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许我象许多好胜的朋友一样,见了泉水就打心眼儿里高兴,观赏之余还要尽情地畅饮一番。可是,当我到了享有“泉城”之称的济南,走进多泉的市中心公园时,却一反常态,并没到茶厅饱饮泉水,而是身不由主地向漱玉泉边的李清照故居纪念馆走来。 因为早在我的童年,启蒙老师就经常讲到名震宋代文坛的女词人李清照,称赞她的诗词“象泉水那样清亮,读起来比畅饮泉水还要痛快,足以解心灵之渴”。老师仔细描绘了漱玉泉的情景,而且讲得那么形象、  相似文献   

2.
钻营这个词,原应是《厚黑学》中专章阐述的内容。找门路,托人情,请客送礼,巴结权贵,无非是为了谋求晋升。明朝胡震亨《唐诗谈丛》卷二论晚唐诗人的诗集,说这些集子中“多是未第前”写的诗,“其中非自叙无援之苦,即訾他人成事之由”,于是就把名利场中种种“钻营恶态”都刻划得维妙维肖。清朝赵翼《陔余丛考》更概括为“夤缘干进者为钻”,似乎一提钻营,就非官场不可。其实据我看来,世间善钻营者多矣,既不必非文场官场则不钻,且有名有利之处即可营。现在对文言文早已陌生的青年其实  相似文献   

3.
《诗经讲义》是茶山丁若镛奉正祖王之命“条对”关于《诗经》的八百问而作。茶山秉承《毛诗序》的“诗刺”说,同时深入阐发“风刺”皆“美刺”之论,将《毛诗序》关于“刺”的文学修辞引申为社会政治修辞,“美刺”成了“温婉礼乐”的政治谈话修辞格,“美刺”政治唯美化。茶山认为孔子作《春秋》,以惧乱臣贼子,而删裁成《诗》,则是昭示唯美的三代理想政治,君子是“唯美”政治的主体承担者,“一正君,而天下正”是君子之首务。茶山发挥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阐述君子之性在于“好贤恶恶”。君子之性具有单一性向,君子成性具有超越的指向。另一方面,茶山强调君子成性在于“平日之工,行之有素”,是生命实践的自然与自为,君子之工“知易,行亦不难”。在茶山,君子人格是超越指向与易行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白居易“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名句千古以来为人传诵,联想到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曲调”要感人肺腑,动人心弦,也未尝不需要“先有情”呵!要有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礼记·运礼》)可见,人总是有感情的,“人”与“情”不可  相似文献   

5.
晏子拒更宅     
【原文】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晏子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窃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是时也,公繁于刑,有鬻([yù]卖)踊者。故对曰:“踊贵而屦贱。”公愀然改容。公为是省于刑。(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相似文献   

6.
舒芜 《瞭望》1992,(26)
五十四 毛奇龄《西河诗话》卷二云:“闽中曹能始在明末以诗人称,有得家信诗:‘骤惊函半损,幸露语平安。’时在平远台饮次道此,各以为佳。独一客谓‘露’字不如‘剩’字之当;大抵‘平安’注函外,损馀曰‘剩’,若内露,不必巧值此字矣。及予归寓,寓客五六人夜坐饮,为述其语,众复称一佳。中一客又曰:‘不然。两语不必接,露不属损。“剩”便拙凿’。说诗之各有意见如此。”  相似文献   

7.
勿食与少食     
唐朝诗人杜牧在《与人论谏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更食之,必死。”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为我死,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须少食,若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遇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人之常情。这段论述耐人寻味。同样是善意劝说别人  相似文献   

8.
知行关系问题,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在中国认识论史上经历了两千年的发展,但是,在《实践论》诞生之前,却始终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纵观中国认识论发展史,大约在先秦之际,就开始流行着“知之非艰,行之唯艰”的朴素知行观。孔子第一个探讨了知与行的问题,并提出“圣人”“生而知之”和“后人”“学而知之”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荀子反对圣人生而知之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行”高于“知”、重于“知”的观点。他认为:“闻之”、“见之”、“知之”、“行之”之中,“行”最为重要;主张“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两汉之际,董仲舒从神学唯心主义立场出发,主张“知先规而后为  相似文献   

9.
[原文]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cuàn]烧火做饭)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tái)烟尘)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食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选自《吕氏春秋》) [译文]孔子一行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投吃一粒饭,饿得白天躺着睡觉。颜回去讨米,得到一点米烧火煮了起来。饭快煮熟时,孔子远远地看见颜回到饭甑  相似文献   

