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检察学是以检察制度和检察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法学学科.检察学体系应当以检察制度为逻辑起点,以检察权为核心范畴,以检察理论为基础支撵,以检察制度、检察活动及其规律性研究为体系范围,用发展、开放的思维和方法来构建.  相似文献   

2.
学科范畴是学科建立的基础。就检察学而言,我国学术界对其范畴与基本范畴的研究相当薄弱,还没有形成对哪些范畴应当归于检察学基本范畴的统一认识,制约着检察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范畴与检察学范畴、基本范畴与检察学基本范畴的解读入手,阐释检察学基本范畴的特征、构成条件以及中国特色检察学基本范畴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3.
现代检察权主要是围绕诉讼进行配置的。在我国,检察机关监督行政诉讼的制度与活动通常被称为行政检察。然而,从检察权与行政权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出发,行政检察应当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由于缺乏这样的视角,过去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是比较分散的。系统地研究行政检察理论,对于改革完善检察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定行政检察权,应当按照系统的分权理论而不是个别人的分权学说研究检察权与其他公权的关系;按照民主原则的要求,避免检察监督权与社会监督权相脱节或者相重叠;在行政检察程序的设计上,应当遵循其他救济程序优先等原则。对行政行为的检察监督、对特定行政活动的检察监督、检察职能在刑事程序中的行政法作用等问题的研究,都有必要在上述共识的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4.
学科建设对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当以学科任务作为学科建设的根据;(学研究不同于社会科学研究,无需关注研究的普适性问题,这是作为(注释)法学研究分支的检察法学学科构建应当明确和坚持的;学科名称的确定非常重要,应当与所研究的对象相契合.  相似文献   

5.
检察理论研究三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年来,我国的检察理论研究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大力推动下经历了从恢复、发展到繁荣的阶段.30年来的检察理论研究在检察学学科建设、法律监督基本原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尚有一些诸如检察制度的理论基础、刑事诉讼构造与检察官的法律地位等一系列重点、焦点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30年的检察理论研究历程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一、检察研究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湖州市检察机关认真贯彻最高人民检察院、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有关加强检察理论研究工作的要求,制订了<湖州市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检察理论研究工作的意见>,切实理顺机制,加强检察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注重理论研究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征,注重理论结合检察实务,充分发挥检察理论研究工作在提高检察队伍素质,推进检察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由于未能注意在国家现行法学学科体系中寻求一种体系内的合理定位,检察学构建和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呈现出"自说自话"的特点.检察学研究检察制度与检察活动,具有职能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它应当在一种多元的视野中寻求自身的学科定位,既要充分尊重国家学科体制的既有格局,又要考虑一定程度上的突破与创新.检察学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取决于建立该学科的"有理"与"有势".  相似文献   

8.
检察工作的历史和发展、检察工作的现状、检察改革的深化以及时代均要求检察理论创新。创新检察理论,要与时俱进。检察理论要创新发展,还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发展和借鉴的关系、基本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理论研究的关系和思维创新与坚持马克思法学研究方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2010年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具有显著的特点。目前检察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加合理地配置检察职权、完善检察工作机制、推进检察改革,从而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关于检察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挖掘"检察"一词的科学内涵,阐述检察制度的理论基础,探讨检察学的基本范畴,深化检察权研究,探索检察活动的规律。关于检察职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检察职能与法律监督的关系,职务犯罪侦查权,量刑建议权,诉讼监督问题。关于检察工作机制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初查制度的价值目标,侦查监督工作机制改革,强化公诉权的诉讼监督职能,刑事执行检察监督模式,民行检察监督的范围及方式,铁路运输检察院管理体制改革和检察委员会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0.
单民(国家检察官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主编)法律方法与检察官思维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既与法学理论最基本的方法、原则相契合,又与司法实践尤其是检察实务紧密关联。会上各位专家学者针对法学研究方法、法学论文写作方法、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方法以及法学期刊编辑方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畅所欲言,见仁见智,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思考和新的启迪,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