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剧之所以吸引人,不仅在于重现了中国早期商业资本运营中晋商的伟大贡献,更在于戏里戏外提供的种种富有历史价值的信息。早就应该有一部像样的靠史实说话的《慈禧传》。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之所以吸引人,不仅在于重现了乔致庸仁、义、礼、智、信的儒商风格和中国早期商业资本运营中晋商的伟大贡献,也不仅在于以浓墨重彩描绘了爱情、婚姻和商战纠葛,更在于《乔》剧戏里戏外为我们提供了厚重有趣和富有历史价值的信息。比如当国家边境危难急需马匹粮草时,由两位高官代表朝廷向乔家借贷并亲笔写  相似文献   

2.
我们这一代人几乎是唱着样板戏长大的,尤其对《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这三部戏最为耳熟能详。不过,相比岁数更大些的观众,我熟悉的是拍摄成电影后的八个样板戏,它们已经过大幅修改,不断被推倒重来,与最初本子相比,不少剧目几乎面目全非。而被修改幅度最小、最接近早期剧本的是《红灯记》,且演员阵容几乎没有变化。《红灯记》的剧本主要出自阿甲之手,角色不多,但行当齐全,戏码分配相对平衡,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三个主要角色都有非常精彩的看点。  相似文献   

3.
产生于50年代的京剧《奇袭白虎团》是部好戏,许多人看过这部戏.熟悉戏中传奇般的战斗情节,勇敢机智的英雄人物严伟才(即志愿军203师607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然而人们并不了解这个戏外还有戏呢!1995年8月28日《北京青年报》转载《华商时报》应跃渔写的文章,标题叫《奇袭白虎团真正的英雄》,我卖后非常气愤,想不到时隔40多年.老故事中又出了个“新英雄”,真可算作一大“新闻”。最近又了解到,这一“新闻”在北京、上海、山西等地多次见诸报端,造成恶劣影响。我作为当时的团政委,战斗组织指导的参与者,对这次奇袭白虎团战斗…  相似文献   

4.
地戏见诸于史料记载,最早应是明嘉靖年间的《徽州府志》记歙州一带迎汪公时"设俳优、狄、胡舞、假面之戏"。这里的"假面之戏"与安顺一带农村抬汪公时地戏队参与活动应是一脉相承。地戏的产生与延续离不开屯堡人。屯堡人保存了地戏,而地戏又增强了屯堡人的依托感和内聚力。屯堡人定居  相似文献   

5.
侗戏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它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传播阶段、繁荣高潮阶段、困惑阶段和在新时期里出现的探索革新阶段。关于侗戏各个历史阶段的划分,也许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为了使侗戏这朵艺术山花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放出更加灿烂的芳香,本文就侗戏各个阶段的划分,谈些浅浮的意见,以求得同仁们的指正。 萌芽阶段。萌芽阶段大约十年时间。(即1828——1838年)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是侗戏鼻祖吴文彩先生创编的《李旦风姣》和《梅良玉》。最有成就的侗戏作家首推吴文彩先生。  相似文献   

6.
流布在南北盘江、红水河畔的布依族人民的戏剧样式——布依戏,于1956年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调演荟萃时,方为人们耳闻、悦目。 似星罗棋布洒于乡间村寨并长期为布依族人民喜爱、传承的布依戏,曾多次在省、地、县及中央历届会演或民族戏剧调演中,参加演出并荣获奖励。如册亨县弼佑布依戏队的《玉堂春》、兴义县巴结镇布依戏队的《一女嫁多夫》。《玉堂春》,获省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  相似文献   

7.
一、苗戏的产生 苗戏,或称苗剧,在我国社会主义戏剧百花园中是客观存在的。关于这一剧种,由钟敬文先生题名的《中国民间文艺辞典》中,有这样的辞条:“苗剧,苗族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苗族居住区,是在本民族民歌、舞蹈、巫师音乐和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唱腔多来自苗族山歌、民歌,伴奏乐有苗笛、芦笙、牛腿琴等,剧目多为现代题材,也有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主要有《哈迈》、《友蓉伴依》、《雄当和配利》等。”辞条中未提及苗剧的产生时间和地点。  相似文献   

8.
黄梅戏情结     
第一次接触黄梅戏,是儿时在公社广场看电影《牛郎织女》。尽管不带彩,但还是津津有味。此后,邻居家收音机里只要一响起黄梅戏曲调,我立即会跑过去,守在收音机旁,听得如痴如醉。到自己有了收音机、电视机,我更不轻易把黄梅戏节目错过,甚至会忘了吃饭、睡觉。  相似文献   

9.
戏师傅     
戏师傅,什么意思? 你肯定不懂。用现在的话来说,戏师傅就叫做导演。 别看我的家乡连江边缘的海岛远离城市,这里的渔民乡亲辛苦劳作,可是,他们对文化娱乐却有很高很强烈的追求和渴望。因此,尽管那时候村里的经济并不宽裕,但是文化活动却是十分红火。不仅节日期间有戏班子上我们海岛演出,而且我们自己村就有个宣传队。农闲的时候,就请戏师傅来排练大戏。  相似文献   

