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已经六十二周年了,但日本右翼势力仍十分活跃,日本军国主义存在死灰复燃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日本耻感文化与西方罪感文化以及日本耻感文化与中国耻感文化的比较分析,认为日本耻感文化的异质成为日本二战中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之一,也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埋下了思想隐患。  相似文献   

2.
浅论新时期重建“耻感文化”对违法犯罪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以耻感文化为特质的儒家文化所形成的荣辱观曾深深地渗透于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最深层,并长期发挥了道德教育和预防违法犯罪的卓越功效。然而,由于我国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对文化建设的忽视,耻感文化缺位成为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并赋予耻感文化以时代内涵,加强耻感文化教育,对新时期预防违法犯罪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加强耻感文化教育对防治少年犯罪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致当前少年犯罪增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耻感文化教育缺失。因此,探讨加强传统耻感文化教育对防治少年犯罪的积极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耻感文化教育缺失是少年犯罪增多的重要因素入手,阐述了加强耻感文化教育有利于防治少年犯罪,提出了对少年加强耻感文化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感化的影响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感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其积极的影响体现在通过培育犯罪人的羞耻之心使其真心悔过、利用来自家庭的压力促使犯罪人积极改过、借助来自社会舆论的非议迫使犯罪人认真悔改这三个方面;其消极的影响体现在容易给犯罪人打上“标签”从而不利于其回归社会、对犯罪的憎恶谴责容易被泛化进而流变成为对犯罪人身心的伤害这两个方面。今天我们应该对传统耻感文化进行加工整合,并通过在监狱中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维护家庭稳定、加强社区建设这三方面具体工作使其积极影响落到实处,从而对当前的罪犯教育改造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既全面又深刻,因此我感想颇多"尤其是知耻、重信这两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识荣辱首在知耻、重信,古今历来如此。古代的原始人、野蛮人、蒙昧人进化成了后来的文明人,第一标志是什么?就是有了“耻感意识”。什么是耻感意识?表层特征是有“脸红了”的时候,深层特征是懂得了什么是可做的正当事、美好事,什么是不该做的事或坏事。众所周知,猴子不会脸红,类人猿不会脸红,原始人也不会脸红。一直要到他们进化成了有文明感的人之后,才有了脸红的情态,那就叫有了耻感意识。猴子争抢食物后大吃大嚼食物的时候,从…  相似文献   

6.
性善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性善论”的来源及其发展与变异,重点讨论了“性善论”对中国文化中法制观念、民主观念、科学意识的多方面影响,以及对耻感意识、内倾人格之形成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改造“性善论”以服务于新文化建设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之前,中国在农业、水利、建筑、陶瓷、纺织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被多国效仿。在美国,富兰克林、杰弗逊等开国元勋就曾吸收和借鉴了中国文化,用以指导新大陆的建设。 富兰克林建"长城" 富兰克林是人尽皆知的人物,然而,鲜有人知道富兰克林曾对孔子思想有所研究。  相似文献   

8.
郑云波 《法治研究》2012,(3):120-125
当前法院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不论是深层的精神理念文化、中层的行为文化还是浅层的物质文化,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当前对外输出的法院文化与公众所需要的司法文化以及司法本身的特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错位。主要表现为"司法公正"与"司法为民"错位,法院及其典型人物之间的刚柔矛盾,法院建筑能指与所指的背离。为此,需要在法院的文化传播中引入CIS战略。  相似文献   

9.
田莎莎 《法制与社会》2011,(26):186-187
"飞特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产生后,随着日本泡沫经济兴起,又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与日本经济结构的巨变中发展,成长。"飞特族"所代表的非正规就业劳动者为当今日本经济带来重要支撑力的同时,产生了"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少子化"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何从制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促进"飞特族"等劳动阶层的健全发展,是日本政府及全社会今后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为政》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后汉书·陈宠传》有"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礼的纲常原则指导着古代法律的制定,礼的规范也不断促使法律化、条文化。循礼守法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要求,儒家思想通过引礼入法,将具体的礼制规范引入法律,礼成为是非善恶、罪与非罪的标准。本文着重从"礼"的起源、儒家思想中的"礼"在传统法中的体现、礼与法的关系、对"礼"的评析,深入探索"礼"对古代法律的深刻影响极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健康向上的社会廉洁氛围,构成社会廉洁文化,这是廉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土壤。二是营造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政府廉洁氛围,构成政府廉洁文化,这是廉洁文化的主体。三是营造遵纪守法、  相似文献   

