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汉语词典》对“检查”一词的解释是:“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检查的目的是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督促完善,为决策提供依据。然而,一些领导和部门在检查工作时浮在面上,把“检查”变成“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注重听汇报,拿来材料看”的“简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检查者弄虚作假、好作表面文章;另一方面是检查者本身敷衍了事,乐于当“看客、游客、说客”。这样一来,检查者闭目塞听,对要检查的工作自然是看不到真实情况,而被检查者工作做得好不好也不要紧,只要会装点门面、搞好形象工程应付检查就了事,就能得到好处…  相似文献   

2.
检查”一词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并不陌生。尤其诸如安全、现场、卫生、环保、各种法规落实的检查在我们的周围更是司空见惯,俯拾皆是。检查对发现问题、督促落实、开展工作无疑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生活中往往有一种现象,越是我们熟悉的东西,经仔细琢磨,就会发现现象之外的一些东西。比如有的检查,检查来检查去,今检查明检查,为什么有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答曰:因为检查变了味了。一曰:以罚代查。有的检查者,耀武扬武,下得基层,发现问题,不由分说,一罚了之,扬长而去。检查者发现问题,要对被查者讲明利害关系,并提出整改意见,…  相似文献   

3.
谨防,民主生活会祝福声中的折扣□薛占胜召开民主生活会,好像应该抛弃“万事如意”的老黄历了。不是么,“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众口一辞中,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整个民主生活会变成了“歌功颂德”厅;甚至,还成了为数不少的人“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  相似文献   

4.
上级不敢批评下级,同级不能或不愿批评同级, 下级不敢批评上级,群众不能批评领导,这是目前从社会到党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风气。有时批评,也只是把批评变成“希望”,以“希望”来代替对错误思想和行为的严肃认真的批评。有的单位明明是问题成堆,经济工作搞得一团糟,特别在领导班子内部是一乱二散三腐败,工作无对策,发展无思路。上级领导来调研解剖后,仍然运用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工作方法,认为班子是团结的,成绩是主要的,即使发现一些问题,也不敢直言严肃批评,而是把批评变成“希望”,希望今后怎么样怎  相似文献   

5.
年终岁末,上级机关又即将对下级单位开始年终检查,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下级单位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全面发展。毋庸置疑,年终检查确属应该,通过检查,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以利于下一年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避免盲目性,确实是必要的。但不知从何时起,“年终检查”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批评方法论     
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真假;善恶、美丑总是相伴而生,无时不在,无时不有。表扬发展真善美,批评克服假恶丑,二者有机结合,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器。 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分清是非、纠正错误、团结同志、共同进步,如果失去了这个目的,批评就没有实际意义。那种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随意上纲上线的批评,那种闹个人意气、日报复、泄私愤的批评,都是违反批评的初衷的。毛泽东同志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我们党内生活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提出了这样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  相似文献   

7.
平庸者缺少的是“官德”,而有的却是“官病”。平庸者的官病就是“爱吹”:既爱“自吹”,亦爱“他吹”。而自吹和他吹又往往“合二而一”,其目的是为了“包装”自己,是为了“平步青云”,让人无法发现自己的“平庸”。 这样的人往往爱“表扬”,但从来不表扬别人,而是从来不放弃任何“自我表扬”的机会。自我表扬之后,又要靠媒体或“吹喇叭”者传扬出去。他们尽管也下基层,但下基层干什么是不清楚的,唯一清楚的是下基层时除了带随员外,从不忘记带摄影摄像者,不然自己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郑云 《唯实》1994,(10)
民主生活会,是我们党内发扬民主、开展正确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一种好形式.一个单位的“一把手”在民主生活会中的角色特征是至关重要的.要使民主生活会不流于形式而确有成效,“一把手”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端正思想并战胜自我.一般地说,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成绩总是主要方面,缺点错误总是次要方面.但在民主生活上,主要是谈缺点、摆错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表扬的话少了,批评的话多了,因此“一把手”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如果心理准备不充分,就可能产生一种“一年忙到头,辛辛苦苦、好  相似文献   

9.
何谓检查﹖《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为了发现工作中是否存在问题而用心查看。特别强调的是“用心”两字。那么,在各行各业多如牛毛的检查中,是否都用心了﹖我看不然。请看一个例子:某县近年来把养羊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为了显示政绩,个别乡镇花钱建起了“豪华羊宅”,创建“养羊示范园区”。但不知什么缘故,这些“羊宅”平时根本就不养羊,上级来检查时,就花两元钱一只向当地群众租一批羊来“赶场”,在“羊宅”里“接待”领导。等检查团一走,羊就可以回家了。这样的造假行为,却没有一次被查出来。其实,许多基层为了应付检查所造的假…  相似文献   

