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作家白先勇的小说以感时伤怀的文化乡愁和中西合璧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台湾现代派的文坛上别树一帜。他的作品,尤其是《纽约客》和《台北人》,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台湾普遍的社会心理,表现了一代没有“根”的文化游子悲天悯人、礼魂思旧的悲剧情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执着和对“无根的一代”心理矛盾的细致剖析,使他的作品显示出一种深沉、悲凉的美感。下面分别从主题、情调、结构、形象等几个方面分析一下白先勇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一白先勇的早期作品有寓言式、内向化、梦魇感等特点。《青春》、《那晚的月光》、  相似文献   

2.
路遥 4 3年短暂的生命历程 ,本身就是生命的悲剧 ,也许有某种关联 ,这种悲剧意识已深深浸透了他对黄土高原上中国农民的关注。在路遥的小说世界里 ,乡土乡情中的农本文化、苍凉浓厚的悲剧氛围以及作家再现生活的史诗品格为我们探究路遥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农本文化理想和悲剧的艺术价值、审美取向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萧红的一生在关于萧红的传记书写中经历了传奇化历程,萧红作品亦因作家的传奇经历蒙上了一层宿命论色彩。通常,学界对这位女作家经历本身的关注更甚于其作品,萧红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一直成为研究者们解读其人生和思想的主要文本,并在传记写作中成为传记作家引用的材料。传记写作通过传记契约实现真实性,而文学作品则以自传空间追求终极真相。一直以来,人们对萧红的人生和作品都存在双重误读,萧红作品在人们对其人生经历的找寻中被误读,萧红人生与萧红传记的叙写之间亦存在事实性错位。  相似文献   

4.
焰飞 《观察与思考》2007,(12):63-63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小说中最具悲剧意义的一部作品。小说中,裘德和苏都曾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后来他们相爱了,但过去生活的阴影却剪不断,理还乱,并最终导致他们同步悲伤……  相似文献   

5.
郭秀琴 《前沿》2003,(10):183-185
萧红是一位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 ,本文旨从其独特的生命体验、自觉的艺术追求和所受鲁迅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其悲剧意识的成因加以探讨 ,以期获得与萧红更近距离的对视  相似文献   

6.
邹群燕 《求索》2008,(12):191-192
萧红作为30年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以描写女性形象著称,但女性形象的完整不可能缺少男性群像作为支撑。萧红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市民知识分子三类,其中又以农民阶级最有代表意义。论文着重分析了文本中作为男权社会中心意识载体的这些男性形象的存在状态和写作价值。  相似文献   

7.
"萧红体"是人们评价萧红作品特殊文体时采用的概念,其特点是摒弃传统的"线"性叙述格局,依照作家的感受与思维抓取描述对象特点,突出重心,视角独特,语言明丽洒脱,常产生与众不同的的艺术效果.笔者认为,"萧红体"的生成与作家独特心态、个性有密切的关系,而作家心态、个性的形成又有社会的,家族的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甲: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不但对话多,人物多,情节错综复杂,而且宗教和哲学的议论连篇累牍,而谈话的内容和故事情节又没有有机的联系。这种写作手法与其他经典作家很不相同。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他的小说呢? 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文学现象。历来评论家们见仁见智,如把他的小说当成悲剧小说、思想小说、心理小说、宗教哲学小  相似文献   

9.
尚继武 《前沿》2008,(1):225-228
反讽是小说艺术中常见的叙事修辞辞格泛。《聊斋志异》中的反讽叙事,机制灵活,方式多样,中的“孤愤之情”抒写得更加深沉厚重。明清之际以《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使用最为广丰富了文言小说的叙事功能,使蒲松龄寄寓在作品  相似文献   

10.
将收入差距细化为实际收入差距和心理收入差距,对心理收入差距作了操作性定义,即个体现在所得收入与其心理期望的收入的差值。在此基础上,将心理收入差距、生活满意感作为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从心理学角度对心理收入差距、生活满意感与群体性事件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心理收入差距比实际收入差距更能真实地测评个体生活满意感。生活满意感、温和∕激烈型群体性事件意愿三者显著相关;生活满意感与激烈型群体性事件意愿显著负相关。生活满意感在心理收入差距与温和∕激烈型群体性事件意愿之间起着调节作用。生活满意感在心理收入差距与激烈型群体性事件意愿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最后从心理疏导层面为政府部门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提出了相关预警措施。  相似文献   

11.
鸣凤、四凤是巴金、曹禺作品中的两个女性形象。本文试图从现代社会学、现代心理学、哲学等角度对她们的悲剧成因作出新的闸释 :封建社会制度是悲剧产生的前提 ,但悲剧不会因为封建社会制度的灭亡而根绝 ;悲剧的结局源于欲望与现实矛盾的冲突 ;个人因素是导致悲剧结局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2.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浙江更是民营企业集聚并引领发展的“重要窗口”。本研究基于对浙江省民营企业家的两次调查,概要勾画了该群体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基本状况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心态变化特点。结果发现,民营企业家获得感评分最积极,主观幸福感次之,安全感相对较低。获得感较强,源于对自身在企业发展中作用的肯定,以及感受到政府用心改善营商环境带来的激励效应;幸福感源于对生活总体的满意;安全感不很高,源于当前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形势预判信心不很足。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整体幸福感,需在保证其安全感的基础上,通过切实的支持政策和行动,着力提升其获得感。  相似文献   

