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必须先要有一支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古人"治国先治吏"这一深邃的道理和进步因素同样适用于今天,同样可以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服务.一、从严治"吏"势在必行."治国先治吏",是历代政治家、思想家的共识;抓住了"吏治",就抓住了理政治国的纲.二、"治吏"必须从要害问题入手o"治吏"的核心问题是治权;"治吏"的首要问题是治思想.三、"治吏"必须要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从严"治吏",思想是前提;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是人的本能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社会的强化而形成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能的有效社会化。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追求人性的真、善、美。人性之真,是指大自然对人性的一种规定性——合规律性,它确定人的自然价值;人性之善是社会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规定性——合道德性,它确立人性的社会价值;人性之美是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合情意性,它确立人性的自我价值。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应当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一、吏制和司法腐败的表现 (一)从吏制方面看,腐败问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选什么人,用什么人,直接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近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党政部门中领导不顾党纪政纪,在自己掌管的部门或系统内,利用职权,重用安插  相似文献   

4.
因果法则、博爱观念、布施及反求诸己分别构成了佛教利他主义思想的精神诉求、情感诉求、行为诉求和人际诉求。佛教利他主义思想含纳了绝对的平等观、虚无的正义观、朴素的处世观以及至善的生命观等观点,对此应予科学的解读,为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经济人”假设:公共管理的逻辑基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人"是一个以利己为核心,以利他为实现手段的包罗着丰富内涵的对现实有很强解释力的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为解释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动机,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将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置于一切目的之上,是对生命价值的张扬和肯定."高尚人"假设在逻辑上是混乱的、在实现机制上是软弱无力的.我国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应以"经济人"假设为逻辑基点和深层理据.  相似文献   

6.
西方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由来已久,争论不体的原因很大程度上缘于不同的经济人假设.由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到为己利他的三种不同假设和对企业公民的不同理解,各自回答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企业为什么承担社会责任.在利己人性假设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出于利己目的,为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利他动机论认为在较低层次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企业有可能出于利他动机追求自我实现,即对社会公益的追求.从为己利他的假设出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应是被迫的,而是出自自愿的和主动的互利行为.  相似文献   

7.
人性论是一切伦理的起点,一个民族的人性观,会渗透进人们的思想意识,支配人们的行为方式,对本民族的道德、社会伦理起着重大影响。因此,探讨人性论,包括中西之间不同的人性观及道德伦理是有意义的。作为时代非主流人物,梁实秋人性话语的出现,呈现了20世纪中西文化荟萃在特殊历史语境下的文化现象。梁实秋人性观以"中庸"为标尺,倡导中西文化典籍所共同表达的"理性",指出"人性"只有在规范的伦理道德中才能实现,而文学则是"人生最根本最严重的情感之完美的表现"。于是,以"古典"、"伦理"为制高点,主张文学的根本任务是伦理的涤净,文学批评的本质是价值的判断,判断的标准乃"常态的人性",判断的尺度即距人类永恒的真善美中心的远近。  相似文献   

8.
<正>编者按: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查核结果处理办法》。这是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监督的又一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促使领导干部对党忠诚、遵规守纪、诚实守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商鞅在总结六国变法的历史实践和学者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推行的治国方针,并非秦制独然,秦始皇"焚书"又把这个传统推向极端。汉代继续了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政治传统,张家山汉简《史律》更丰富了对这一传统的认识。二者的差异在于,汉朝的教育是官、私并举,儒法互通,从而奠定了中国政治传统的教育和思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之历史源流与宪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和西方古典和谐社会思想有较大差异:中国古代思想家形成了一套以“和谐”为根本价值基础的完整理论体系,其中涉及社会理想、伦理道德、治国理念、民本思想等等;西方古代的合谐思想包含公平与正义、城邦公民的公共利益、限制君主权力滥用等系列内容。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格、保障人权、体恤人性与追求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宪政的根本价值内核也在于将人置于崇高的地位,二者相通之处都在于凸显人、尊重人、保障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既是和谐社会的评判标准也是宪政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