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实践定义的提法很多,大同小异,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两种:“实践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和“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给实践下这样的定义应当说是比较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 第一,原来的定义把实践仅限定为改造客体事物的活动,含义有些狭窄。像天文观察、气象观测、地震观测等活动就没有或基本没有对其所指向的对象进行改造。人类在现阶段还没有力量对这些自然过程进行控制。但是,我们不都认为这类活动不是实践。 其二,说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也容易引起误会,好象实践活动是纯物质活动,认识活动是纯精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运用现代信息论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人的情感对于人的认识活动的作用和影响。从信息论的观点看,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对客体信息接收、存储和加工的一系列活动,事实表明,人的情感介入其中并产生了极其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一、情感影响主体对信息的接收在具体认识过程中,信息接收发生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正是通过吸收客观环境中的信息以及记忆库存中的信息以形成感知觉的。人作为一个能力有限的信息加工者,只能在纷然杂陈的诸多信息中有选择地获取一部分,事实上,到达感觉大门的信息只有比  相似文献   

3.
高丹 《前沿》2012,(18):163-164
如果说灵魂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它能够主宰人类的知觉与活动,美术也启发着人类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那么美术就是在表现人类的灵魂,美术是表现灵魂的一种方式.所有的学科都是在研究人,研究人的思想,人类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表达自己,可以用多种方式去看清自己,但美术这种方式,更形象,更直接,更逼真!  相似文献   

4.
<正> 认识论又叫知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其基础是唯物主义、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在任何认识过程当中,都可以区分开三种要素:认识主体或认识者、认识客体或被认识者以及认识活动本身。例如,在科学实验当中,科学家就是认识主体,被研究的自然现象就是认识客体,科学家观察对象,分析数据,形成思想的过程就是认识活动。这三种要素就构成一个认识过程。也可以说,认识论就是关于这三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论。其中,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知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对于文艺创作来说,知觉更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此,有成就的艺术家历来重视创作中的知觉活动。那么,比之一般的知觉活动,艺术知觉有什么特征呢?它要求艺术家有什么样的知觉能力呢?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教科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三观”的解读是脱离人的具体的感性活动的。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首先意味着人的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打破自身的界限,不断地将人的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实现为自然的历史过程。其价值观的核心是共产主义,也即每个人的生命价值都获得充分的实现;表现在人生观方面,就是创造性地为他人活着,为每个人实现其生命价值创造条件而活着,才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在精神的范围内实现了人的“类存在”的人。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理性和人的神性。他既认识到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又揭示出宗教的属人本质,不仅对于反封建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和价值内核。其消极的一面在于从直观性方面去理解自然,把自然当作感性或感性对象,没有把自然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产物,以致不能区分自然和社会,只是把人看成是抽象的自然存在的类存在物,没有揭示人的真正本质。  相似文献   

8.
侦查破案的过程,就是侦查人员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科学合理的思维去发现并确定犯罪嫌疑人的一个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初级阶段,需要侦查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去观察并确定刑事案件的发生。随着侦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更需要侦查人员通过观察的方法,准确地把握犯罪的相关要素(信息)。  相似文献   

9.
公安信息这一新的课题,吸引着人们去追求、去探索,以期明了它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它的巨大威力。一、什么是公安信息信息到处都有,人类开发利用信息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世界上一切政治、经济、科学以及社会的活动与斗争,在某种意义上讲都可以说是信息高速度和高密度地收集、传输、加工处理、存贮、使用、反馈的表现。信息有规律的流通,是构成人类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之一。但对信息进行科学研究,还是近几十年内的事情。一九四八年美国人维纳提出:“信息就是我们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我们的调节为外界所了解时,而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此  相似文献   

10.
宋成一 《理论月刊》2001,1(1):18-20
人以现实的、感性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与外部世界发生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价值关系以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为基础,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中实现,是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目的和核心,统摄着人与外部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人与外部世界的最高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11.
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互动过程,是指人们通过有意义的符号与通道,表达与理解某种事实、观点、态度或情感,输出与接收某种信息的活动。传播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人类以实践活动为根本的存在方式,根据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可以界定人的本质。实践活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而主体性特征的基本标志之一就是人类的理性思维,这是保证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的基本条件。既然是思维,就一定会有内容和形式。思维的内容一定会通过、表达、传播这种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一个人只有一半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中的“中国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整座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去理解、认识与改变世界,确立起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实践的、主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它通常会内化为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现实方式,直接引导、支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运用这种变革了的新思维方式来理解把握和践行实现“中国梦”,将导致我们能够形成和巩固对于它的本质内涵、依靠力量及实现途径等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事物的形象,总是同人的感性知觉、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相联系的。某事物的形象就是某事物“能够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领导干部的形象就是领导干部的作为和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带有个人特质的“神形合一”的综合印象。形象有好有坏,好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4.
认识结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结果论周正刚认识表现为一个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不可能有永恒的最终结果。但当我们截取认识无限发展链条的一环,即考察一次具体的认识活动,把认识终止于认识过程的某一环节或阶段时,必然有具体性的、阶段性的认识结果相对应。按照通常意义的理解,认识的结果就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史观,为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界、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社会发展规律,人们在他自己的历史活动中,才能遵循规律去行动,去创造,去掌握历史活动的主动性。因此,我们能否掌握和运用唯物史观,就成为改变我们作为认识主体在认识对象面前处于被动、盲目的地位和形象的关键。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在认识客体面前应该始终保持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而又清醒地去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跟上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时代步伐。我们所希望造就的,正是这样一大批正确运用唯物史观去能动地  相似文献   

16.
向天华 《前沿》2011,(21):63-66
审美感兴,是发生在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之中,它是导源于主体既有格局的审美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需要主体有一种静寂澄澈的摒弃功利的态度,也需要客观物像具有能与主体产生共鸣共振的性状。当主体受到外物信息刺激时,就会在原有的格局中调动种种情感活动来同化调节当下的刺激信息,以使外来物象信息融入格局中去,以达到相互交融,并创化生成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7.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过程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但基本因素只有两个,这就是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一,社会认知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接触时,根据他人的外观行为,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和意向,从而决定是否与其交往和怎样交往的过程。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先有正确的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的内容,可以分为对人的认识、人际知觉、角色知觉。  相似文献   

18.
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时,我认为有一个问题应引起人们在理论上的重视,这就是观察与思考活动在实践概念中的地位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比如说,观察与思考活动应归属于实践过程还是认识过程?对于它们归属会在理论上引起什么样的结论?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前言纵观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科技日益迅速发展并强烈地渗透到每个领域。科学的任务是认识客观世界,研究揭示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条件、预见其未来的演化,指导人们的实践。技术是人类应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其任务是解决人们改造世界的手段、技能和方法等问题,使人们借助技术能有效地利用、改造、支配、控制、适应自然。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公安机关担负着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需要实现公安科技现代化。目前,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而且社会犯罪活动的流窜性愈…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时常读错、写错、说错、算错、做错。由于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刻板式教学的影响,人们难于把“错误”看作是可以接受的信息,甚至惟恐避之不及。其实,只要我们学习和运用新课程理念,就不难看出“错误”背后的风景,认识“错误”本身的价值。一、善待学生出的“错误”“错误”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客观的,只要有认识,就会有错误。新课程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