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求知》2015,(12)
<正>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要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此背景下,从文化的视角解读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要求。从文化角度看,生态文明实质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所取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互利共赢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232场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1/5是由海洋权益和领土争端引发的。在21世纪,生态和资源问题,将越来越成为斗争双方的目标和制约对方的手段。今全球生态危机加剧,人类面临的环境压力空前加大,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生态的恶化程度日益严峻,已深刻影响到当今国际政治、经济、贸易、金融和科技等各个领域。人们对生态资源开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国家对生态资源的控制和利用,正日益成为国家主权的另一个重要象征,而发达国家则将其视为争夺政治主导权和科技垄断权的一个重要战场。“生态”引发磨擦与冲突发达国家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自然观,尊重生命、仁爱万物的生态伦理价值理念,取之有度、永续利用的生态资源保护思想等内容,它们贯穿和落实于社会制度安排和生产生活实践之中。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国度的合理因素和永恒价值,给现代人类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极其宝贵而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内核不断流失,大量的优秀文化逐渐湮灭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损失。民族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核心优势资源之一,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解决少数民族文化内核流失问题,不是要反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把少数民族文化封闭起来,而是要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生存的生态环境前提下,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与核心价值,找到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促使少数民族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共生和生态价值共生,这样才能既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达到经济与文化的共赢。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由于人类在人地关系上缺乏自觉的环境意识,使全球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益匮乏。如何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里约宣  相似文献   

6.
许红梅 《学理论》2011,(11):242-243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而消费主义在中国特别是大学校园的影响正日益扩大。立足于当今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的现实,讨论了消费主义在大学校园的表现,消费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如何消除消费主义影响,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生态系统与环境、资源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区别,是"一体两用"的关系。生态系统为"体",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环境、资源是人类出于生存发展需要对生态系统的两种用途。生态、环境、资源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利用粗放、效率不高,不仅加速资源耗竭,还造成资源过早转变为废弃物形成污染源,污染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可永续利用的目标,关键需要"强体善用",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完善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此外,还离不开完备的制度体系保障和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8.
杨晓京 《求知》2023,(2):56-5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天津市蓟州区作为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及红色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从红色文旅融合视角下研究对蓟州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探究对策建议,对助推蓟州区及全国同类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蓟州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现状蓟州区是天津市唯一的国家一类革命老区,其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级别高、种类多。  相似文献   

9.
法哲学视野下看环境法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中心主义是传统法律文化中古老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人类数千年来对自然界的看法,并且在上个世纪环境法学兴起的时候成为其伦理基础。然而,面对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的日益加剧,人类中心主义的正确性受到质疑,生态中心主义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的修正,也开始影响着环境法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化建设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形成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使人类必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就产生了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认识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建设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随着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我国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不过在进行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要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藏着丰富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其中更是运用了大量的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从辩证思维出发,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生动地阐释了生态领域与人类发展及其他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理性分析当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现实意义,研究在实践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存在的规律,处理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利用的生态经济。其概念始于人类对环境污染的关注,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优化调整,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减物质化思考,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倡导的是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论坛》2019,(3):80-86
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的文化基础,生态资源的价值认知与生态资源资产核算是生态价值观念理论与生态文明实践结合的重要契合点。雄安新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其生态资源的价值认知与生态资源资产核算能够为中国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起到导向性作用。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指导思想的引领下,通过系统梳理生态资源价值的理念变迁和核算方法体系,针对雄安新区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三生空间")协调为前提,依托地学大数据方法的支持,综合统筹生态资源价值与生态资源安全,构建面向主体功能、"三生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资源资产综合核算体系。这既是拓展从生态整体性视角思考生态价值观念与实践的科学尝试,也是雄安新区整体性治理成效评估的创新起点。  相似文献   

14.
简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战略对策孙占奎,张淑兰一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问题,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五大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述五大问题将日益尖锐,生态与经济的矛盾将迅速发展。究其根源,主要是:(一)庞大的人口对自...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的基本涵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文化理念是“天人合一”观的精髓和伦理支撑。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各种关系和谐的基础。充满“和合”综合思维的“天人合一”观在当今仍有重要意义,即它为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模式;昭示人们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观;有助于推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并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蕴含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雷爱先 《团结》2013,(6):37-39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土地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构成曼素,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育起来的价值观、精神成果。经典的企业精神文化,往往定格于瞬间,释放出永恒的魅力,激发出无穷的动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丰富的体制资源与强劲的动力基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体制资源的创新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物质推动力;二是中国政治体制资源的创新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力;三是中国文化体制资源的创新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文化支撑力。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1)
鄂伦春族是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从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出发,时刻注意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生态伦理文化,包括渔猎文化、居住文化、图腾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这些传统的伦理文化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生态智慧,鄂伦春族的"适度原则"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当今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面源污染及其治理模式的转变反映文化轨迹的变化历程。传统社会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生态环境而形成生存型文化,工业社会时期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控制自然环境形成生产型文化,随着生态文明的倡导,人类以生活型文化为主导,主动平衡物质消费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在实际文化运行轨迹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增长的欲望与需求容易导致文化脱轨现象,引发生态环境恶化与社会矛盾的增多。文化凭借自身具有的"反身性"特性对不适当的行为予以主动修复与纠正,实现整体社会从生产型文化向生活型文化的转变,保持人与生态关系之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