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末代衍圣公孔德成(上) 我的小弟孔德成是第七十七代的“圣裔”,是孔府世袭的末代衍圣公,也是民国以来第一个被“特任”为“奉祀官”的人.幼年时期,我和小弟在曲阜孔府一起生活了十五年,直到我十七岁结婚时才分离.那时,小弟已经十五岁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虽然也一同生活过一段时间,但那是在南京的“奉祀官”官邸,而不是我们的家乡.加之小弟公务繁忙,我们姐弟之间的接触已远不及孔府时代.因此,小弟孔德成留给我的印象,基本上还是早年在老家衍圣公府的儿时容貌. 前面已经提到,我和大姐、小弟因是庶出,从出生落地时就和我们的生母分离了.我们被抱到堂楼东边正室陶氏的房里,从此变成了陶氏的子女.记得我和大姐住在东边里间的暖阁内,每人一张床.小弟德成和陶氏睡在外间一张大床上.我们姐弟各有一个乳母.小弟是“小公爷”,除去乳母以外,还有一个男仆专门伺候,那男仆名叫李伙伙.小弟小时整天由李伙伙抱着.后来会走路了,李伙伙终日伴随在身边,寸步不离.每到盛夏,小弟独自在蚊帐内睡觉,他就隔着帐子为小弟搧扇  相似文献   

2.
(四)衍圣公府的主人们(下) 孔府的府务,事无分巨细都由父亲的续弦夫人陶氏做主。她在孔府把持一切。最能说明问题的,莫过于她从北京娘家带来的那位师爷到孔府后变成暴发户。此人后来不仅在外面置了房产,还讨了一房姨太太。我们的舅舅——陶九舅是孔府实际上的总管,从孔府的土木营建到采购物品,包括送礼请  相似文献   

3.
(二)孔府的礼仪及其世代恩亲十二府按照祖制,衍圣公的嫡传长子继承爵位,居孔府;他的手足却必须迁出孔府,搬到孔府以外的“十二府”去住。其实,十二府并不是十二个府,是按照族里“大排行”的顺序修造的。实际上只有九个府:大、二、三、四、五、七、八、十、十二。显然,当年营建时,缺三位弟弟。至於“大”,则是指庶出长子而言。除住宅外,衍圣公的弟兄们还可分得些田产,一般不过几十亩。祖传“赐田”虽多,但不能动。衍圣公的兄弟没有封号,只有明朝封过衍圣公的次子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三子为世袭太常寺博士。由於没有世袭的俸禄,十二府的经济状况很不稳定。我的父亲孔令贻是独子。他五岁时,祖父去世了。我的祖父孔祥珂恰好也是独子。因此,十二府  相似文献   

4.
(七)我的闺秀生活及内宅见闻我的闺秀生活是有些特殊的。这主要是由于我是在禁地——衍圣公府出生、长大的。直到我出嫁以前,我严遵祖训和孔氏家规,生活在孔府内宅。进孔府大门,从中路一直往前,经过二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以及六个宽阔的院落,才  相似文献   

5.
(一)圣人府的由来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县,城里有一条整洁的马路叫阙里街,街正中有座宫殿式府第:座北朝南三启六扇堂皇威严的红漆大门,上悬蓝地金字‘圣府’竖匾,两侧金字对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相似文献   

6.
(六)《子见南子》风波一场民国以来,孔府最大的‘新闻事件’可能就是一九二八年由于曲阜的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师生演出林语堂编写的话剧《子见南子》(由《奔流》月刊发表),而在朝野上下引起的一场轩然大波。孔夫子的后裔为了抗议‘诬蔑圣祖’,捍卫我‘至圣先师文宣王’的尊严,不惜兴师动众和第二  相似文献   

7.
(五)末代衍圣公孔德成(中) 小弟孔德成十七岁那一年和孙琪芳女士结婚,时为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六日午后,大婚礼堂设在曲阜‘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此时离我嫁到北京柯家已两年了。后来知道,就在我随柯昌汾离开故乡的第二  相似文献   

8.
(三)孔夫子的‘不肖子孫’在孔府悠久的歷史中,也有為數不多的‘叛逆者’,人們往往把這些‘聖裔’叫做孔夫子的‘不肖子孫’。在這批所謂離經叛道的人中間,第一個要算是孔子的九世孫孔鲋了。孔廟里有個詩禮堂,相传是孔子教子讀詩習禮的地方。在詩禮堂後面有一堵灰色的斷牆,孤零零地矗立在院中,人稱‘魯壁’。关于‘魯壁’,流  相似文献   

9.
(五)末代衍聖公孔德成(下) 一九三五年間,南京‘國民政府’决定將孔德成世襲的衍聖公爵號改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规定享受‘特任官’的待遇。同年六月,孔德成和顔世鏞(顔囘後裔),孟慶棠(孟軻後裔),曾繁山(曾参後裔)到濟南同省政府主要官員們會見,然後由濟南轉車赴南京。七月八日,由陳立夫主持、戴傳賢(當時任考試院院長)監誓,孔德成宣誓就職。小弟就任奉祀官之後,又專程赴滬,拜見了同宗要人孔祥熙。為了歡迎奉祀官,孔祥熙在國際飯店舉行了規模盛大的宴會。那次小弟在上海期間,還親自去先施公司選購了幾塊衣料,給我寄到北平  相似文献   