12.
孙君 《北方法学》2011,5(5):109-117
从各国国内法对"战时"这一概念的界定情况看,尽管各国由于文化传统、现实状况以及表述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决定了法律文本关于"战时"概念界定的表述有所不同,但这些界定所体现出的"战时"概念的法律意义、内涵特征与外延范围是基本一致的。我国"战时"概念的法律界定主要体现在《刑法》第451条中,其遵循了"战时"概念法律界定的一些基本要求,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应当按照依法合理界定、严格准确界定、便于实践操作的要求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无论立足形式还是实质判断标准去观察,实践中大量存在的行政违法事实公布行为都属于一类新型的声誉罚。作为声誉罚的行政违法事实公布之所以倍受青睐,既源于行政执法机关在公益保障与私益侵害之间的权衡,也是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耻感文化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延伸,更与信息规制工具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广泛运用息息相关。形式合法性的欠缺、适用范围的模糊以及程序的不规范是目前行政违法事实公布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有效防止行政违法事实的不当公布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应当从法律依据、适用范围及程序设置等三个方面实现对这种新型声誉罚的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明治时期的自由民权思想家宫崎民藏提出了环境共有思想,而日本环境权说则被公认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学界对西方环境权说的接纳方式是实施了西方观点和日本"传统"观点的一次对接。日本接受环境权说不仅具备文化心理条件和思想资料的储备,而且还有着更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而环境共有思想正是通过其根植于日本本土文化中的一脉相承的民族思想——自然观,为现代日本环境权说提供了充分的本土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15.
汤强 《法制与社会》2011,(36):186-186
法学入门图书国内市场品种较多,各有优缺点,良莠不齐。本文介绍的由我国台湾地区著名学者管欧教授所著《推开法律之门》一书,从知识结构、内容体例、繁简程度等方面均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16.
廉政文化引领廉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必英 《法制与社会》2011,(26):163-167
廉政文化是先进的政治文化,承载着党的理想信念和宗旨,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既是构建惩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大预防腐败力度、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措施;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旨在用廉政文化引领人民群众树立廉洁、诚信、勤俭、奉献等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着力引领领导干部解决好权力观、利益观问题,使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从"不敢腐败"、"不能腐败"到"不愿腐败"转变,从根本上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7.
盛夏 《法制与社会》2011,(10):8-12,15
"人人平等"是形式的平等,立法的平等。私法(民法)对于平等的规定,其基本方法在于赋予各实践性意志本身以存在资格,进而确认产生意志之主体的主体资格。作为私法题中应有之义,"平等"使得"自然平等"为"社会平等"所取代,以人格的社会特质在社会的维度之下重新定义了人,确保了作为平等主体的各个体人在实践意志过程中的充分自由。  相似文献   

18.
新民 《政府法制》2011,(34):32-32
近日,上海市闸北区检察院对警方破获的一起未成年女性参与卖淫和介绍卖淫的特大案件提起公诉。该案涉案人员多达20人,其中多数为在校中学生,2人为未满14周岁的幼女,涉及上海市某职业学校分校、普通高中等9所学校。"不少涉案女生为零花钱主动卖淫、介绍卖淫,嫖客形成了固定‘圈子’,形似日本社会的所谓‘援助交际’"。11月4日,办案检察官披露了这起特大案件的始末。  相似文献   

19.
法律异化是指法律这种人类创造出来的本用于服务人类的社会规范,因为一些原因反而成了走向人类对立面的一种异己力量的法律变化。其表现为依"法"迫害、合法伤害、非法侵害、人们对法律的异己感和积极寻求法律的替代品等多种形式。法律异化的人为因素是人的异化,客观因素是法律本身的悬空与不切实际、法律规范限制性的僵化、司法的"证据中心主义"和法律运行的程序主义等。克服法律异化的路径有以人为本,确保良法的产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防范主体的自我异化;运用宏观、全面的社会治理手段防范法律的异化等。  相似文献   

20.
藏区习惯法“回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习惯法作为"活法",依然作用于藏区社会,学术界对这种"回潮"现象的秩序功能和文化价值也是众说纷纭。本文从维护藏族地区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从藏族习惯法的历史渊源入手,分析了它在现实社会中"回潮"的历史、文化、信仰以及社会方面的原因,提出了扬弃与调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