10.
知道江珊源于《过把瘾》,不知是江珊成全了戏中那个善良、痴情、刁钻的杜梅,还是杜梅成全了江珊,总之人们的视野中从此多了一道别样的风景,清新阳光而不失古韵……  相似文献   

11.
傣家有句成语:“有摆(节日)要演戏,无戏不成摆”。这“戏”指的就是傣戏。 傣戏在德宏只有100多年的历史。1880年盈江土司刀盈廷让傣族知识分子将一些京剧、滇剧的剧本翻译成傣文,并由此将傣译内地剧搬上了舞台。  相似文献   

12.
侗族文人吴文彩(1798——1845)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创立侗戏,至今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侗戏发展缓慢,远远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侗戏要改革,侗戏要发展”己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侗族人民的共同呼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局顺应侗族人民的要求,于八四年八月举办全州首届侗戏调演。为了参加全州侗戏调演,我们整理改编了已故侗族戏师杨成林创作的侗戏《丁郎龙女》,并在改革的道路上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审美活动,包含美的创造和美的鉴赏两方面。而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又是审美意识中主、客体的“双向”交流。本文试就布依戏、侗戏这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艺术审美的奥秘,进行探究。 地处西南边陲,与湘、鄂、滇、桂等省毗邻接壤的贵州布依族、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布依戏、侗戏,它们反映社会生活的独特视角和风格独异的艺术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审美参照。  相似文献   

14.
《春秋》2001,(3)
著名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1905年生于济南市历城区华山镇坝子村。这是一个梨园世家,四代从艺,父亲邓九星工花睑,大哥邓洪顺工小生,二哥邓洪俊工花脸,都是当时有名的五音戏演员。孩提时的邓洪山,在家庭熏陶下,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天赋。7岁时依偎在母亲怀中,学会了《安安送米》、《孤狸精闹书房》等三出戏,母亲十分高兴,拉着演出归来的父亲看戏,于是邓洪山被抱到大方桌上,头上扎着母亲的腿带子,有板有眼地唱起来。一出《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民族学、戏剧学及民族戏剧学的研究方法和有关理论着重介绍了布依戏的戏剧艺术形态,并对布依戏这一少数民族戏剧的源流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对布依戏产生、发展、繁荣、衰微和新生做了历史的梳理,为进一步研究布依戏提供了详实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影视播报     
《台声》2006,(4):90-91
《乔家大院》导演:胡玫主演:陈建斌、蒋勤勤、马伊俐、赵丽娟、雷恪生正在央视热播的四十五集电视剧《乔家大院》依托真人真事,以中国大清王朝晚期的社会历史为背景,以祁县乔家第三代人——晋商子乔致庸几十年商海拼搏和奋斗的故事为中心,记述了乔致庸弃儒经商,主持“在中堂”家业,以“信义”为本,将事业发展到极致,直至“全国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在中堂的买卖”的盛况。通过乔致庸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和在感情上的坎坷波折为依托,充分展示出一代奇商不平凡的一生。《达·芬奇密码》导演:朗·霍华德主演:汤姆·汉克斯、奥黛丽·塔图、让·雷…  相似文献   

17.
向往  王海杰 《传承》2013,(2):78-79,85
广西岑溪牛娘戏经过200多年的传承和演变,传统剧目多达340个,现代剧目从剧本、伴乐、唱腔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民间戏班活跃于农村市场,极大地满足了农村的文化需求,但牛娘戏现代剧团面临着市场的生存困境,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牛娘戏的传承,这对繁荣地方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名伶别戏,是时代的产物。脑袋改变了肚皮,治政改变了文化。名伶别戏,折射出一个时代如何从"没文化"到"没人文"。陈导演凯歌,新近拿出了电影《梅兰芳》,据说感情纠缠神似《霸王别姬》,据说而已,我没有亲见。前些年,我实在无法喜欢他那无聊至极的《无极》,但我毕竟还怀  相似文献   

19.
《春秋》1997,(2)
家父邓九星,继承父业,唱五音戏,是当时著名的花脸。有一年,在济南历城全福庄唱戏,演出时间已近,演员却尚未到来。当时唱戏的地位低下,雇戏的都有钱有势,误期是不行的。父亲无可奈何,只好四处奔找。有一老人和自己的女儿正在排演五音戏《兄妹会》,也属西路。父亲就请老人让其女儿上台帮忙。老人常走江湖,深知同行的困难,慨然应允。唱了一个春节,演员才陆续赶到。老人见我父亲很  相似文献   

20.
<正> “娘家”“婆家”如是说有关黄梅戏“娘家”的说法很多,争议也颇为激烈,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黄梅戏的发源地问题。有人根据传说认为,黄梅戏是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的。说是每逢黄梅雨季节,安庆地区的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而迎神赛会,黄梅戏就是在这种赛会出现的各种歌舞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与黄梅的季节有关,故而名之曰“黄梅调”。这显然缺乏根据。安徽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曾说过,“黄梅调是(黄梅县)逃荒的人用渔鼓筒子唱过来的。”还说:“黄梅戏是从湖北(黄梅县)传到我们安庆地区来的,老黄梅调还是按湖北(黄梅)音咬字,曲调跟语言走,也是湖北乡音。”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