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遏制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有关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研究开始升温,成果呈现增长趋势,研究者们围绕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现状、问题、原因、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做法和经验以及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对策等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提出了具有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从总体上看,相关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新观点、新思路不多,提出的对策较为空泛。  相似文献   

2.
完备的责任体系是促使行政监管主体在食品安全问题治理过程中发挥最大职能功效的重要条件。民主政治之下的政治责任、法治政府之下的法律责任、公共行政之下的道德责任的有机融合和相互支撑,构成了食品安全行政监管主体责任体系的基本架构。我国现有法律对食品安全行政监管主体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规范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在现有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行政监管主体的法律责任,并适时推进食品安全行政监管主体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的法治化构建,是构建食品安全行政监管主体责任体系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更安全食品的要求也日益强烈.我国当前存在着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几大认识误区,如认为食品行业小散乱是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分段监管体制是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痼疾所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在于加强市场准入等.实际上,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对食品风险的传递链条认识不足,没有将食品安全的责任传递给最有能力承担风险的一方以及过度依赖政府的行政监管力量才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深层次问题所在.要突破困境,必须加强对大企业的监管能力,强化企业责任;组建中央垂直管理的风险评估机构;形成互补式监管网络以及调动社会力量分担食品监管责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存在的诸多弊端,其中政府监管制度的衔接问题尤为突出.纵览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现状,根据行政法基本原则和多中心治理理论,对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内部制度衔接、其他主体衔接提出具体的对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的合理衔接对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面对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郑州市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做了不少扎实有效的工作,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及食品监管体制、政策等方面的情况限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改革创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二是提升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执行水平;三是组建行业联盟,充分发挥其规范引导作用;四是重构政府、市场、社会之间新的公共秩序;五是用政策做杠杆,提升食品企业安全生产与经营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食品监管面临着政府食品监管部门的自利性、法治的不健全、消费者的理性无知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重塑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理念,以政府责任和服务精神为中心,消除食品安全多头监管模式的弊端,提升监管主体的检测能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的全民参与体系。  相似文献   

7.
食品安全监管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其关键在于没有引导广大消费者协助政府监管经营者。政府监管经营者,是以少数监督多数,力有不逮;消费者监督经营者,是以多数监管少数,游刃有余。引导消费者监管食品安全,要解决食品安全诉讼受理难和审理难的问题。惩罚性赔偿是激励消费者协助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8.
安全是食品的最基本属性,食品监管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食品安全监管于民众权益、社会秩序、经济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立法漏洞、政府组织机构紊乱、传统文化辩证性、城乡二元经济等障碍。故立一部食品安全法成为必然,但目前学术界存在两大致命性弊病;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中诸多重大关系未厘清,二是没有结合行政法与经济法来思考食品安全的立法。笔者在对食品安全监管统筹把握后,从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双重角度对食品安全监管作了具体讨论。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监管可分为强制性监管与激励性监管.要改进食品安全强制性监管机制的绩效,就必须建立起以结果监管为主、行为监管为辅的监管体系,而且一旦出现食品质量问题的完美信号,就应当据此对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施加严厉的惩罚.基于逆向选择理论的基本立场,要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绩效,还要积极采用各种激励性监管方式,让提供不同质量食品的企业自愿向消费者发送出不同的信号,形成食品交易市场上的分离均衡.  相似文献   

10.
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是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表现上,食品安全监管渎职主要反映为当知不知、知而不问、问而不责等形态,其中具有监管体制不畅、利益勾结和问责不严等深层原因.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渎职犯罪将诱发不法商家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而损害人民生命健康、破坏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尽管加大了党内监督的力度,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仍在孳生与蔓延,这固然与党内监督机制的不够完善有关,但是,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对社会监督(包括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应有的重视,也是腐败现象滋生与蔓延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党内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的核心和根本,但党内监督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舆论支持,离开了社会监督,党内监督就会失去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监督要有党内监督和法律作保障,其监督权利要通过法律及党的政治力量来实现和加强。"一手抓党内监督","一手抓社会监督",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和根源上杜绝和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与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在当前执法规范化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自出发点、立足点、立场、权利保障公开性、执法互动性和权力行使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离,出现了此消彼长的不平衡现象。正确分析和辨别二者之间在立意价值、执法效能、执法目的、权力配置方面的关系,对于增强公安执法监督的效能和推进公安内部执法监督机制变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监察体制改革以来,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力转隶,使得检察监督须调整和发展新的关注点:一方面,检察机关应如何明确自身的客观义务,探索立案、侦查、审判监督新的落脚点;另一方面,监、检关系究竟是彼此"监督"还是彼此"制约"或"配合",这几种关系有何异同,两者又该如何协调和发展。在监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检察监督的方式缺乏刚性,监督力度不足,检察机关与监察机关衔接不畅等问题对检察监督提出新挑战。基于此,这些问题需要被重视,有关检察监督的立法需要完善,检察机关与监察机关的关系需要被厘清,检察机关自身也需要统一的监督理念从而更好地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  相似文献   

14.
网络监督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监督是网络政治的重要功能,本质上是人民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的主体广泛、环境纯净和途径直接等,具有特殊的优势.新形势下网络监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存在一些问题.要积极对待网络监督,进一步完善和引导网络监督.  相似文献   

15.
检察机关开展综合监督是拓宽诉讼监督途径、创新工作方式、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创新方式。综合监督工作机制的设计应从开展主体、开展途径、开展程序和手段入手,坚持科技强检,以提高检察机关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6.
进入改革攻坚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已成为紧迫问题,但面临的阻力不言而喻。利用已有的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资源从建构权力监督体制入手,通过规范权力运行打开政治体制改革序幕也许是阻力较小的改革路径。当前的权力监督体制存在严重缺陷,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监督效能。应当从监督对象、监督标准、监督途径、监督资源、监督方式、监督目的、监督实现前提和路径诸方面思考权力监督问题,以建构制度化的权力监督体制为契机,启动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深入开展舆论监督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重要课题,是贯彻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目前有进步、有成绩,但仍然困难重重,主要的是缺少法律规范和保护,因此建议加快舆论监督立法,充分授予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权,切实保护采访权、报道权、群众知情权,为舆论监督规定较宽的环境等.  相似文献   

18.
开展网络督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公安事业现代化的需要 ,是警务督察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途径。随着“金盾工程”建设的发展 ,开展网络督察的条件日趋成熟。网络督察应根据警务督察部门的职责 ,运用现代网络技术 ,不断建立和完善督察网络系统的信息功能、控制功能和评估功能 ,实现对公安机关及其民警全方位获得即时信息、全过程实施运行控制、全系统实现科学管理的目标。它是一种全新的督察模式。当前 ,开展网络督察需要确定一条现实的工作思路 ,扎实做好六项工作 ,着重处理好五个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一般监管与特别监管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每种监管方式中存在的基本争论,并简要援引了特别机构中的一些操作实例,重点强调了运用这些监管方式,所得出的一些管理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随着《宪法修正案》《监察法》和新《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实施,监察委员会业已成为我国的反腐生力军,其在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中与检察机关应当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然而,现实中践行这一原则仍存诸多困惑,如监检现实地位不对等、权力配置不对等、检察监督监察法律缺失、监检衔接机制粗疏等,即使刚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也未能有效解决。因此,遵从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内在要求,在尊重监察委员会的监察监督和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制度设计,构建有效合理的监检关系,是国家监察制度目的实现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