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校园文化日益成为世人所瞩目的文化时,仅仅研究大学生文化显然是不够的。作为校园的另一主体——教师在校园文化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关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为校园文化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而且,对于社会文化的整体研究也有着其独特的意义。一、关于教师文化一种文化的存在之所以被人们认可,不在其表面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而在其表象背后所隐含的思想和观念,也就是一种内在精神。中国有位作家曾经说:“从美国的航天飞机到  相似文献   

2.
一股“性”文化热的浪潮正汹涌地冲击着高等学府。涉足爱河的驱力作为校园文化一翼的大学生恋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爱情本是一种复杂的、内容丰富的生理现象,它起源于人的性欲。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谈性色变,性愚昧带来性神秘。“性”文化热的“光晕效应”更为其涂上了神秘色彩,使学子们纷纷涉入爱河。研究大学生恋爱这一文化现象还须寻根究源。  相似文献   

3.
“企业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边装。”这是当前人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议论。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现象?这里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筐”里到底都装了些什么? “筐”在这里是一个贬义词,是说企业文化被搞得太泛了,太滥了,把什么东西都当成了企业文化。那么,这个“筐”里究竟都装了些什么呢?据我们的观察和清点,大概有七大门类的东西:一是企业观念形态的文化,例如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等;二是企业职工的文化、技术、业务教育及  相似文献   

4.
校园文化是指一种在大学社区生活中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精神上具体的文化形态。是学校长期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与文化环境的总和,是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存在于我国的古代教育中。私塾、书院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君子不言利”等儒家道义,便是我国最早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校园文化。但“校园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并形成一股文化热润,却是始于本世纪80年代中期的大学校园。从此校园迅速发展为自觉、稳定而有组织的文化阵地。校园文…  相似文献   

5.
有关“闯”“冒”的哲学思考潘峰邓小平同志两年前南巡重要讲话中曾讲到,改革开放要有一点“闯的精神”和“冒的精神”,没有这一点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新路,干不出新的事业。这里的“闯”“冒”是一种通俗用语,在其朴素字面之下蕴寓着深刻哲学内涵,这即是辩证唯物...  相似文献   

6.
汪晖 《党政论坛》2012,(22):1-1
三、中国的文化运动和政治之间缘何有着特殊关系 “20世纪最有意义的地方,是给一代人创造了一种不断重新思考自己的契机,文化成为政治思考和社会思考展开的特殊空间。”  相似文献   

7.
华芳 《学理论》2009,(19):235-236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生长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层次较高的文化,其主体是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图书馆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以拉近图书馆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席颖 《学理论》2010,(19):256-257
高校是传播知识的圣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摇篮,千年的文化精髓在这里得到传承,高校有其特殊的文化氛围,它不仅表现着一所高校的精神面貌,更是用其特有的环境熏陶着在高校生活的人,引导和激励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功能。从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文献法”回顾了“校园文化”研究在80年代发展的历史,认为“校园文化”缘起的原因是:社会变革对校园的影响、青年学生参与意识的强化,文化研究由总体考察转向分层操作研究。作者还从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视角考察了“校园文化”现象,并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已不单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已从简单的经验描述发展为初具规模的独立学科。最后,作者还就校园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作了评估。  相似文献   

10.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习惯于用“学院派”或“学院文化”形象地概括高校文化的整体特征。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文化概念,“校园文化”是1986年上海几所高校的学生提出来的。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变革对校园的影响,校园文化便在当代中国高校诞生了。近年来,为校园文化下定义的人较多,笔者统计多达十余种,但是笔者更倾向于:校园文化是指特定时空条件下,以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的精神气候与氛围。”校园文化的核心亦即校园精神。  相似文献   

11.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现阶段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反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从文化思考的视野和文化建设的角度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管子·牧民》篇中说:“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这里讲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自然会追求以礼节和荣辱为内容的精神生活。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产总值(G D P)以接近10%的速度增长,今年7月4日,世界银行公布了其计算的2005年全球G DP排名情况,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的G D P总量,超…  相似文献   