10.
《党风建设》2000,(5):15-15
领导干部为何下基层?回答当然是“为了检查工作,指导工作,促进工作”!确实,不少领导干部下到基层后,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发现了不少问题,解决了不少难题,给基层工作以很大推动,深受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11.
每逢年节,一些地方的行业、系统、上级部门的检查组又“例行公事”地到基层单位检查工作。“兵马未到,通知先行”的“惯例”,使基层单位有了迎接检查的充分准备,于是各基层单位,又紧紧围绕上级检查这一中心,突击开展工作。其结果当然是“顺利通过检查”。这种形式主义的检查方式,实在是劳民伤财,没有实际效果。检查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目的是通过检查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把工作做得更好。遗憾的是,多少年来,都是经得起检查,却经不起“不检查”。平时工作上马马虎虎,不按规定办事,问题成堆,矛盾突出,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工作上,而是一到上级…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相当多的单位、相当多的党员中,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得不尽如人意,甚至歪曲变形:批评他人,苦心于委婉措辞,搞语言文字游戏,尽说些不着边际、不痛不痒的话,甚至把批评庸俗化,对别人的优点,转换角度,当做缺点来批评,严肃的批评竟变成丑陋的溜须拍马。自我批评,言不由衷,不接触思想实际,往往是先谈一番成绩之后,逢场作戏般地提出一两条诸如“工作方法欠妥”、“实践经验不足”、“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来搪塞,为自己开脱。早在几年前,群众就把这种滑稽现象戏称为“表扬与自我表扬”。对同志的缺点、错误,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会上不说,会…  相似文献   

13.
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实际情况的基本途径。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基层工作的成功经验,把这些经验进行推广,能提高整体工作水平;也可以发现问题和不足,督促基层单位整改,从而在全局起到警示和防微杜渐的作用。这对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工作中。个别领导干部把调查研究变成了“检查研究”,起不到调查研究的效果,使调查研究走形式、变了样。  相似文献   

14.
《新湘评论》2013,(18):9-9
群众路线讲的是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它的含义概括地讲,就是党章中所说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这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讲党应该具有的群众观点,这是关系党的性质、宗旨的根本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讲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年终又至,各类检查纷至沓来。一年一度的检查关系到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的切身利益,检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单位或个人的政治荣誉。正因为此,一些上级单位的少数检查者自恃特权在握,手执“检查”的“尚方宝剑”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过程中经常运用的表扬和批评 ,用得得当 ,能起到一种“强化”的作用。表扬是一种积极的“强化”。通过褒奖鼓励和其他方式去加强和巩固合乎需要的行为方式。儿童青少年都爱受表扬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老师一表扬 ,他们的劲头就来了。即使是中专生也是喜欢表扬的 ,不过他有时表扬以后不像小学生那样喜形于色 ,可内心还是高兴的。所以 ,该表扬的时候 ,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表扬。当然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表扬效果不好的情况 ,因此 ,这里有一个善于表扬的问题。表扬不能过分 ,也不能过频繁 ,恰到好处 ,很平常的事就不表扬 ,否则 ,会使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兴仁 《实践》2009,(2):55-55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能使我们党员干部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然而.在有些地方和党员干部中。批评与自我批评却变味了.甚至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  相似文献   

18.
上级派检查组到基层检查工作,目的是通过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基层改进工作、克服不足,抓好今后各项工作大有裨益。但近年来,一些领导机关的“检查”却降了格、走了调、变了味。他们身入基层却没有深  相似文献   

19.
长期读报让我悟出一条,批评与表扬总是连在一起的,在某个群体中的某个问题比较突出,就有对该问题的批评与表扬.比如,经营活动中的信用问题比较突出,就会找几个假冒伪劣的反面典型曝光;也会选几个诚实守信的正面典型报道.说是新闻也好,说是导向也罢,都是有现实针对性的.  相似文献   

20.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祁东县化肥厂副厂长、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共产党员艾铁山的回答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奉献。(一)1983年3月,艾铁山来到建厂不久的祁东县化肥厂技术室负责机械技术工作。那时,他刚满30岁,工作起来,全身有使不完的劲。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病魔象一柄无形的利剑,突然向他刺来。这年5月的一夫,他正在车间检查锅炉故障时,忽然觉得全身不适,又痒又痛。晚上洗澡时,发现身上长着一块块红斑,当时他没有理睬,仍然一心扑在工作上。可后来红斑越长越多,白天工作倒不觉得,晚上躺在床上,奇痒难眠。厂领导知道后,几次安排他去住院治疗,但他总是推却说:“等段时间再说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