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大海 《理论月刊》2005,1(5):21-23
科学发展观加深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概念的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基于对生产与生活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之科学研究而形成的科学实践概念,是对人类全部实践活动本质的最高抽象和哲学概括。它所揭示的实践本质,存在于人类实践的全部历史进程之中。科学发展观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为最深刻的哲学理论基础的。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实践观同马克思历史科学视域中的实践观完全同一。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马克思恩格斯“新唯物主义”即科学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历史观的“立足点”,是“新唯物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根本标志,也是其哲学社会功能的旨归。坚持实践唯物主义就是要求坚持科学实践观和坚持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性不能仅仅从认识论角度去理解 ,而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功能在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中是非常重要的 ,它充分体现了实践在人类世界中的地位和意义。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现实世界的基础和本质。科学地把握这一功能 ,对于理论创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熊明 《理论月刊》2005,(12):55-57
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科学实践观包括两个基本原则,即现实性思维的原则和价值原则。现实性思维原则是本体论原则,为理论认识提供正确的出发点;价值原则反映人的活动的根本性质,是理论建构的起点。两者紧密联系、相互补充、不可分割,共同成为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当代美国科学哲学家约瑟夫·劳斯以实践科学观批判了作为理论的表象主义科学观.但是,劳斯依托实践阐发自然科学的权力之维以及由此展开的科学实践的批判并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在本文看来,劳斯竭力阐释自然科学的权力之维带来了两个方面积极成果,其一,以实践为视角理解自然科学,建立起科学认识论和政治学的联盟,开创了“知识即权力”新的理解模式;其二,科学实践的权力之维不仅是对传统政治权力的补充,而且开辟了科学实践批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实践观,实践的观点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文章揭示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一种崭新的马克思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了认识论中,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五个阶段。大学时期,他钻研黑格尔哲学,形成了理性实践观。《莱茵报》时期,他感到了理性与现实的矛盾,促使他把目光转到现实的客观关系中来,试图用政治法律和道德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的重要理论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其有密切关联。马克思科学实践观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基础,同时我国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做出了特殊的贡献。黑格尔实践观中关于人类劳动的能动性思想、实践的中介性思想、实践高于理论的思想以及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实践的思想,都对后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认识论的创立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成为“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正义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占据主题性地位。在理论上,马克思通过提出科学实践观,奠定了批判自由主义正义思想的坚实基础,其运用科学实践观批判正义思想的过程与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是同一过程。在唯物史观视野下,马克思肯定了正义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追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扬弃正义,在制度和观念耦合的社会生成方式下审视剥削阶级正义观,进而将正义置于人类自己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予以认识,使我们看到正义的生动展现。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与诉求蕴于现实实践中,因为只有在具体历史视界中正义才有尺度,而正义是贯穿自然-人-社会统一关系的价值红线,是过程性和发展性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础和立足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基本的和首要的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提出的实践概念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这就是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再到实践唯物主义,这几个发展阶段,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实践观的确立过程。同时,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具有客观性、能动性、革命性、历史性、社会性的基本特征,正是实践所具有的这些基本特征,才使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有别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理论传承和实践创新,当今我们党全面深入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实践观的精髓实质,科学地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充分发挥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使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彰显出强大的当代中国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将主体性问题置于科学实践观基础之上,从而在两个方面引起了变革:一是使主体性告别了唯心主义,二是使旧唯物主义克服了消极直观性。科学主体性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中都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贯彻与展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对历史上实践观点的扬弃,是科学的哲学观和思维方式,为反思人类实践各领域提供了科学视角。在这个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主客体之间不仅是主动性与受动性统一的双向对象化关系,而且表现出主体间平等的双向建构关系。在价值目标上,个人和社会价值在实践中实现动态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上,评价标准是实践为基础的多层次、开放、动态标准系统。从科学实践观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为其正确定位、成功实践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袁方 《理论月刊》2006,1(2):24-26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石构建了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提纲揭示了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和客体、神圣与世俗、理论与实践等矛盾关系的生成、展开以及扬弃过程,孕育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为随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逐渐成熟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必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的特质,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该矛盾的存在既有其客观历史根源,又有主观认识根源。科学实践观开创全新的实践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下社会和个人、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是实践基础上的矛盾统一体,随着实践的发展,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必然趋向于动态和谐。在实践思维方式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须坚持: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统一性与层次性结合、优选性与发展性相统一、明晰性与具体性结合等原则。  相似文献   

16.
吉志强 《前进》2021,(2):31-35
右玉精神是右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右玉从荒到绿再到富的转变过程中体现出的高贵品质和实践智慧结晶.它包含着为民谋利的科学政绩观、绿色永续的科学发展观、艰苦创业的科学奋斗观、久久为功的科学实践观等科学内涵,是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统一,为新时代山西转型发展提供了精神引领.美丽新山西,是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业...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论证了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阐述了"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考察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和前提,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动因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为我们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现象、分析和研究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性提供了可靠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经过漫长的演进,最终确立起科学的实践自由观。科学实践自由观视野下的自由范畴中内含了自由实现的三个维度和两个层面。从这样的立体思维出发重新思考和整合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分工、劳动的异化和扬弃、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进步、自由时间的增长以及自由人的联合体等问题的相关论述,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人类自由实现的具体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实践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论前提。遵循实践的观点,我们在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时,就应当从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出发,即从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特点、历史条件和总的联系出发,而不是从某种超验的观念出发。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书本到实践,又从实践到书本,再从书本到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说明,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从观念出发,势必陷入认识误区。同时,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为社会主义实践最高层面的概括,能够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根本方向上的指导和根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正真理来源于实践,能够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发展真理的必要途径。实践与真理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进步史,就是真理与实践有机统一、辩证转化的过程,是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特色有机结合的科学实践过程,是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过程,更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变革、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