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成果与分类、研究趋势及研究中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概括评价了“可持续科技创新”概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观点。阐述了“可持续科技创新”的评价范畴 ,界定了传统的科技创新与“可持续科技创新”的比较界限 ,分析并建立了“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价值准则与相关指标层次结构 ,提出了我国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发展的发展理念与模式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观于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中提出之后,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得到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的持续向前发展。为评价某地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而构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有多种类型,由于条件制约,中国的指标体系存在不足,应参考联合国较为成熟的指标体系,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包容性增长实现与否是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但只有构建了一个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强的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才能对我国的包容性增长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如何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本文对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及特征进行梳理,主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尝试建立一个评价包容性增长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短缺与浪费日益突出 ,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我国和茂名地区的实际 ,搞好治水规划 ,实施可持续发展水利 ;强化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水利灌区网络建设 ,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突出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大水的管理体制改革力度 ,提高用水效率 ,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浪费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治水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该文在对宜居城市进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参照,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景观、安全六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的选择,提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定的原则与方法,并构建了宜居城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指标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指标选取的代表性与针对性,数据的综合性与适宜性等方面;同时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全面量化难度大,指标选取受限制。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是创新发展的关键主体。科学准确评价企业创新能力对于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企业创新评价相关资料以及成都市企业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以全球领先企业创新能力为基准,构建了一套专门针对企业微观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成都市本土制造企业(抽样)的创新能力,以期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为成都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一套新的参照,将对成都的区域创新驱动战略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试图构建党外代表人士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实例证明该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与客观性。  相似文献   

8.
区域社会平安建设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工作,平安区域建设指标的设定与科学考评则是其中的基础环节。本文梳理了区域平安建设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构建了区域平安建设指标体系,并通过数据研判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评价模型,旨在以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为导向推动区域社会治安治理,为区域社会平安建设提供衡量标准和建设要素。  相似文献   

9.
在"两型社会"视角下评价绿色创新能力,对于构建区域绿色自主创新系统和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环境与资源的约束,从"两型"可持续创新能力、创新资源能力、产出能力、转化能力和保障能力对绿色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绿色创新能力呈明显东高西低的区域差异和省际集聚的区域特征。为此,应基于评价结果,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提升区域绿色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测度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复合作用的结果,既包括创新主体对资源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包括使创新主体资源能力得以实现的载体和外部环境所做的贡献;既包括科技成果的创造能力,也包括新产品及市场品牌的培育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应具有导向、描述、评价和监测预警的功能。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国家(或区域)层面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水权利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权制度建设的基础是构建完整与科学的水权利体系。水权利是一组涉水权利,由水资源所有权、水权和其他水权利构成。水权制度建设的目的在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重点在于建设水权。明晰水权,必须明晰各种水权利的含义与内容。水权是指水资源使用权,包括取水权与用益水权。  相似文献   

12.
水权是权利人对水资源所享有的使用权的总称,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能,具有特别物权的性质,因而,水权就应当具有可转让性。这一理论观点已经成为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水权制度的基本内容。我国水权制度的健全也应借鉴外国的成功立法经验,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日水法体系与管理机制的立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水法体系是在整体环境观指导下的统一水环境立法,在调整客体和调整方式上体现了整体环境保护观。从法律调整方式上看,整体环境观指导下的调整方式体现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消费全过程的环境保护。日本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能够及时有效地协调人力资源,有利于对污染源的及时处理。总结日本的经验,立足于我国国情,抓住我国当前治理水污染的重点,形成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污染控制、生态系统保护基本政策和原则的环境与资源统一的综合性的水法体系。同时依靠科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环保人员从事环保工作,普及水资源保护知识,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区域发展与区域文化研究——以闽文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其基础是区域文化的力量.本文以闽文化为例,对区域发展与区域文化问题作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保持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我国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手段的现行法律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确立生态化价值理念,建立经济生态化和生态保护经济化制约机制,重构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法制框架。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较少,还有大量水资源被浪费或污染而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有必要通过立法来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该类立法应体现出广泛性、公益性、示范性、强制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应该在《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措施,以更好的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循环经济是对自然生态规律的充分利用,也是对自然生态中物质和能量流动形式的模拟,其目标是要达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借鉴生态学中的生态平衡原理、循环再生原理和共生共存原理,使资源和能源利用达到最小化,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而在生产的输出端采用资源的再循环原则,实现废弃物向再生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海洋资源权属制度主要包括海洋资源所有权制度和海洋资源使用权制度。海洋资源法应以物权法为理论基础,根据海洋资源所特有的经济属性和生态属性,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我国的海洋资源权属制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流转制度的建立,将集体建设用地纳入土地一级市场,充分发挥土地的资源性作用,对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项制度的建立,必然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项制度的建立需要以相关配套制度为依托,我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流转制度的建立需要以相关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