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为多数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体系、制度体系和行为模式的总合。它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即价值体系,包括价值观、精神追求、信仰理念等;中间层即是制度规范,包括法律、规章、制度等;外围层即  相似文献   

2.
董江爱 《探索》2016,(4):63-69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民族文化治理与国家文化安全密切关联。边疆民族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完整性、先进性和多样性的构成要素。同时,边疆民族文化也影响国家文化安全。一方面,我国边疆地区存在着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文化认同之间的张力,容易被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利用,在民族与国家之间制造矛盾与分裂,威胁国家文化安全。另一方面,边疆民族文化的衰落、民族文化产业的薄弱和外来异质文化的介入也会威胁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加强边疆民族文化治理需要将边疆民族文化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构建包容性强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把边疆民族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同时要提高边疆民族的文化治理自觉性,激发边疆民族参与民族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国家文化认同,共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3.
陕西金泰恒业房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秦恒业)多年来坚持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发展同步推进,进而实现从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面系统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精神层是企业领导和职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层约束和规范着物质层和精神层的建设;物质层是形成企业文化精神层和制度层的条件。三个层次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法律解释与司法审判的特点,提出并论述了由法律推理、漏洞补充和社会认同构成的“法律解释的合法性逻辑结构”,并把它作为衡量法律解释合法性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5.
论法律传统     
法律传统研究中的四个基本理论问题,即法律传统的概念、特性、结构、功能,有必要进一步研计。法律传统是指发源于过去、存在于现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的法律化。法律传统具有群体性、优势合法性、历史延续性和可变性四个基本特性。法律传统是由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行为层面的法律化构成的。法律传统在法律实践与法律发展中具有积淀、指引、整合、定向四种功能。  相似文献   

6.
从扑朔迷离的民族地区的宗教现象中,剥离出假宗教之名的民族分裂行径,事关西部宗教矛盾处理的全局。文章结合政策与法律、衔接国内法与国际法,分析了对西部宗教现象不同层面的法律保护与法律适用,进而针对经西部数省区实地调查了解到若干问题,论述了给宗教文化以积极的价值认同,对于消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矛盾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事实。对待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伦理态度,首先需要各民族对自身的伦理认同以及对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伦理认同,然后在此基础上相互承认、彼此尊重、理性宽容。唯有如此,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才能既保持各民族自身文化相对的独立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又能在长期交往中相互促进,共存共荣,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周婷 《世纪桥》2008,(4):47-48,57
文化意义上的法律样式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相对静态和绝对动态中社会生活和法律文化在深层结构和表层映象上所形成的法制体系宏观运作和法律实践凝结成的宏观程序。在同一时域下的不同空域,而在不同时域的同一空域,判例法、成文法和混合法则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中国法律样式的过渡和变迁经历了一个否定与融合的过程,是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社会形态、地理环境、法律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法系传统上的相对封闭成长和近代吸收变法的成果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任何法治都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每一个民族都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既有的文化,中国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法律文化上,以父权家长制为中心的宗法社会结构,以皇帝独尊为特征的专制皇权主义和以儒家为正宗的意识形态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结构的固有格局.  相似文献   

