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沙达尔.帕特尔(Sardar Patel)大学梵语研究生系主任Ajit I.Thakur(塔库尔)先生是印度著名的梵语诗学专家之一。近年来,他出版了多部研究梵语诗学理论的学术专著。他是目前印度学界大力倡导以梵语诗学为工具阐释东西方文学作品的学者之一,并且他还身体力行之。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黄宝生先生是中国目前惟一健在的梵语诗学专家,他曾经出版《印度古典诗学》等专著,发表《禅和韵》、《印度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文论》等论文。黄宝生先生在引进和介绍印度梵语诗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本访谈录涉及梵语诗学价值的现代评价、梵语诗学的现代运用、东方经典文学的文化阐释,也涉及到当前中国比较诗学界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反映了当前中印学者对一些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的思考,也是一种自觉的中印学者对话。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山人物。对中西文化理论的比较研究,对中国文化的改造与重建以及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憧憬与探求,几乎成为他一生的事业。梁漱溟的文化思想集中体现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和《人心与人生》等著作中,其文化思想的理论建构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前期文化思想以佛教唯识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等为基础,后期文化思想则主要以他自己形成的道德哲学为基础。梁漱溟一生的文化思想多变,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其思想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几十年来,季羡林先生多次先后出访印度。不管哪次出访,在印度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人民热烈欢迎,他应邀作过热情洋溢的讲演,介绍了中国文化,带去了中国人民的情谊。回国后,他把在印度的所见所闻和感受等,都一一写在文章里,出版发表,告诉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季先生在印度到底如何受到欢迎和接待,及他的亲身感受,读者就可从中体会到,季先生对中印文化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方亦雨 《创造》2008,(8):114-115
曾记得一次采访云南省著名军旅作家彭荆风先生时,他在谈到现在领导干部的人文素养时说:现在的领导干部学历是很高了,但文化素养反而低了……这番话可谓切中肯綮,点破了时下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5.
今年八月,适逢金克木先生八十寿辰,我谨祝金公健康长寿,福祚绵长。金公几十年来一直是北京大学名教授,桃李满天下,蜚声国内外。五、六十年代,他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长,是我的老领导。现在我和金公虽然在九三学社都不担任具体工作,可是我仍不时向他请教一切,我们的关系一直在师友之间。金公参加九三学社是在解放之初,那时许德珩先生和金公在北京大学同事,而且都  相似文献   

6.
林红 《当代广西》2006,(21):47-47
曾德盛这一辈子和哲学有着不解之缘。他出生于北流的一个山村里,在玉林的一个小县城度过了小学和中学时代。曾德盛的祖辈都是贫苦农民,由于家境艰难,父母没上过一天学,全是文盲。但在上世纪50年代的扫盲运动中,他们用粗糙的双手捧起了课本,并把还在上小学的曾德盛当作自己的“先生”,每天在油灯下学习文化知识。父母对知识的渴求,深深地影响了曾德盛的一生。为此,曾德盛的学习一直很刻苦,他的目标就是要考上大学。1964年,曾德盛如愿以偿,被北京师范大学的政治教育系录取。穿着母亲做的布鞋,曾德盛踌躇满志地跨进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在哲…  相似文献   

7.
1970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调查团对日本的教育政策进行研究考察后指出:在日本,一个人的学历即可决定他一生的前途和命运。学历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至于使日本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学历社会”。调查结果,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在川南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如今传颂着祖籍珙县的苗族台胞杨万良先生热爱故乡,奉献爱心的感人事迹。 杨万良先生 1924年出生于四川省珙县玉和苗族乡五同村。1924年秋,他从云南昭通国立西南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故乡,在珙县底硐乡小学教书。当时正值抗战关键时期,杨万良以满腔爱国赤诚投笔从戎,被编入中国远征军,在印度、缅甸的原始丛林里作战。 1947年,他随远征军将领孙立人到了台湾。退伍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邮政系统工作,曾任台湾南区邮政管理局高级主管。 杨万良先生虽然人在台湾,却对故乡梦绕魂牵。党的十一届…  相似文献   

9.
吕植中 《北京观察》2006,(12):42-42
今年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孙中山先生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他一生曾三次莅临北京,并逝世于此,与北京结下了不解情缘.虽然他一生仅来过北京三次,但其莅临北京的时机,却反映了他一生的三个特殊阶段.  相似文献   

