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资产阶级高举自由之剑斩封建主义于马下之时,自由主义的个人本位也纵横于民商法之中。然而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的进一步成熟,社会本位代替个人本位之潮流却再也无法阻挡。经济法是以社会为本位的部门法,确立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一直是经济法理论的重要难题,学者们对其进行的研究虽已有诸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社会本位观为理念。结合我国经济法的实际功能与基本任务,对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2.
在民主宪政的背景下,经济法的基本理念为“社会公共利益本位、发展经济民主”,当其运用于指导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的建设时,便可得出少数民族经济法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为“民族地方利益本位,国家保障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创新过程渗透着价值关系,创新实践体现着主体对价值的追求;对价值的追求,源于创新主体谋求利益更大满足的需求,正是主体的利益需求成为创新的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确认价值主体是人民,价值的客观标准是人民利益,由此提明了创新活动中一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价值取向;由此又决定了创新价值评价的根本原则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与有限政府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资源配置方面 ,存在着两种权力 ,一是市场权力 ,一是政府权力。前者以实现个体的经济目标为导向 ,后者以关心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目的。政府权力的作用是为了弥补市场的失灵 ,同时保证经济权力要求的实现。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 ,体现出经济法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实质正义和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兰 《探索》2005,(1):61-64
公共行政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对中国公共行政发展的意义,在于它为之确定了公共行政功利价值目标、行为价值准则、道德价值基础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发展观是一种价值意识,主体性是其本质属性,价值取向是主体性的表现形式.社会发展观是社会主体关于自身如何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观念,满足社会需要、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和遵循社会规律是合理的社会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上述基本价值取向,表现出了自己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在新时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是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资源是由人发现的在自然状态中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主要包括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原、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法是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我国目前尚无一部综合性的自然资源基本法,所以我国自然资源法体系主要由《土地管理法》、《水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公司法开始由重视个体利益的规范效率向重视社会整体利益的制度效率转轨,经济法价值在公司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制定公司法的目的除为了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外,还要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公司法所规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实现公司运营效率的保证,它的完善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效率的彰显;公司法中最为典型地体现经济法中社会效率的制度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公司法中还存在着经济法的另外一个价值即维护社会公平与实质正义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人们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调整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其选择的价值体系是不同的,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调整横向的社会关系,与调整纵向关系的行政法等所选择的价值体系不同。本文认为,从民法的私法性质、调整的横向社会关系和民法遵循的基本原则看,民法的价值取向是互利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基本原则的规定,与试行的民事诉讼法相比,有一定的进步性与合理性,与国外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相比,在内容和结构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它也存在缺陷,具体为确立标准不统一、体系不科学、内容有局限性。所以,需求在统一基本原则的标准、重新认识其内涵的基础上重构基本原则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原则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法立法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立法权具有主体的多元性、涉及范围的广泛性、行使中有较强的政策性取向等特征。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经济法立法权分为明示的经济法立法权和默示的经济法立法权,中央经济法立法权和地方经济法立法权,以及职权经济法立法权和授权经济法立法权。  相似文献   

13.
论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的认识上的偏差,文章认为要使职业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就必须对其教育价值给以重新的认识和定位,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素质本位教育;发展与社会相适应的学历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加大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体现更多的智力特征.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与社会法都是法律社会化历史进程的产物,它们都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体现着对特殊群体的“倾斜保护”。但二者存在着调整对象不同、目的与作用不同、调整的方法不同等差异。经济法侧重于从经济方面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社会法侧重于从社会福利方面对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维护,各有重点,各有目的。因此,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使其作用互补,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作风取向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领导干部作风总体是好的,但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加强教育,完善制度,营造好的氛围,加强基督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以人为本、多元一体、公平正义、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基本价值诉求构成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7.
体现国家渗透市场理念的经济法是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结构作为自身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通常机制。而就业歧视问题则体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其形成机理与经济法的基本机理具有相通之处。因此,经济法解决机制将成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8.
劳动价值论是劳动者的经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人本质的核心要素,在人的存在中起着决定和主导作用。劳动者是经济和社会的主体,不是“生产要素”或“资源”。现代劳动形式比马克思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劳动价值论也要相应地发展。我们要概括现代劳动者的经济意识,从揭示现代商品经济矛盾中,发展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