10.
[国学赏析]     
《侨园》2015,(7)
[选自]《论语公冶长篇》 [原文]季文子(1)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2)可矣.” [注释](1)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2)斯:就. [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评析]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  相似文献   

11.
1929年范文澜先生选编《水经注写景文钞》,序云:“社会好似黑压压一大片野生森林,其中什么木材都有。越是不材恶木,凭著它所以为恶木的几种特质,繁荣超过一切。枝叶扶疏,独沾雨露,根株布濩,广吸养  相似文献   

12.
终当不易心     
《晋书·吴隐之传》中讲了一个很短但很有味道的故事。吴隐之被任命为广州刺史,离广州20里处有个叫石门的地方,长年流淌着一眼泉水,当地人管这眼泉叫贪泉。相传如果人喝了这泉里的水,其心将变得贪于财赂而无止境。吴隐之来到泉边酌而馀之,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不相信如传说的那样,只要喝上一口泉水人心就变了。他坚信只要抱定操守,外界的影响是不会起什么作用的,并用伯夷、叔齐宁死不变节为例,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从历史上留下来的资料看,他做到了  相似文献   

13.
自从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发出“为政清廉”的号召,我便常常情不自禁地吟出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总觉得,要真正做到为政清廉,而不只是表表态度而已,就必得具备两个条件:主观上,有一片廉洁自守,不贪不秽,如冰之清洁无垢的心境;客观上,有一个扬清剔浊,褒廉罚贪,如玉之莹澈无瑕的环境。“冰心”而置“玉壶”,正所谓“冰清玉洁”,为政岂有不清廉者乎!  相似文献   

14.
生命的辉煌     
舒展 《民主》1996,(10)
生物学家贝时璋在面对《东方时空》记者有关“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的提问时说:“要回答这问题,很难!很难!”贝老略加思索之后,引了李白的两句话:“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再往下,贝老只说了李白原文的“而浮生若梦”一句,便岔开不讲了。  相似文献   

15.
柿乡行     
一踏进太行山区的涉县,就可以看到村头、地边,岭坡上、山洼里,尽是一排排、一行行高大的柿子树。五月,当柿树上的黄白色小花被暖风吹开的时候,这里到处飘散着诱人的香甜。 曾被称为“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的涉县,自古以来以盛产柿子而闻名于世。到唐朝,人们对柿树的优点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唐末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说:“柿树有七绝:一多寿,二多荫,三无  相似文献   

16.
《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吴隐之去广州赴任刺史,当他行至离广州20里的石门时,听说当地有水名叫“贪泉”,饮了它,便会贪得无厌。吴隐之不以为然,俯身掬水而饮,并赋诗言志:“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说,人们都说喝了此地的泉水合贪财爱宝,我不信此说,假若让伯夷、叔齐那样品行高尚的人喝下去,也不会改吏自己意志的。到任后,他更加清廉勤谨,吃饭时只有青菜和干鱼,衣物器用也极其简单朴素。在他的表率作用下,原来官吏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的风气为之一  相似文献   

17.
《阅微草堂笔记》有段讽“好访”的文字: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愁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掌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遣应曰:“太守且(将)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曰:“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  相似文献   

18.
说起史家据实笔录的规矩,习惯上总是用班固评说《史记》的话,“不虚美,不隐恶”。实际上还可以再加上一句,叫作“不隐善”。书人之善,何须隐之?其实不然。这要看具体是什么人。若是某人的名声一向不好,史家却要把他的某些善处表而出之,恐怕就极  相似文献   

19.
正"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这首荡气回肠的经典爱国歌曲《苏武牧羊》的词作者就是近代著名教育家蒋荫棠先生。他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本名蒋永昌,学名麒昌,字号荫棠,今辽宁盖州矿洞沟镇偏岭村人。民国初年,在原盖平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时,著名书法家沈延毅、冯庸大学教授刘化民等高士名流皆为其学生。据家谱记载,蒋荫棠是盖州蒋氏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山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杰 《团结》2009,(6):53-58
十年树木,百年树学。如果把章士钊先生1903年梓行的《大革命家孙逸仙》①视为孙中山研究之始,迄今已百载有余。审视百年孙学的价值与得失,突破显学的光环与困惑.探索科学的真谛与前景.建立“中山学”.此正其时!——诚为孙中山研究科学发展之契机!本人学养不逮,权作立“学”“擦边”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