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庄子》一书汇辑了庄子不同时期的著作,其学以性命说为理论基石。本文从《庄子》文本出发,着重探讨了庄子性命说的理论建构,并对其“以性观物”与“以道观物”的道性二重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庄子的“以性观物论”,试图说明万物差异性的内在根据,并为无为论提供理论前提;他的“以道观物论”,意在揭示万物的差异以及人的似乎绝然对立的种种观念的相对性。庄子并未用“以道观物”来消解从“以性观物”所得出的有关万物差异性的结论,因而不应将庄子归结为相对主义。最后,本文认为,由于中国古代辨证思维的充分拓展,堵塞了形式逻辑的发展道路,这究竟是长处还是不足,不能简单认定。  相似文献   

2.
孟子预设天赋良知,从“人性善”的哲学命题出发,得出了个体道德修养向内用功的法门——求其放心;《大学》承接孟子,提出“三纲”、“八目”,把“求其放心”具体化,使个体道德修养具有可操作性;逮至宋明新儒学的兴起,朱陆在个体道德修养的入口处争执起来,余讼不已;阳明先生上承孟子,范围朱陆,创建“致良知”学说,指示成就“圣贤”之路,遂成儒学工夫论的集大成者;及至西学挟西力东渐,君权殁于辛亥之炮,名教焚于“五四”之炉。劫灰中现代新儒家生焉。然遍观现代新儒家诸贤,汲汲于“良知”者,甚过矣。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仁”为儒学之核心。首先就“仁”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可归纳为“成己”之学、“爱人”之学与“爱物”之学;其后着重探讨了儒学之“仁”对今日和谐文化建设之现代意义,指出“仁”有助于在社会上广泛倡导和谐理念;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道德规范;有助于全社会自觉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4.
虽然“以人为本”的“人”可以理解为个人与人民群众的统一,但从实践生存论的视域看,其“现实的个人”的含义更为根本。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思想史基础,它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之一,也是马克思“个人观”形成的标志。“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观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的发展程度是社会发展程度的基础”;“现实的个人”是社会的“建构规律”与“发展规律”的基础。澄明马克思的个人观并实现它的引领作用,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国民现代性意识的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增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牟宗三新儒学体系的偏颇,林安梧提出“后新儒学”的理论构想。通过对心灵的意识结构、存有的三种形态、诠释方法的层次、体系的可能面向以及儒学的意义治疗的深入探讨,林安梧勾绘出“后新儒学”的基本轮廓。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后新儒学”虽然略显粗疏单薄,但它为当前的儒学复兴运动开辟了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内涵主要有“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虞衡制度”的生态制度观、“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取用有节”的生态持续观。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西方生态思想存在本质区别,不仅具有直觉体悟性,也体现出文化早熟性,更彰显了生态法治性。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生态智慧中的合理因素,一是增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环境保护巨大合力;二是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为生态保护提供坚实保障;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7.
董必武作为无产阶级法学家的杰出代表,法学思想相当丰富,其关于刑事司法政策的论述丰富了我国法学理论。我们认为,其刑事司法政策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六方面:第一,刑法面前人人平等观;第二,正确区罪与非罪观,第三,少用慎用死刑观;第四,惩办与宽相大相结合观;第五,惩罚与教育相结合观;第六,重程序反刑讯观。  相似文献   

8.
走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人们的义利观经过摩擦、激荡,必将出现重构的局面。市场机制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为“义”、“利”统一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以个人利益作为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义利观也必然以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作为自己的基础。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是在更高基础上的义利统一观。这种义利观是对旧义利观的“扬弃”,既重“利”又重“义”。它对正当个人利益予以最大限度的承认,营造最大限度抵制和排除非正当个人利益的机制,也使体现多数人利益的“义”得到最大的限度的宏扬。它既重视个人利益,也重…  相似文献   