10.
由孔子第七十七代後裔、“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的胞姐孔德懋老人写的《孔府生活杂忆》,介绍了孔氏家族“衍圣公府”的大小事件,记述了她由童年一直到结婚离开曲阜定居北京以後的人事沧桑。读着她的回忆录,我们仿佛真正到了既有贵族的豪华、又有儒家高雅简朴的衍圣公内宅,而且似乎看到了“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者皆从之由”的楹联;又似乎亲身参加了庄严的祭孔大典和孔府的婚丧大事,了解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意义所在。这篇回忆录,还介绍了曲阜著名的“三孔”——“孔林”、  相似文献   

11.
(四)衍聖公府的主人們 (上) 我的父親孔令貽 孔府的七十六代,卽末一代衍聖公就是我的父親孔令貽,一位清末民初的風雲人物。孔令貽,字燕亭,自五歲起世襲公爵。在他的一生中,除衍聖公的爵位外,他還為族人興辦鄉塾,在曲阜古泮池孔府行宮開課授徒。後來又跟孔門的高徒顏、  相似文献   

12.
求学杂忆     
正又到了新学期开始的日子,不禁回望办学路上的艰难坎坷,更忆起往昔求学时的艰辛岁月。人生往往如此,愈是苦难,愈是记忆深刻,苦难甚至化为生命中一笔最珍贵的财富……在察哈尔右翼前旗煤窑中学就读初三的一年,是我人生中永远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刻骨铭心的感觉就是——饥饿!虽然那已是1985年,与父辈度过的难熬的20世纪60年代相比已无法同日而语,但饥饿仍是那一年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当时,住的宿舍是很有历史感的土坯房,门  相似文献   

13.
台湾杂忆     
应台湾省立交响乐团团长兼指挥陈澄雄先生的邀请,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一行85人,在文化部教育司司长陶纯孝和团长、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刘霖的率领下,于1996年9月17日至28日,赴台进行巡回交流演出。当17日晚顺利到达台湾桃园机场时,陈团长偕夫人已专程从台北赶来迎接。他见到我时讲的第一句话是:“洪老师你终于来了。”是啊,我能回到家乡台湾,实属不易,我还要感谢陈团长的特别邀请。陈团长在介绍客人时总要特别交代一句:“供老师是淡水人,这是第一次回到娘家来。”亲情9月25日到达我们在台湾行程的最后一站——台北。放下行李,马上打电…  相似文献   

14.
访台杂忆     
台湾社会犹如一个色彩变幻的万花筒。笔者访台归来已有一年了,但万花筒里变幻的色彩仍时时在脑海中浮现。企业老板爱开餐馆在台湾,最为难的是朋友们请我们吃饭,应接不暇。有时为了不伤朋友的面子和感情,晚上10时以后还外出吃个"便餐"。吃得多了,发现台湾的一些企业老板开餐馆的不少。我们在台南时,鹿耳门圣母庙管委会成员轮流作  相似文献   

15.
回台杂忆     
周青 《台声》1994,(11)
我于1947年4月13日因为参加“二·二八”暴动被迫离开台湾逃往大陆;47年后的1994年5月15日,有幸回台探亲二个月.弟弟为我洗尘我母亲生了四男三女,由于家贫,除大姐、大哥和我之外,其他姐妹兄弟全被亲戚、邻居所收养.我离台时这些兄弟姐妹个个健在,而回台时,大姐、二姐已经作古,二兄也于十几年前病死,至于儿时一起长大的大哥也于二年前因糖尿病去世,所以下机后仅剩下满头灰发的弟弟和妹妹抱着欢悦和寂寞的心情来机场接我.此外,就是我那满脸纵横悲喜交集的眼泪了.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在京名人史料,旨在挖掘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先父张申府的史料也在征集之列.  相似文献   

17.
黄国益 《今日民族》2010,(12):15-16
1985年底,时值《民族工作》杂志创刊五周年之际,组织上派我到编辑部工作。从此,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与杂志社的同志朝夕相处,接触了许多人和事,给我留下不少难以忘怀的记忆。  相似文献   

18.
1984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综合与摘报》转发了我所在的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经济室主持《新技术革命专刊》中写的一篇报告《“资源小国”的压力与活力》,并加上一段按语(胡启立同志的批示):“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冯昭奎同志写的赴日考察观感,有情况有观点,生动流畅,  相似文献   

19.
雨中杂忆     
又到了江南多雨的季节。在卢湾区人大常委会17楼的办公室,我整理着历年的工作笔记,耳听窗外沥沥的雨声,一些沉寂的往事显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20.
访马杂忆     
这是一次相隔半个世纪对出生地——马来西亚的回访。当年,在马来亚毕生辛勤、年迈多病的老祖父,告老回唐山,带个未启蒙的孙儿随行,为的是,毋让数典忘祖。50多个春秋似流水般消逝,瞬间,在人生征途上,童颜已布满了岁月纹记的皱摺,带着满头银丝,再次跨越南中国海,重访旧地,并拜会众多的伯叔、兄弟、姐妹和乡亲们。在大马停留的时间,按旅游公司规定期限为23天,后来再申请延期,整整在那里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