际上广泛流行的、先进的、新型的支付手段与结算工具。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但随之而采的问题是大学生信用卡恶意透支现象日益增多.因此,大学生信用卡恶意透支现象也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经成为各高校研究的热点课题.  相似文献   

17.
颉欢 《传承》2010,(21)
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学生信用卡恶意透支现象日益增多。因此,大学生信用卡恶意透支现象也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经成为各高校研究的热点课题。  相似文献   

18.
如何防范信用卡诈骗案件的发生信用卡是银行或专门机构发给消费者使用的一种信用凭证,是一种交支付与信贷两项银行基本功能融为一体的业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市场流通的高速发展,信用卡这种方便而安全、又以过村女的优越忖越来越易被广大消赳利共受是乎我种。诸如"牡...  相似文献   

19.
王结来 《公安研究》2010,(6):57-61,76
基层公安机关经济犯罪侦查部门在办案中经常遇到信用卡诈骗罪不够追诉标准如何处理、刑法意义上的信用卡范围如何确定、恶意透支期限如何起算、有效催收方式和催收送达如何理解、持卡人使用多张信用卡套现资金如何处理等常见实务问题,通过刑法学理论对上述问题的法律适用进行阐述,对于拓宽侦查视野、有效打击银行卡犯罪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梁军 《人民公安》2014,(16):54-55
信用卡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被一些人恶意往“歪”了使用,成了犯罪的工具。据了解,自2009年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颁布实施以来,信用卡诈骗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其中恶意透支类犯罪数量占比例较大。所谓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伪造或者借用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或者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骗取公私财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