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是一门艺术,批评是教育,批评必须讲究艺术。讲究批评的艺术,一是要选择最佳批评方式;二是要捕捉最佳批评时机;三是要设计科学的批评过程;四是要运用最优的批评语言。本文结合教育实例简单地谈谈批评的语言问题。俗话说:“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教育实践也告诉我们:批评的语言不同,其教育效果大不一样。如有的老师发现某学生反应迟钝,就对他说“你硬是个木鱼脑壳”;某学生有过一、二次违纪,就对他说“你实在是不可救药”;某学生学业成绩差,就对他说“你不如回去,一天戳个鸟儿窝,还可以烧壶开水”;……如此尖酸刻薄、讽刺挖苦的语言,叫学生怎么受得了,又岂能不产生教育上的负  相似文献   

2.
辅导员教育艺术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施之以爱: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可见我们只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才能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即教育者必须先主动建立爱的关系,接近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  相似文献   

3.
桌上摆着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本重要遗著。苏氏这本著作,在国际教育界颇有影响,在我国教育界也早就普遍受到关注。然而,此刻激起我思绪的却是它的书名和写作形式。首先,用“建议”的形式来进行政治课教学,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从而克服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障碍。因为“学生了解教育,懂得教育,一般说来,是有害而无益的。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苏霍姆林斯基  相似文献   

4.
在一节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问一个学生:“这个图形有几个角?”学生回答:“两个。”老师表扬道:“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教室里响起了“嗨、嗨、嗨,你真棒”的夸奖声。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有一点成绩,就应该表扬,表扬越多越好,力度越大越好。课堂上往往夸奖声不断“,好”声一片。有的学校还开展了“无批评”教育,对学生的任何表现,采取少批评,甚至不批评的作法。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对立的统一。只有表扬、奖励,而无批评、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表扬应坚持适时适度的原则。一味的表扬,正如一味的惩…  相似文献   

5.
朱东育 《半月谈》2005,(1):53-53
一位过去的学生到我家小坐.临别很郑重地说:“老师,您像以前那样批评我几句吧。”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他说:“那时您批评我。虽然心里挺难受,但总有一种奋发向上、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勇气。可现在,批评成了奢侈品.我都不知道自己有哪些缺点了.”  相似文献   

6.
在批评教育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原则,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限效应原则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就准备捐款,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未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使人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在我们的平时教育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批评学生后觉得意犹未尽又重复批评,使学生极为不耐烦。其实第一次批评时,学…  相似文献   

7.
请尊重职工     
尊重每一个职工的尊严,是企业政工人员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他的学生,对待人的尊严“要小心地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可见,尊严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8.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  相似文献   

9.
自我教育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有的个体内化过程,对于学生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个人教育离开自我教育是不可思议的。”为此,我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尝试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我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我的具体做法是:1.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系列自我教育活动于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紧迫感和上进心。例如,在进行初一“珍惜劳动成果”一框内容的教学时,对“劳动成果来之木易”…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气氛中。”苏氏这段话,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教育意图要隐蔽;二是教育意图用什么来隐蔽。教育意图是指实现教育目的的期望和打算。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怀有的一种主观意愿和图谋。教育意图的隐蔽则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期望和打算,要隐其“天机”,蔽其“端倪”,使学生不易察觉,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教育意图要隐蔽在什么地方呢?苏氏说要隐蔽在师生间“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气氛中”,这实际上是指教育意图隐蔽的情感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有位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园里摘下一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俯下身子,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呀?”小女孩害羞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儿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了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园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相似文献   

12.
林晓妹 《新东方》2008,(10):11-16
一、倡导“主体参与式培训”的缘由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当学生发现你的教育是在教育他的时候,你的教育是苍白的。”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意志的自由性、人的理性和人的认识的自主性、对象性。人不仅可以认识世界也可以把自己的自主思想也变成自己认识的对象,解释自我驾驭自我。基于这个规律,要使培训有成效,培训的主体必须是学员而非培训师。  相似文献   