10.
《求实》2014,(10)
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作为公共领域在虚拟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强化了公众获知信息和彼此联系的能力,成为公民沟通对话的公共空间和社会行动的建设性场域。文化公民身份从外延、内涵和深度三个层面对传统公民身份进行了修正,以超越民族国家局限的多层框架容纳包括公民身份实质维度和积极公民身份观在内的多元理念,将文化、符号、参与、认同等要素融合到公民身份体系内,为公共沟通和对话提供一种共同话语体系。社会认同建构是个体社会身份确证、心理情感归属以及观念与行为互动的过程,它通过文化公民身份这一纽带在抗拒性、规划性和合法性三种认同方式中的转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权利在一系列国际法文件中有明确而系统的规定,在我国宪法及有关法律性文件中也被确认为基本人权。文化权利的主要内容包括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享受文化发展的权利、保护文化成果的权利、保护民族文化的权利。文化权利具有普遍性,其主体既包括每个人,也包括集体和族群,如少数民族、种族、难民、移民等,在特定意义上也指向国家。文化权利对国家产生三个层次的义务:尊重、保护和促进,主要是促进义务,因而,一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赖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文化认同需要通过文化建构来完成。在多元文化背景突出的新疆建构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要在新疆现代文化建设中加强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实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培养文化的"共同性"。文化认同的建构需要营造共同的文化环境。新疆地区构筑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场域,要突出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信仰的主题表达,要科学引导宗教文化的发展,抵御腐朽反动思想的渗透,要使新疆各族人民能始终生活在社会主义文化的氛围之中,培养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规范与共同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3.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的地方。各民族在适应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必然会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这种差异和不同也必然会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发展。现代文化提倡在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一体多元的发展,以此来减弱文化冲突的影响,力图通过现代文化的引领,实现各民族对共同文化价值的认同,使民族和谐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认同机制是由民族认同主体、民族认同客体和民族认同内容构成的旨在实现民族认同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在维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要充分发挥民族认同机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功能,就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民族国家认同,奠定民族认同的血缘基础;二是优化民族关系认同,建立健全民族平等机制,搭建民族认同桥梁;三是优化民族自身认同,提升各少数民族自身综合素质,强化民族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李旭阳  颜建国 《求是》2014,(6):36-38
<正>英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其英雄共同的历史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是孕育英雄、激发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感情与国家意志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土壤与内生力量。没有英雄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缺少英雄文化的国度和民族是诞生不了英雄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英雄文化的强弱兴衰,对人民信仰、精神面貌以至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都有重要影响。英雄文化的衰微绝不是好事情。中华民族历史上灾难深重,命运多舛,在  相似文献   

16.
由资本和市场所推动的全球化给各民族文化、特别是处于弱势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危机.面对此种局势,我们必须以一种开放的胸怀和平等的姿态参与到与其他文化的对话沟通中去,为此,我们首先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清楚的认识和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认同,即必须具有一种"文化自觉".而对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历史意识的关怀则是我们今天在建立这种文化自觉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个视阈的广义时代精神。其基本内容中各个层次的任何一个层次都是中义的时代精神。作为与"民族精神"等并列的特指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中义"时代精神"的内容,目前不统一的仍属带有探索性的概述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第二个版本是中宣部组织专家审定的马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个版本是中宣部组织专家审定的马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概论》)。这就需要对三个版本表述的"时代精神"的内容作比较分辨。既需要从作为一般意谓的价值观构成的基本内容各层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的基本内容各层次的比较中来作分析或评价,又需要明晰一个学理逻辑前提,即必须将它们放置作为"价值规范"这个层次系列来作分析或评价。通过对三个版本的研究,核定真正属于"时代精神"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时代精神"试作的概述。即,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开放竞争、勇于争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时代精神。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与从中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都主张应当确定为七个层次,鉴于对"时代精神"的凝练已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两个关键词,而对"民族精神"的已有凝练只有"爱国敬业"一个关键词,因而将"创新争先"视为广义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同时又可视为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即具有二重内容的意谓。  相似文献   

18.
广义的校园文化指高等学校的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指教学过程以外的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存在方式。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对其进行整体研究时,可以将它看作一个系统,并将组成校园文化的诸要素看作校园文化的结构。我们从横向对校园文化进行考察,会看到它是由文学、艺术、科学、体育、卫生、思想品德修养等一系列要素组成的。我们从纵向对校园文化进行剖析,就会发现它是南文化活动层、文化制度层和文化心理层三个基本层次构成的。 1、文化活动层校园文化首先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系列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按其内容可以分成若干类型。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产业,对其进行法律规制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法治建设、保护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保护西部民族地区人文环境以及保护当地居民权益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法律规范缺位,当地居民、旅游企业以及旅游者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淡薄,使得当前西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现象严重。为此,必须完善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法律体系,健全对政府管理行为的法律监管机制,加强旅游行业协会的依法管理职能,以此不断促进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宋明丽 《世纪桥》2011,(5):8+22-8,2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被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既根植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