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几乎所有的著述都把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提出的“先天下”观看作是一种“以民为本”思想,笔者认为这个说法很值得商榷。因为范仲淹所说的“天下”其实是“君天下”而不是“民天下”。首先,从本质上说,“先天下”观是范仲淹对士这个社会阶层所应担当的历史职责的一种认定。在范仲淹  相似文献   

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锐意革新,众所周知。然而职务在范仲淹之上的宰相吕夷简不计个人恩怨、举贤荐能却鲜为人知。据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载,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担任吏部员外郎、权执开封府的范仲淹上表朝廷,指出了宰相吕夷简的过失。仁宗免了吕夷简的职务,也降了范仲淹的职位。时过四年,范仲淹官复旧职。恰逢此时,吕夷简也奉召从大名府回到了汴京城,再度出任宰相。当他得知范仲淹复职的消息,就向仁宗推荐说;“范仲淹德才兼备,朝廷应当重用他,怎能只恢复他的旧职呢?”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意见,任命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不久范仲淹又升任参知政事,职位仅次于宰相。范仲淹本人曾向吕夷简当面表示感谢:“以往为了公事,触犯了你,没想到你还这样鼓励提拔我!”吕夷简回答道:“我怎么能因过去的私怨而耿耿于怀呢!”吕夷简因此受到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的交口称赞。  相似文献   

3.
张志远 《新长征》2011,(1):64-64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提起范仲淹,很多人会想起他那流传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一生节俭,为政清廉,从他读书时“食粥心安”的故事中,不难看出他对己要求严格、自觉抵制诱惑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4.
所谓“庆历新政”,是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推行的一次改革。虽然这次改革失败了,但范仲淹的名言“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却被广为传颂,一向为改革者所推崇。  相似文献   

5.
据《宋史·范仲淹传》记载:北宋参知政事范仲淹在用人上十分严谨、公正。仁宗当政期间,他在审查担任各路按察使的人选时,每当看到名单上有不合格的人,便一笔勾之。有一次,旁边一位大臣劝他说:“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能用一人的荣禄使一路的百姓遭受危害么?”之后,坚决把那些不称职的人勾掉了。  相似文献   

6.
由“囊中羞涩”的范仲淹想到的……陈允年,徐刚提到范仲淹,人们自然都会想到《岳阳楼记》这则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也定会情不自禁地被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所折服。范仲淹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政治家,范仲淹一生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  相似文献   

7.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两岁丧父,自幼孤贫。青少年时代刻苦求学,立下了“以天下为已任”①(《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范仲淹做官的时代,北宋王朝已经出现了种种危险征兆。如官僚机构腐败;阶级矛盾激化;辽,夏不断入侵,内忧外患同时爆发。范仲淹忧国忧民心切,1025年在大理夺寺任上上书朝廷,主张改革政治。过了两年,他在应天府(河南商丘)掌教书院时,又有《上执政书》提出同样的建议,但均未被采纳。1036年范仲淹绘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1,(1):84-84
提起范仲淹,不禁使人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那句荡气回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这千古绝句正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为官心怀社稷,廉洁奉公,世人称他为“五胆忠臣”。  相似文献   

9.
北宋以降,实学兴起,许多思想家提倡“崇实黜虚”,反对空谈心性,穷经无以致用。范仲淹(989年~1052年),是北宋前期实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名思想家,面对北宋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的局面,他力主改革。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九月奏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全面提出革新方案。宋仁宗“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宋史·范仲淹传》)。这便是  相似文献   

10.
梁衡 《新湘评论》2009,(11):49-53
2.忧君。 范仲淹的第二忧是忧君。他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管在朝在野都不忘君。封建社会“君”即是国,他的忧“君”就是忧国。  相似文献   

11.
卞敏 《唯实》2014,(4):84-86
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境界名垂青史。他生于苏州,死于徐州,曾在江苏多地为官,与江苏结下了不解之缘。范仲淹为官江苏,多所建树,历史影响深远,后人永久铭记他的功德。  相似文献   

1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历尽艰难困苦,报国之志不改。教书育人,人才辈出;领兵打仗,有勇有谋。面对官场污浊,恪守人格节操,为中国历史增添了熠熠清辉。  相似文献   

13.
张映勤 《党课》2012,(12):118-119
岳阳楼是因了一篇文章而闻名天下的,这就是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中学课本总少不了这篇名文,20多年过去了,我基本上还能倒背如流:“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至少让两人一楼一名言流传于世。两人就是范仲淹与滕子京,一楼自然就是岳阳楼了。至于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早已成了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食物早被蕴含了更多意义,文人官员的忧国忧民、廉洁自律也体现在其中。杜甫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满对国家命运的担心;范仲淹对达官贵人“但爱鲈鱼美”的忧思,映射着一以贯之的“先忧”情怀;苏轼既爱吃东坡肉、河豚,也认为寻常芥菜“虽粱肉不能及也”,展现出的是苦中作乐、随遇而安之豁达;以身殉国的明朝大儒刘宗周,钟情青菜豆腐,以清廉节俭的行为来印证了“一清二白”……  相似文献   

15.
宋代范仲淹用人严谨、公正。仁宗当政期间,他在审查担任各路按察使的人选时,每当看到名单上有不合格的人,便一笔勾之。旁边一大臣劝他说:“一笔勾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能用一人的荣禄使一路的州县百姓遭受危害么?”坚决地把那些不称职的人勾掉了。  相似文献   

16.
梁衡 《当代贵州》2004,(4):36-37
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我想一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是这种进步的忧乐观使范仲淹得到了永恒。  相似文献   

17.
吴钩 《廉政瞭望》2014,(2):47-47
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宋代名臣都发表过“朋党论”。“朋党论”在宋代密集出现,自然是宋朝党争频仍的折射。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宋人的“朋党论”中,不乏为朋党正名的观点,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在官方话语体系中,“朋党”是个贬义词,跟“朋比为奸”几乎同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志士,他为官生涯几起几落,但百折不挠,在贬知邓州时,写下了千古美文《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世警句。他就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也就是范仲淹贬知邓州的第二年深秋,岳阳知州滕子京派人捎来书信,并附有《洞庭深秋图》及一沓古今名人诗词,求范仲淹为其重修的岳阳楼作记。  相似文献   

19.
千百年来忧患意识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最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感,从而使他们在历史进程中高扬起爱国主义旗帜,不断地实现自我觉醒。从屈原的“长叹息兮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王船山发动衡山起义以抗清兵到谭嗣同、唐  相似文献   

20.
名楼三记     
岳阳楼位于洞庭一角的岳阳楼,因为北宋名相范仲淹的一篇文章和文中“先忧后乐”之绝句而光焰万丈,尽得千年风流。后人一直对范仲淹未到洞庭未见名楼便“收百世之阙文,采文载之遗韵”而膜拜之至,却很少知了范文字字珠玑的背后,是岳阳楼下另一个高远的魂魄,一个为官不到一任便造福了一方的贬官滕子京。倘若是富庶之地,这官还好做些,然在岳阳这疮痍之地,扑面而来的尽是水患饥荒和盗匪,荆榛遍野,瓦砾盈城,治理如此恶境,无论如何是需要时间的,而滕子京以“罪身”治政岳阳二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