9.
儒学:中国慈善事业的重要精神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学作为一种观念文化形态的传统知识体系 ,内藏着许多推动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价值资源。儒学的性善论可以为慈善行为提供自然人性基础 ,它充分展现了人的慈善之举的人文内涵和内在潜质。儒学所弘扬的仁爱思想讲究亲情伦理 ,讲求“有差等的爱” ,这不如墨家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 ,更有利于善行的生成 ,但它毕竟为慈善事业创设了血缘基础和伦理根基。儒家所推崇的“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 (实为同情之心 )是引发人扶危济困、救助弱者等行善举动的心理根由。而儒家的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则能够为慈善事业的勃兴提供政治保障。为了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 ,我们必须“返本开新” ,从儒学传统中寻找生存智慧和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0.
儒学行至宋代,气象为之一变,“本体”探讨成为主要学术任务,理、气、心、性等“核心话题”的彰显,昭示着其时代特色与学术水准。司马光与主流儒学有所不同,他通过“中和”范畴,使儒学各德目统合起来,“中和”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具有本体意蕴。本文主要从阴阳中和、心性中和、中和养生论等方面及“礼者中和之法,仁者中和之行”命题来探讨司马光的中和思想,以阐述其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1.
在探讨“普世性价值观”是否可能的前提下,着重探讨了儒学的根本精神、基本特性、核心价值观念及其普世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当代儒学新形态——民主仁学的新思维。作者认为,儒学的根本精神是道德人文主义精神,具有道德主体性、人文性、整体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特性。其核心价值观念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四大范畴。民主仁学的基本思想模式是“以民主仁爱为体,以科技法制为用”,是以多元和谐文化观为指导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形式合法性法治观的研究,把握住了核心要点,但只是规定性的描述,而不是论证性的解释。借助温里布与帕森特从内在可理解性视角展开的法律理解争论,以“形式-质料会社会建构观”为分析框架对法律形式化问题进行研究,内在方面能够对形式主义作为法律的理性是什么予以描述,外在方面可以对形式法治作为法律之治的道理何在加以揭示。由此阐明,法治是法律自身固有的优点;形式法治提供给法律以效率的德性,在所达致的目标面前是中立的。恶法亦法问题并不与形式法治观有关联。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儒家文化核心思想的简要阐述,论证了儒家的终极理想与民主政治的非冲突性关系,认为儒学的开放性可以作为与民主政治发展相对接的切入点,儒学所倡导的人格平等和参与平等可作为两者兼容的基础;认为民主政治与儒家文化相融合的路径选择是“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应该科学地对待儒家文化,将儒家文化的精华纳入民主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借以更好地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社会规律观的创立是历史观上的大革命,它在三个方面实现了革命性变革。第一个变革是批判了“历史无规律论”和“先验规律论”,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第二个变革是否定了“外在规律论”,揭示了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内在联系;第三个变革是否定了“机械决定论”和“历史预定论”,阐明了社会规律的丰富内涵和辩证性质。既强调了历史必然性,又肯定了人的主体性;既阐明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又指出了社会规律表现形式与实现方式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因而它决不是现代西方唯心主义哲学歪曲的那种“机械的历史决定论”,和“历史宿命论”,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研究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应立足孔子时代的文化背景,同情的理解之。孔予的天命鬼神观是对蘩昧的宗教观念的突破和思想观念的解放,它代表了人类主体意识的自觉、理性精神的觉醒。并且力图通过“修德”在现实层面融合天人,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人生境界。对后世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与强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当前社会在“儒学与现代化关系”方面存在的“误区”,阐述了“易学、儒学、国学”“,现代、现代性、现代化”的内涵,揭示了“儒学的生命力与中国的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强调在新形势下儒学要“继承、创新、发展”,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7.
讨论儒学的实质和核心价值,必须联系儒学最基本的问题,即如何使人成其为人、如何使社会成其为人的社会的问题。“仁”与“礼”是儒学全部价值观念体系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范畴,它为解决儒学的基本问题提供了理想而可行的路径和答案。处在社会全面转型阶段,需要从传统和现代这两种文化资源中寻找发展的动力和根脉,尤其需要运用儒家的超越性思维,破解前进道路上已经遇到和将要遇到的各种难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主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塑造者,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很多思想,都对儒学精神进行了传承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毛泽东对儒学的"民惟邦本"、辩证思维和实践观分别进行了传承与发展,并创造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观、唯物辩证法以及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这既是对儒学精神的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颜之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学问家,其代表作《颜氏家训》,为我国的“家庭教育”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语文教育方面,他的研究涉及到学习主体现、读写功用观、文章审美观和写作学习观等问题。颜之推的重道德、重实行、重应用,修身应名实相称,修身须修学,读写是乐事,关注文章的气调,反对浮艳文风,主张习作应征求他人意见,习作的标准不宜过高等观点,对当今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复归仍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1月23日至26日,由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浙江省儒学学会和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社会科学战线》杂志协办的“中国文化问题与儒学当代创新”高层论坛在西子湖畔召开。这次论坛的宗旨,是跳出中国/西方、激进/保守、文化/文明、传统/现代等僵化的二元对立,在“文化创新如何可能”的问题引导之下,重新审视儒学以及中国文化的命运与出路。主要议题包括什么是儒学视野中的“中国文化问题”、儒学能否直接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