10.
《民主与科学》2005,(4):52-53
一代大师启功先生驾鹤仙去,先生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文化财富。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本刊从《启功口述历史》中摘选了启老用自己的诗句谈及一生体会的章节,以缅怀启功先生。  相似文献   

11.
杨晨 《传承》2009,(22):156-157
鲁迅一生从世翻译事业不断,其中对俄苏文化的翻译更是占其重中之重。通过对鲁迅先生所选择、翻译的俄苏文化,不仅可以为视角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一窥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境况之下,对俄苏文化的认识,其后面所隐含的社会背景及视角。  相似文献   

12.
爱国侨领李先前先生,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著名的"橡胶、黄梨"大王,对星马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深远.他与岳父陈嘉庚先生一样乐于捐资助学,其一生资助过的学校遍及星马,并在故乡福建省长期资助厦门大学、集美大学与梅山学村.着重描述在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星马地区,李先前先生沟通协调.努力创建种族和谐、教育平等的氛围,实现其多元文化共存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对马老的感情之深很难用一篇短文来表述。马老一生可歌可泣、可圈可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或许最能概括其人格。国家人口计生委张维庆主任曾说:"马寅初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爱民、不息奋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一生;是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一生;是坚持真理、伟岸风骨的一生。马寅初先生永远值得我们怀念,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未能有机会在他生前去拜见这位伟人,这成了一大憾事。  相似文献   

14.
杨晨 《传承》2009,(11)
鲁迅一生从世翻译事业不断,其中对俄苏文化的翻译更是占其重中之重.通过对鲁迅先生所选择、翻译的俄苏文化,不仅可以为视角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一窥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境况之下,对俄苏文化的认识,其后面所隐含的社会背景及视角.  相似文献   

15.
陈会文先生,在我少年时代的记忆中,他是我们家乡一带的名人。他一生未参加任何党派,说不上有什么轰轰烈烈,但学有专长,思想敏锐,教书育人,可以说桃李满齐鲁。现就我与先生数十年交往中的几个片断作些记述,以表我对先生的怀念之忱。  相似文献   

16.
王继琴 《传承》2009,(19):32-33
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人士、华侨领袖,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富强四处奔走。陈嘉庚先生一生依靠经商积累了亿万家财,却几乎全部都捐献了出来,致力于教育的兴办、国家的建设以及民族的复兴。陈嘉庚先生高尚的品格让无数人为之折服,尤其是他信守诚信、一诺千金的品质更是让人称道不已。  相似文献   

17.
曹骏 《统一论坛》2001,(3):14-16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了谋求国家的统一与富强而奋斗一生。在长期的奋斗生涯中,形成了他的国家统一思想。这一思想是一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中国必然统一的社会历史原因、思想文化原  相似文献   

18.
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爱国老人陈嘉庚先生,一生俭以奉用,穿粗布鹑衣,吃粗茶淡饭,而在办教育上却慷慨解囊,倾其所有。陈嘉庚先生以自己的人生实践实现了他“我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公益为社会服务”的人生诺言。陈嘉庚先生以自己的高风亮节在人们的心目中筑起了一座永久的丰碑。他虽已作古多年,可人们至今依然十分怀念他。陈嘉庚先生不仅是物质上的富有者,他更是精神上的富有者,他赢得人们的敬重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19.
<正>2021年是我的爷爷严济慈先生120周年诞辰,回望爷爷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是求知求真的一生。他的梦想是让科学在中国生根,他的一生都在实践科学救国、科技兴国。1923年,爷爷在恩师和家人的赞助下,离开刚刚订婚的奶奶,赴法国留学。他以深厚的学识基础、惊人的记忆力和扎实的知识功底,一年内通过了三门文凭考试,这是巴黎大学建校以来没有过的。  相似文献   

20.
张港 《协商论坛》2010,(9):64-64
张大千先生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代宗师。他一生致力于传统绘画艺术的整理、发掘、革新和发展。他足迹遍及南北美洲及欧洲各国,不遗余力地传播和弘扬祖国的文化艺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1957年,纽约美国世界美术协会公举大干先生为“当代第一画家”。大干先生才华横溢,多才多艺,其诗、书、画、印、鉴堪当五绝。徐悲鸿先生尊其是“五百年来第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