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小到大,只要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子女的"家",但为什么长大以后,子女所在的城市却给了父母无家可归之感?《东京家族》翻拍自小津安二郎导演60年前的经典名作《东京物语》。在原有的剧情上略作改编,加入之前重创日本的"3·11"大海啸情节,紧贴着时代的脉动,看来特别真切。但《东京家族》的过程与结局更残酷一些,似乎在提醒我们不断流逝的时光中只有无常不会消失,当它毫无预警地出现在眼前,即便再难接受,人生还要继续。  相似文献   

2.
许春华 《廉政瞭望》2013,(13):64-65
菲律宾尽管号称民主国家,然而,民主政治的外衣之下,依然是家族政治。台面上相互竞争的政党,无非是利益相关的政治家族聚在一起冠上一个“党”的称谓。选举的实质仍然是政治家族争夺和控制国家政治和经济。  相似文献   

3.
侯柱双 《当代党员》2011,(12):56-58
2011年暑假,奉节县兴隆镇川鄂村。“玩老鹰抓小鸡了!”一位50多岁、身体消瘦的男子,不停地挥动着左手保护“小鸡”。  相似文献   

4.
时钧艳 《党课》2013,(17):125-126
初遇《党课》是在2011年7月,由于工作需要,我从一名计生干部转为基层党务干部。尽管已有多年的党龄,但是如何抓好基层党务工作,我还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  相似文献   

5.
林琳 《世纪桥》2010,(21):39-40
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第一个成果,《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一书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具有非凡的理论意义。而其中马克思对于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则更应该得到关注,这是因为马克思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革命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本文将重新审视《神圣家族》一书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挖掘其在马克思终结传统形而上学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曹静 《学习导报》2012,(6):53-54
l屋顶下有一头猪(豕),构成了汉字“家”。“家”,和它简单的字形不同,其内涵显然丰富得多。它既可以指社会的“细胞”——家庭,也可以指构成家庭的成员——家人,还可以指住所,那些为家人遮蔽风雨的房屋。  相似文献   

7.
曹静 《新湘评论》2012,(6):53-54
l屋顶下有一头猪(豕),构成了汉字“家”。“家”,和它简单的字形不同,其内涵显然丰富得多。它既可以指社会的“细胞”——家庭,也可以指构成家庭的成员——家人,还可以指住所,那些为家人遮蔽风雨的房屋。  相似文献   

8.
马德 《学习导报》2013,(12):40-40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在重庆首次公演时,他在台下观看。婵娟痛斥宋玉:"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听后,感到骂得不够分量,就到后台与扮演婵娟的张瑞芳商量。这时身旁的一个演员说:"不如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郭老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演员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李锐 《世纪桥》2010,(3):66-68,7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缘由和时间历来为人们所争论。英格.陶伯特通过文献考证,断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7月,并且是《神圣家族》的后续之作。然而,陶伯特实际上没有体察到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真实内在原因,并未考虑到马克思同费尔巴哈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差异的事实。《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诞生根源于马克思自身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而赫斯、施蒂纳以及恩格斯等人对马克思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陶伯特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创作过程看得过于简单,缺乏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整体视角。《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现实和理论需要的产物,是马克思为了打好和恩格斯一同创作新世界观的哲学基础所认真写下的研究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无疑要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神圣家族》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舒畅 《党课》2010,(24):92-93
因为巴菲特这个姓氏,彼得·巴菲特成了全世界最让人羡慕的“富二代”。这位行事低调、从不刻意张扬自己生活的另类“富二代”,在偏离家族生意轨道后,开辟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成为“富二代”的另一种成长样本。  相似文献   