12.
关于追星现象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80年代后期以来,当代文化在大众传媒与商品化支配下的多样化话语正在迅速形成,消费性的文化趣味及不断变化的“时尚”让人目眩。文化市场出现从未有过的繁杂、喧嚣,各种东西几乎是任性的堆积在中国现实这个巨大屏幕上。其中,明星的轶闻趣事,沉浮升降成为关注热点。追星族的出现,更以其来势之猛,席卷面之大,狂热程度之高而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注意,成为当今文化市场的一大景观。 表面看来,“追星”是一种自发产生的文化现象,似乎这只是由追星者自我选择的、纯个人的行动方式,是自我意愿淋漓的渲泄,是作为群体性生活反拨的个体自主行为的表征。但面对这狂潮般涌来的事物,我们能够仅仅以“偶然性”、“自发性”作为其合理解释吗? 任何一种形成潮流的东西,它背后的蕴含量都不会太少。无论这种现象本身如何表浅,浮躁,隐匿其后的也必然是深厚的值得探究的东西,并且能够从文化发展轨迹上,从人的精神内在性的流变上予以界说。西方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说:“(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原始文化》)对于追星现象,我们同样可以从文化方面进行分析,从深层面上探究其秘谛。  相似文献   

13.
杨文建  周先进  夏婧 《学理论》2011,(36):244-245,269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共生于和超前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同时它又是大学教育环境的综合,无疑负有特殊的意义和使命。高校学生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是新时期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核心,我们更应当加倍重视宿舍文化的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更好发展。主要浅析当前高校学生宿舍文化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对此提出一些合理化改进和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晴雨表”,一贯多姿多彩,当今经济热潮冲击下的大学校园,更是异彩纷呈,在“商风日盛”与“学风正炽”并存的局面下,校园文化出现了许多耐人寻味而发人深思的现象。其中,很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社会流行力量的运作和社会思潮的剧烈影响,使得校园主流文化渐渐受到冷落,代之而起,广受“瞩目”的是因社会因素更多渗入而派生的种种非主流文化、亚文比和俗文化。并且,这些校园非主流文化的表达方式也出现了多次变异,不论是表达思想,还是传递感情,这种变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变异表达构成了校园文化令人十分费解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校园精神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反映一个学校的特殊个性、内在本质及精神面貌,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及其独特风格。实践证明,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和活动载体,内化为师生一种坚强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区性文化,一方面既是文革浩劫后新时期文学的外延和分流,体现出社会属性和时代需求;另一方面,它又是特定地域的氛围下的青年文化现象,反映出人生观、成才观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其主流主体、表现手法或思维模式都深刻展示出自审意识和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特有的思想内核裂变并驱动着近二十年来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文化心态的不断深变和发展,并呈现出了以下一些具有“阶段性”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试论"试婚"产生的社会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婚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大都市已经相当普遍。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 ,把试婚看作是一种新的社会互动方式 ,并详细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三种社会机制 ,即城市化、文化变迁、社会控制弱化。基于此 ,本文认为 ,试婚在中国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一棒打死”和放任不管都是不明智的选择。我们应该借鉴瑞典的经验 ,把试婚纳入法制的轨道 ,用法律去规范人们的试婚行为  相似文献   

18.
<正>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被有些学者喻为一种"精神返乡"。而在文化学者鲍鹏山看来,"我们哪儿都没有去,我们一直在这里,只是我们可能把自己的故乡‘强拆’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是在重建,重建传统文化。"无论"返乡",还是"重建",其实遵循的是同一个确定——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故乡。在这个故乡,个体得到心灵的安顿,民族得到最深沉的发展力量。无论时间走多远,我们一直在这里。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品生产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美 《团结》2005,(5):35-36
文化产品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两种形式。前者是非物质性的,直接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后者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以某种物质材料为载体,承载文化的内涵,例如,书籍、雕塑、表演艺术、广播影视音像制品、建筑艺术等等。无论哪种形态,文化产品最终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精神存在的一部分,作为人的文化素质得以保存和巩固,这是文化产品不同于其它产品的特殊意义。这里重点谈后一种情况。题一:发展经济与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是传承社会文明,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一)“后现代主义”与校园文化的关联简述 当今中国社会正在从一个以权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政治社会向一个以商业文化和大众传媒为主导的商品社会转变。许多美丽的理想与终极信仰烟消云散,被蛀蚀的传统精神支柱面临崩坍的危险,另一方面却是消费文化的极度繁荣,就在这个时期,后现代主义——一个文化上的概念,作为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社会氛围和文化精神渐趋涉入了20世纪未的校园,在这种渗透和影响下,以大学生为主体运作力量的校园文化发生着一系列的演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