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新的朝廷诞生,或者会因为“起于山野”也曾获得官场上的短暂活力。然而,随着“打江山”者的死去,“打江山”时的朴素品性必然也会在官场上逐步地流失。于是,挑选新的治世之才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朝朝代代的统治者们需要认真慎视的一个问题,但结果始终未走出这个困境。  相似文献   

2.
一些企业请领导干部出席庆典、主持剪彩仪式,是以“红包”作诱饵的。而领导之所以逢请必至,乐此不疲,一个心照不宣的原因,也正是因为“红包”的诱惑。剪彩与“红包”的关系,其实已成为一个通行于官场和市场的潜规则,成为一些官员“灰色收入”的来源,当然也是滋生腐败的一个温床  相似文献   

3.
这似乎已成为舆论规律。只要官员做了好事,无论什么官员,无论什么好事;都会招来“作秀”的质疑——一舆论多是在否定和批判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其实,即使真是“作秀”,也并不是坏事。如果在捡垃圾问题上,每个官员都这么作秀,每个市民也跟着作秀;那对城市卫生是大好事。  相似文献   

4.
包装与形象     
商品少不了“包装”,干部也要有“形象”。现在的问题是,市场上经过精心包装的假冒伪劣商品越来越多,使广大消费者上当受骗。问题更严重的是,这种现象正在由市场向“官场”蔓延。“官场”上也有那么一些人很会包装自己,很会搞花架子,讲起话来头头是道,无论干什么,声势造得很大,形式搞得很多,这一套又一套做给上下左右看的表面文章,使他们自己得到了实惠,  相似文献   

5.
曾先后拉 200多个官员下水,把十多个官员送进地狱的厦门走私大案主犯赖昌星,有一句挂在嘴边的名言:“官场上制度、条例再严我也不怕,最怕的是当官的没有爱好。”这的确是赖昌星腐蚀干部的经验之谈,也值得天下为官者品之察之鉴之。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论贫富贵贱,文野雅俗,总有一二所“好”,由好而嗜、由嗜而成癖者,也不在少数。譬如好花鸟虫鱼,好古玩字画,好垂钓品茗,好收藏集邮,好运动旅游,好跳舞唱歌,好酒贪杯等等,不一而足,只要不误正事以至于玩物丧志,别人就无权说三道四。   然而,一旦为官,特别是掌管一…  相似文献   

6.
《民主与法制》2010,(23):20-21
近些年来,我观察到一个颇为诡谲的现象,无论大会、小会。对着话筒念讲稿的官员越来越多,而且渐有蔓延成风之势。主办会议方要为请来的官员准备讲稿也成为开会的潜规则,官员丧失脱稿讲话能力似乎成为今日官场一道独特风景线。  相似文献   

7.
官场小说近几年持续升温,在职官员逐渐成为创作的主力军。不少读者对作者的特殊身份充满兴趣,意图通过官场小说来洞窥官场文化,甚至将之奉为“官场教科书”。“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王跃文曾说,好的官场小说,其实就是在给官场和官员“祛魅”。然而,目前许多人心目中的“官场教科书”,实际上只是作者笔下的“假官场”。  相似文献   

8.
官场生态有四个主要的“物种”:政府、官员、商人和公众。其中,政府是一个最强悍的庞然大物,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是政府的手足,能量巨大。商人和公众则是此生态中的弱者,他们离不开掌握权力的官员,因此尽可能地“套近乎”。  相似文献   

9.
副县长的感叹说明了一个社会问题:各领域都存在的信任危机,在官场和官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当然,权力和官员本就应该受到监督,被关进笼子,没人相信副县长的廉洁,本身并不是坏事。但无论如何,“想廉洁很难”不应成为官员应有的感叹。理想的状态是,应该感叹“想廉洁很容易”、“不想廉洁都不行”。  相似文献   

10.
清代离职官僚社会活动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不少人通过科举、捐纳、保荐、恩荫等方式进入官场,同时也有一批批当权者由于种种原因退出政界。作为曾经具有临民责任的特权阶层,还乡之后,他们主要从事什么活动,其社会作用如何,封建政府对他们有何要求?笔者欲就此作一探讨。 一 清代官僚的离职形式 官员在什么情况下结束其政治生涯,清政府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没有比较具体的年龄标准。《大清会典事例》中有每隔三年对任职于中央和地方的官员进行一次考核,其中“年老有疾者致仕”的条文。然而究竟什么年龄是“年老”,不得而知。实际上,官员何时离职完全取决于中央乃至皇帝。从清代众多官僚的经历中,我们将其离职形式归纳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1.
关心时政新闻的读者不难发现,近来,不少官员面对媒体痛斥某一丑恶现象几乎成为一种新“官场时尚”。官员痛斥权钱交易、痛斥公车私用、痛斥瞒报安全事故、痛斥“机关病”……凡政治与社会领域中引人注目的丑恶现象几乎全都在“痛斥”之列。毋庸置疑,“痛斥”是政府公关特别是政府危机公关的一种特殊态度表达形式, 其目的是表明政府的公正立场、以改善政府及其负责人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但如果官员只是经常“拍案”、“痛斥”,而见  相似文献   