11.
1932年6月北方会议后,中共北方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实践加速推进,1933年创刊的中共河北省委机关报《火线》的办报历程,构成反映这一议题的柔性视角,更具有典型意义。在既有经验基础上,《火线》的编发工作逐步走向机制化,省委统领、支部落实被作为组织要求,并以上下贯通、深入群众为目标指向。但关于“布尔什维克化”分析方法的运用、党报的定位,在中共河北党内仍有一个发展过程,伴随党中央力量的介入,围绕高蠡暴动、察哈尔事变的认识分歧得以解决,《火线》所体现的“布尔什维克化”分析方式深化演进,党报作为中共中央精神传达者而非问题辩论材料的定位被进一步明确。在共产国际、中共中央的指导外,《火线》的“布尔什维克化”也缘于自身的规范技术,逐步形成号召、社论、纪念、通讯报道、工作检查、自白书等几类文体轨范,1934年初李铁夫、孟坚事件后新出现的文本书写方式,体现了“进一步布尔什维克化”的特征,不少元素延续并作用于此后的党报书写。1933—1936年《火线》的发展历程,根本上折射出苏维埃革命时期“布尔什维克化”目标指向在地方党的报章实践、组织转型和政策调适上与整体中共革命史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3,(14):45-45
辽宁省义县积极探索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为无职党员定“位”、为流动党员安“家”,激发党员队伍活力,破解农村党员管理难题。义县根据村情和党员队伍实际,设立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服务岗、治安岗等近10个无职党员岗位,通过个人选岗、党员议岗、支部定岗、群众评岗等方式,为无职党员分配合适的岗位,年终对履岗情况进行评议、奖惩、调整、交流。活动开展以来共有3000余名党员认领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岗位,充分调动了无职党员奉献社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李政军 《山西青年》2023,(6):107-10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当今社会亟需一大批既掌握经济基本理论又懂得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管理学》作为一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如何高效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管理学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高尔夫”教学法的实践,探讨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做法。  相似文献   

14.
“家”文化视角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文明中的“家”文化具有丰富的道德价值,在倡导吸收传统文化积极因素促进文化先进性的今天,“家”文化的道德内涵随着现代性的推进而发生嬗变,如功利化倾向冲击着“家”文化的道德平衡力,“独生子女”时代家庭德育功能的弱化等问题。如何在保持传统和适应现代的过程中把握“家”文化对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同时加强以“家国”文化为内容的基础教育,创导“家庭伦理关系”的体验式教育,把道德品质的培养贯穿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为青少年创造一个以“家”文化为核心的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15.
长篇小说《三家巷》作为5卷本鸿篇巨著《一代风流》的第一卷,是杰出的人民作家、  相似文献   

16.
《学习导报》2013,(12):24-24
五代诗人郑谷为诗僧齐己改《早梅》诗,将"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把"数"字改成"一"字,  相似文献   

17.
《红旗飘飘》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大型红色丛刊,它与之后的《星火燎原》共同形成了郭沫若誉为的“用红宝石砌成的万里长城,记述中国革命战争的东方史诗”。  相似文献   

18.
成全民 《世纪桥》2012,(21):145-146
布尔加科夫在192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白卫军》真实地描写苏俄时期的国内战争,细致地刻画反面人物的性格,叙述了战争期间白卫军知识分子的命运,揭示战争的残酷,思考祖国的命运,也指出了白卫军灭亡的必然性。作者从新的角度塑造的几个白卫军军官的形象引起了文坛的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9.
刘禹锡的《天论》三篇,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辩证主义天人观,已为诸多研究者所重视。除此之外,《天论》还表达出一种高度重视"法"的思想观念,并对"法"与"天""人"之间的关系,及作为"万物之尤者"的"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做出了细致分析。刘禹锡的这一社会需要"法",且"天""人"之间"交相胜还相用"的和谐存在关系的提出,对于当下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建立,具有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孟远 《世纪风采》2007,(2):27-31
“文化大革命”末期,“评《水浒》运动”曾名噪一时。不过,这场运动并非出于有所酝酿、有所准备,而是因偶然的一件小事被“四人帮”加以歪曲利用并发起的。这场运动很快就消亡了,可谓昙花一现,但它却留给人们许多耐人寻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