13.
从新感觉派小说的内在精神实质上看,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蕴,某种程度上,颇似王国维的"人生悲剧",即悲剧是人生命运的一种"自感"的表露,"人生之命运,固无异于悲剧",而不是那种"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昂扬崇高的精神。本文所要讨论的,正是新感觉派小说这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结。  相似文献   

14.
仪式感是青年成长的心理需求,“伪仪式感”的获得过程与仪式感的生成过程相交织。“伪仪式感”由“伪仪式”与“伪感受”组成,产生于青年自我伪装与自我表演之上,是青年自我满足错位之下的不合理需要。消费主义对青年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利益诱导,圈层文化制约了青年的符号消费,青年为弥补精神生活的匮乏通过“伪仪式感”的获得来进行自我麻痹。为了使青年获得更舒适的情感体验,祛除“伪仪式感”之“伪”,需要提升青年对“伪仪式感”的分辨能力,培养青年形成良性发展的消费欲望,推动青年在生活化场景中的拟仪式构建,促使青年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需要,提高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感悟践行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对湖北省GD和XZ村的调研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从人口学特征、政治行为、政治心理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村民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村民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政治面貌与村民外在政治效能感有显著影响;政治行为方面,具有政治选举活动经历、关注时政新闻以及热衷于讨论村里政治事务的村民,其外在政治效能感更高,但政治表达感强度对村民的内在效能感并无明显影响;政治心理方面,国家认同感和政治信任高、认同民主选举态度的村民其外在政治效能感更高,但国家认同感、政治信任感对内在效能感并无明显影响,而认同民主选举产生村官的村民内在政治效能感更强。  相似文献   

16.
论琼瑶小说创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的生活际遇和美学追求使琼瑶前期小说偏爱悲剧,而后期创作则明显地拒绝和消解悲剧。琼瑶小说在情节结构、人物、主题、语言诸方面均存在着模式化倾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琼瑶模式”。在中国现当代言情文学史上,琼瑶是个承前启后的作家,一方面上承前辈作家如张恨水等的文学传统,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创作模式影响了三毛、亦舒等同时代及后辈作家。  相似文献   

17.
<正> 短短几年,新潮小说已是历经宠辱了。评论界时而视新潮小说为尽压“六宫粉黛”的皇后,奉给它先锋派的桂冠;时而又贬之为“伪现代派”,给以冷遇,似乎它已寂寞成“独坐说玄宗”的白头宫女。真是说不尽的新潮小说。究竟如何评说这一文学现象?《湖北社会科学》杂志社约请华中师大文学评论研究生班于三月十五日在桂子山就此问题进行了座谈,研究生们无甚顾虑,抵掌而谈,时有交锋,侃出不少饶有兴味的话题。小说的迷宫新潮小说在艺术追求、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上都有别于现实主义小说。这次座谈的首要话题便是:新潮小说是什么。与会者绕过概念的“黑箱”,对新潮小说(或曰现代主义小说、先锋派小说、实验小说、探索小说)并未作过多的界定。新潮小说的出现最初是对西方现代派作品技巧的剥离和移置。这主要指以王蒙为代表的“东方意识流”作品和“寻根派”作品,及至八四、八五年开始出现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出  相似文献   

18.
悲剧美大致包括文学叙事中对人的不幸遭遇、悲剧主人公的抗争行为、否定性的结局以及潜在的精神超越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审美描述。《苔丝》是英国小说家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在哈代的生花妙笔下,主人公苔丝丰满的悲情人物形象得以完美刻画,小说独特的悲剧美也得以全景呈现。  相似文献   

19.
当高校青年教师的现实生存空间遭受无情挤压与精神存在维度濒临裂变之际,作家阎真透过其作品《活着之上》,力图零距离表达生活,呈现青椒之殇。作家不仅勇于揭露高校学术腐败现状还直面现实生活的潜规则,集冷眼观察、精微描写和深沉反思三合一。小说从人生、人心及人性三个层面透视出大时代背景下个体卑微生命生存的困境以及存在的困惑,细致地描绘出纯真理想与琐碎人生境遇中个体内心世界的徬徨与挣扎。  相似文献   

20.
郁源先生提出的感应美学既具古典特色,又有当代价值,对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感应美学的再发展,既要深入理解其古典智慧,又要看到其在当代的生长性。本文首先从咸卦理解感应的特点,主要有交相感应,诚感悦应及感应的普遍性等;其次,对感应的两种类型无心之感和私心之感进行了分析,无心之感即中正之感,私心之感即偏邪之感,在美学上,无心之感能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是道之境,私心之感也能实现审美中的主客合一,在审美境界上,是人之境;最后,结合东方的匠人精神谈到了虚受之感才能真正实现"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实现物与人互成互生的和谐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