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5年10月27日修改的《公司法》首次赋予了自然人一人公司的法律地位。从2006年1月1日起,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都有自然人一人公司的诞生。自然人一人公司与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独资企业相比。既有利也有弊。为了防止自然人一人公司可能出现的弊端,《公司法》设立了五项风险防范制度。这也是自然人一人公司开办不火爆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案例启示:对于一人公司的行为应予明示,或以公司名义对外签订书面合同,或在交易时明确告知对方系公司所为,否则即应确定为个人行为。同时,在区分公司行为与个人行为时,还要考虑公司是否合法成立、行为人是否基于以公司名义作出的决定从而对外实施行为、行为人及被害人对于行为性质的理解是否相同、行为所得利益是否归属于公司等因素,对一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所实施的行为性质作出准确的判断后,才能解决犯罪主体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然人破产能力问题一直是法学界争论的焦点,我国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破产法的保护及民法平等和公平理念的实现。本文对自然人破产制度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对我国破产法采取一般破产主义立法模式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提出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对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之间的体系关系几乎没有触及,需理清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间的关系。单位是自然人的特定组合形式法律拟制化的结果,单位犯罪的本质其实是对一些特殊自然人所实施的特定犯罪的拟制,单位犯罪与内部自然人犯罪之问是一种表象与内在、影像与实体的镜像关系;在犯罪构成角度而言,两者存在法条竞合关系。而这种关系定位对于解决单位犯罪同自然人犯罪三个层面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施皓毅 《人民司法》2012,(12):85-87
【裁判要旨】自然人独资公司转让其独资子公司股权时,应经股东书面同意,但转股协议是否有效应依据商事外观主义进行判断,不得以协议未经股东签章同意为由否认转股协议效力。协议上即使已加盖法人公章,但如有证据证明协议内容并非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仍应判定合同未成立。  相似文献   

6.
7.
一、问题的提出大陆刑法理论认定犯罪,从形式的观点可以说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且有责的行为,从实质的观点可以说是反社会的行为或者是具有社会侵害性的行为。某一行为符合构成要件被推定为具有违法性,因为构成要件具有违法性征表机能,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后还必须进行违法性判断,即通过是否存在违法性阻却事由(正当化事由),排除行为之违法性。无论是积极的判断还是消极的判断都对犯罪之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多国家现行刑法只有规定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难两种法定的违法性阻却事由,而大量的超法规违法性阻却事由没有明文规定…  相似文献   

8.
"自然人"的社会与"自然人"的法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玉鸿 《法律科学》2006,24(4):3-16
现代化的法律语境之下,“自然人”还能否有存在的位置?当法律日益与人们的本性疏离的时候,这是否是一种可欲的法律?作为调整人的特定行为的规则,法律应当与人性、人的欲望与需求相联系。简单地说,法律应当为个人的自然生存留下特定的空间,为个人的自然性的保护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传统的关于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性质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独立性地位。通过比较相关国家的立法例与我国现行立法关于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提出区分民事责任的形式、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判断标准的二元双重结构。  相似文献   

10.
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是一种独立的民事能力而不能为民事行为能力所包容。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应以基于意思能力而确定的行为能力状况为一般标准,以财产状况作为确定欠缺行为能力人责任能力的例外标准。限制行为能力人也应有限制的民事责任能力;公平责任的适用与责任能力的确定无关;亲权人与监护人承担替代责任的顺序应有差别。  相似文献   

11.
公用企业对基础设施往往拥有合法的垄断地位,它会促使权利人利用这种地位限制竞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公用企业对基础设施的垄断经营不是要授予它一项违反反垄断法的特权,相反,这种权利应该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基础设施条款为公用企业设定了一种限制,即不得拒绝其他主体按照适当的条件使用其基础设施。这种限制为防止公用企业滥用其垄断地位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对促进市场竞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事诉讼中,上诉利益是上诉的诉讼要件或有效要件之一。在上诉程序中,是否允许变更上诉人利益,也有相应规则的约束和制衡。加之附带上诉制度的平衡作用,形成了上诉利益变与不变的复杂现象。这些法律规则体现了民事诉讼法上的当事人主义与诉讼公平理念。我国民事诉讼法上也应当设置上诉利益要件、不利益变更禁止原则、利益变更禁止原则及附带上诉制度。  相似文献   

13.
后WTO时代中国的自然人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先波  李琴 《中国法学》2005,17(6):177-188
自然人流动是一种国际服务贸易方式,GATS构筑了有关自然人流动的基本法律框架。“入世”前后,我国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的清理工作,使有关自然人流动的立法进一步符合GATS的规定。但是, 我国在劳务输出、签证制度、资格认证标准、外国人就业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尚存在不足之处。为了更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我国应制订专门的劳务输出法,改革签证制度,统一国内资格认证及许可标准,完善外国人就业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自由心证经历了从传统自由心证到现代自由心证的发展历程,这是一个从秘密心证到公开心证的发展过程。心证公开是法官对事实、证据以及法律适用的认识、评价和理由进行公开、披露并进行解释的制度。心证公开适用于定罪事实和量刑事实的认定。充分发挥心证公开在刑事诉讼中的功能,能够有力促进刑事诉讼目的和价值的平衡实现。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检察监督合理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军 《法学杂志》2008,(6):110-112
刑事诉讼中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最鲜活的体现,也是唯一贯穿于刑事诉讼始终的一项制度。但长期以来,这项制度在立法上被虚置,实践中被严重弱化,监督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其合理性受到质疑。本文从当前影响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关系入手,对其合理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提出合理构建我国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的基本路径,以期对推动刑事诉讼检察监督立法及规范检察实践活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08年我国新《民事诉讼法》实施,再审程序中的诉访分离已成为法院的重要作业。诉访分离不仅关系到申请再审的诉讼权利落实,而且关系到再审之诉的有效设立以及对申诉难与终审不终问题的解决。本文以最高人民法院诉访分离的做法为蓝本,对A高院与B、C中院诉访分离的机构、路径、程序、效果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在法律内和法律外的双重因素作用下,诉访分离并不彻底。从法社会学的视角看,在法律外的因素没有得到有效消除之前,仅仅依靠立法的完善,短期内无法达到彻底分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强制法》在以列举式规定行政机关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种类的同时,注重对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程序作出专门规范,强调从程序上规范行政强制措施权的实施,加强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保护;在对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程序作出一般规定的同时,还围绕相关特殊程序作出规定。准确而全面地理解和运用行政强制措施的程序规制,不仅需要对这些专门的程序性规定进行系统性考察,而且还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主体、适用条件和适用对象,从行政组织法和行政作用法层面探索对行政强制措施权进行规范的路径,探讨进一步完善权利保障和权利实现的方略。  相似文献   

18.
苟大凯 《法学杂志》2008,29(2):131-133
美国在解决与WTO成员方间网络赌博服务领域的争端时,采用了WTO争端解决和GATS具体承诺修改两个程序。前者具多边主义性质,后者兼具多边主义与非多边主义性质;两个程序在操作上有平行性与阻却性,在结果上存在独立性与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十分必要,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亟需建立和完善举证时限制度、证据交换制度和审前会议制度。  相似文献   

20.
历经传承发展的我国刑事政策,体现在惩治职务犯罪中,就是在总体从严的基础上对个案实行区别对待,防止将不枉不纵的司法目标异化为宁枉不纵的司法决策,充分发挥其司法导向、程序控制、控辩协调、定性把关等价值功能。而要实现这些价值功能,就应将“宽严相济”的司法理念贯穿于初查立案、强制措施适用、侦查办案、审查起诉等各个检察环节和司法规范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