13.
尊敬父母     
对学生进行爱父母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连他自己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这话很有道理。现在初一学生,年龄一般都在十二、三岁。我们教育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要求他们在家首先必须是一个热爱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孩了。父母养育了他们,疼爱他们,是他  相似文献   

14.
师爱浅说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因为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师对学生要爱,要爱护,要热爱,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条“师德”。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有力量、最自然的连接点,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没有同情心,没有  相似文献   

15.
(一) 曾钊新同志在《在岐义中醒悟真理》(《湖湘论坛》1993第3期)一文中。严厉地批评我说:“不尊重事实,怎能讨论问题”,“违反实事求是,是党性不纯的表现”,说我使他“惊心动魄”。这个批评引发我一个感想,就是认为确实应当尊重事实。 (二) 曾文说:我的《对<人性论>若干问题的质疑》一文中,不同意曾著《人性论》“把人性理解为是社会意识或精神要素”之说,而认为“社会的人的本质是物质”。对此,钊新批驳说,这是只允许谈人的身躯、大脑等物质,而不许谈它们  相似文献   

16.
批评贵在评     
批评是一种对人和事物予以否定并加以评论的表达方式,一般理解为贬意。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我们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被批评实际上是受益,是帮助人改正错误的,如能正确对待批评,它就是不可多得的良药。批评,不能只“批”不“评”。一味批,会让人丧失勇气和自信,使人意志消沉,达不到教育改进的效果。适当加以“评”,能让人看清错误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想“评”得恰到好处,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根据事实着重调查,要放下架子,否则就会让人无法理解和难以接受。如果你再用华…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早就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原则了。但以往的政治课教学论。对这一原则研究较少。当前,我们在加强学校德育,深化思想政治课改革,是需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了。知行统一,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有很长的历史渊源。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要求他的子弟既要“知德”,即对道德规范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能识别是非善恶。又提倡“力行”,要求他的弟子言行一致,不尚空谈。近代和现代国内外教育家对知行统一的教育思想有更多的论述。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言行一致视为人的道德品质的核心,主张学生从小就养  相似文献   

18.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的一个误区是:我们往往是在竭力证明学生“不行”,证明学生错了。而我校有一个叫张正齐的老教师却认为,承认学生“行”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老教师的策略就是:他不是说“我行你不行”,因为这是学生最讨厌的了,而是说“你行”。  历史证明,当简单地批评某人“不行”时,其必然难以接受。像魏征那样的“直谏”,仅有少数贤明的皇帝才能虚心纳谏。我们难道要指望一个尚在求学的少年能像古代贤君那样从善如流吗?而如果像邹忌那样建议齐威王花钱买批评,这时的批评体现的是皇帝的贤明豁达,是皇帝的“行”。那么,“而…  相似文献   

19.
批评是教育,是德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但是,并非所有的批评都能达到目的,要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除了批评的动机要与人为善,符合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外,批评的方法也很重要。批评的方法很多,大致可以分为直接批评和间接批评两大类。直接批评一般是当面、针对性较强地指出受教育者的缺点、错误,或进而指出缺点、错误的性质、根源、危害等。间接批评就是不直接指出受教育者的缺点、错误,而是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去启发,引导他自己去认识缺点,改正错误。对于那些不是存心犯错误,或有一般缺点、错误,“响鼓不用重捶”的人,一般采用这种批评方法。根据青年学生渴求进步,自我意识能力基本形成,自尊心、好胜心较强等特点,我  相似文献   

20.
用多元爱心浸透学生的心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诸如多媒体,如电脑、电视、网络、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这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无论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发展,心与心的交流是任何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所无法代替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有一颗挚爱儿童的心。”西方教育家罗素认为,教师的爱能使学生道德和智慧得到比较好的发展,他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从品格,还是智慧上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没有爱的教育,将是一片教育的沙漠。但学生需要的爱不是一种泛爱,也不是一种单一的严爱、慈爱、友爱、亲爱,更不是一种情爱,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