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两个能动体。要论及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客体性,不应简单地从教育者的角度归结为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的“主体——客体”结构模式,或简单地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归结为教育者是客体,受教育者是主体的“客体—主体”结构模式;而应从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认识属性  相似文献   

2.
<正> 认识论又叫知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其基础是唯物主义、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在任何认识过程当中,都可以区分开三种要素:认识主体或认识者、认识客体或被认识者以及认识活动本身。例如,在科学实验当中,科学家就是认识主体,被研究的自然现象就是认识客体,科学家观察对象,分析数据,形成思想的过程就是认识活动。这三种要素就构成一个认识过程。也可以说,认识论就是关于这三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论。其中,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论无意识认识胡敏中我们知道,认识就是认识主体通过认识工具观念地再现、接收和把握认识客体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观念形态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就达到了主体和客体在观念上的统一。人是认识的主体,人之所以能成为认识主体,就在于人在认识中...  相似文献   

4.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双向运动的本质规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就是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这两种运动的统一。客体主体化对于教育客体而言是教育主体能力的对象化和外化的结果,是主体能力从可能变为现实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自身素质在教育客体中被赋予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其中包括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学习的过程。在当今社会把提高和优化主体素质作为客体主体化的关键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育主体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相似文献   

5.
浅议主体在认识途径中的障碍朱静君认识的本质是主体运用自己的思维器官接受、获取、储存、加工和处理来自客体的信息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思维过程是一种在认识主体头脑中进行的内隐活动,在客体作用于主体的感觉器官后构成主体思维中的对象──对客体信息形成的感知材料...  相似文献   

6.
略论主体认识结构及其特点陈晓龙长期以来,我们对主客体问题的研究,只注重和强调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意义,忽视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主体认识形式在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这就必然使我们在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过程中,一方面在理论上把认识、反映只...  相似文献   

7.
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的统一就是价值的本质,这个统一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形成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在能动性作用下的主体在实践关系中认识价值本质的过程。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就是主体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关系促使客体按照主体愿望而满足主体的效应。因而,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两个维度出发,比较能够深刻把握价值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两个维度中深刻体现了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根本特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绝对真理体系,清算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过程中,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真理观。马克思的真理观,首先在认识对象上有别于唯心主义的纯粹绝对的思想客体,有别于旧唯物主义的纯粹绝对的感性客体。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把认识的对象——事物或现实,仅仅理解为纯粹的绝对的物质客体,也就是说,仅仅是与主体毫  相似文献   

9.
自从康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认识是主体有选择的活动这一思想以来,选择性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哲学家的重视。马克思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上辩证地理解人的认识,更明确地揭示出选择性既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又是认识过程本身的特征。那么,主体是如何对信息做出选择的呢?选择的内在机制是什么?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令国外哲学家及心理学家大惑不解,也同时引起了国内哲学工作者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哲学界就认识客体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正确看待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中的作用,以及在确理解认识的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者,客体是指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世界,是主体的认识的对象。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11.
汪皎英 《前沿》2003,(7):15-17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过程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双向互动过程。唯物史观的创始人正是从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这两个视角来考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因而要正确理解唯物史观的内容和实质 ,就必须紧紧抓住这两个视角。但这些年来人们对历史主体研究得较多 ,对历史客体则很少研究。本文是在对历史客体和认识客体的比较后 ,来尝试揭示历史客体的内涵、四种基本类型和特性  相似文献   

12.
一、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的阶段性第一种意见认为,认识过程分为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这是长期以来一些文章和辩证唯物主义教材所持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这两个阶段的划分是由于主体和客体这对矛盾在认识过程中前后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特殊性:感性阶段,表现了主体对个别客体、事物的现象及其外部联系的认识;理性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的人。从它的结构来看,有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的场合,两者是区分的;但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是以工具为中介的。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教学活动中的认识结构与一般的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构一样,是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中介工具组成的。但是,它有其特殊的规定性。教学活动中主体…  相似文献   

14.
<正>“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1]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手段与方式必然受制于实践活动主体、客体及环境的性质,适用于不同主体、客体或环境也必然会有不同的方法。因此,方法是变化的、发  相似文献   

15.
谢丹桔  欧艳辉 《传承》2012,(24):28-29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法其主要特点是讲实践的过程表现为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自由与必然的对立统一。萨特的人学辩证法只讲自由、认识和主体,而不讲必然与客体,只讲头脑中的辩证理性,而不讲客观世界的辩证规律。分析两者的异同,对于搞清楚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已成为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的热门话题,本文拟从主客体关系群入手,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属性特征进行探讨。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主客体关系群的理论依据传统观点认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是一种单一主体与单一客体或是两个认识主体之间的两极运动。而笔者则认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两极运动,而是一个多主体与多客体之间的多极的、复杂的运动,即实际上存在着  相似文献   

17.
我们认为,认识客体从认识论意义上讲,并不是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广袤的物质世界的任何事物,而是指在客观现实中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发生关系,与认识主体的内在知识结构、性质以及目的和愿望相对应的那一部分物质世界。换句话说,认识客体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选择的结果。没有同主体发生认识和实践关系,在认识主体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主体问题的提出和获得重视,反映了我国文艺理论和创作意识的进步。艺术创造必须是主客体的辩证结合,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参予艺术创造过程,那就是“形式”。统一的艺术创造过程是这三者共同作用的过程。我们如果要完整地认识艺术创造活动,就必须把主体连同客体和作为中介的“形式”一起来考察。 一、由客体的重新确认论到主体  相似文献   

19.
杨益  李大鹏 《人民论坛》2010,(9):238-239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制度和文化转型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进行现代化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主体的现代化建设包括: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和能力的现代化;客体的现代化建设包括: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和教育方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马永东 《前沿》2008,(10):42-44
在主客体关系问题上,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看成是客体被动地给予主体的单向活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把认识看成是主体意识去创设客体的过程,都不能正确全面地理解主客体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在总结近代哲学关于主客体关系问题理论教训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作为认识论之基础,科学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统一的现实基础和辨证途径,已经而且必将继续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