12.
对南京市六合区的官员来说,2003年无疑是官场“地震”的一年,这一年,该区先后有20余人因职务犯罪问题被查处。  相似文献   

13.
“潜规则”.指那种上不了台面,进不了文件,甚至难以启齿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它无影无踪,却又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商界、文坛、民间均有,然而以官场为害最烈。拥有一定权力的官员作为交易的一方,想通过权力谋取某种利益的人作为交易的另一方,进行着“权为你所用,利为我所谋”的相互交换。“擒贼先擒王”.官场潜规则是各行各业潜规则的“王”。官场的潜规则如能得到有效惩治,社会其他领域的潜规则,也就难于逞威。  相似文献   

14.
做人与做官 ,历来是“官场”上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不 ,应当说 ,历来是“朝野”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做人都做不好 ,焉能做官 ,焉能做个好官?我想 ,这是一个常识问题。但是 ,说实在话 ,在有些官员那里 ,这个ABC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忘诸爪哇国外。其结果呢 ,必然会导致懒、馋、贪、占、变 ,出现像成克杰、胡长清、张二江一样的“五毒官员”。古人早就看到了这一点 ,因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 ,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之论。个人修养到家 ,德行到位 ,道德自我完善得好 ,便会有人格魅力 ,便会“服众”、“得众” ,于是…  相似文献   

15.
刘建兴  张志明 《台声》2000,(8):12-13
从1988年李登辉就任国民党主席和台湾地区“总统”的12年中 ,权谋用尽 ,一方面在政治上、组织上搞垮了“百年老店”国民党 ,扶植和助长了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势力 ,加剧了海峡两岸关系的紧张气氛 ;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却自己捞了一大把 ,从一个官员一跃成为当今台湾亿万富翁 ,跻身台湾前100位富豪之列。李登辉家境原本不算富裕。但是 ,自他进入官场体制特别是1984和1988年当上“副总统”和“总统”以后 ,他的家庭财富就迅速膨胀了起来。李登辉到底有多少财产呢 ?关于这个问题 ,至今并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较准确的数字 ,只…  相似文献   

16.
举债搞政绩工程,是近年来官场上的一大“亮点”,也是个别官员得以升迁的一条“捷径”。据统计,在我国662个城市、两万多个建制镇中,约有1/5的城镇建设存在诸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百里长廊”等政绩工程,主要资金来源靠政府举债。为了还债,有的政府长期拖欠职工工资,甚至对农民乱收费、乱摊派。  相似文献   

17.
先给群众拜个年这一期的特别策划《变异“礼”文化狙击官场》对“官员过年难”这一现象分析得丝丝入扣。没有一味的批判与指责,而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通过调查的方式让正直的官员也吐吐心中的苦水。联想到最近一位县领导在一次干部大会上要求:“今年的春节,各级领导要多到基层去,先给群众拜个年,不要把心思用在给领导拜年上。  相似文献   

18.
李光地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官员。他的晋升之路体现了官员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卓越的才干和领导的赏识;同时也集中体现了封建官场那些或明或暗的规则:认真、谨慎、察言观色、以退为进和对同僚关系的处理。李光地作为清初的高官,展现了封建官场的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19.
据《南风窗》报道,在平舆县所属的河南省驻马店市,近来流行起了一种“拥抱礼”:官员们私下见面,或官员与民营企业家见面,双方先来一番热情“拥抱”,借机把对方身上摸一遍,确认对方没带录音机、针孔摄像机之后,方才放心接触。“拥抱礼”的出现,可谓当地官场的一道“独特风景”。它反映的当然不是当地官场中人变得如何彬彬有  相似文献   

20.
列宁早就尖锐地指出“: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它势必引向政治上的灭亡。”不管原因多么复杂,官员说假话总是个群众深恶痛绝的严重问题,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首先,说假话像瘟疫一样,侵蚀着官场文化,降低着官员品性,如发展成一种风气,将会对整个政治生态圈造成巨大伤害。中国老百姓历来期待清明政治“,政治清明”既指有法度、官员廉洁,也指官风正派,直言、诤言、谏言即说真话成为风潮。回顾中国漫长的封建史可发现,一个王朝的覆灭总是从言路闭塞开始,再发展到外戚或宦官搞舆论独裁、以谎言控制帝王,当政治谎言成为人人都能接受的“常态”,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