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吴平 《今日民族》2001,(11):20-25
从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楚雄市出发,往西北方向行120公里到达大姚县,继续往北走,走过一段柏油路,插上一段弹石路,共行45公里,就到了古人谓之“月华扬彩昙”的昙华山。森林覆盖率超过90%出行前就从资料得知昙华山有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史前文化遗址桂花大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这里发现了世界闻名的“彝族十八月历”;这里是彝族创世史诗《梅葛》流传最早最广泛的地方;彝剧这一独特的少数民族剧种就诞生于此;这里每年有彝族节日盛典“插花节”……但是,一进入昙华山,我却首先被这里保护得极好的自然生态所震动。…  相似文献   

2.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公历3月中旬左右),居住在云南省大姚县昙华山乡的彝族人民都要欢庆自己的传统节日——“插花节”。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一位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昙华山有个貌美聪慧、勤劳善良的彝族姑娘,名叫咪依鲁(彝语为马樱花)。她和英俊的猎手朝列若相爱。那时昙华山有个极其荒淫残暴的土官,他在山顶上盖  相似文献   

3.
陈维寿 《今日民族》2009,(3):66-66,F0003
3月4日,农历二月初八,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群众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插花节在大姚县昙华山举行。四方八岭的彝族群众穿着节日盛装,手捧火红马缨,弹着月琴,兴高彩烈地汇聚到昙华山,欢度自己的节日。  相似文献   

4.
昙华彝风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地区,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符号:一座山名,谓之“昙华山”,意为“开满鲜红马缨花的地方”。海拔3117.8米,高耸入云,巍峨雄伟,屹立于县境中部,状如百草岭的巨大屏风。冬春多霜雪,夏秋漫云雾。晴朗日,景色绚丽,  相似文献   

5.
白雉山 《世纪行》2012,(9):21-22
“佛道余生信有缘,名山访遍又名川。只因尘俗劫难了,苦作诗囚怕作仙!”这是我早年戏赠归元寺昙畿法师的诗句。余生何幸,虽未皈依佛、道两教,然心向往之。除应邀为各地庙、观写了些诗联作品外,还与两教不少著名方丈多有交往。如佛教的本焕、昌明、隆印、隆醒、等大和尚,昙畿、豁光等法师,道教的谢宗信、吴诚真等道长,都交往有年,获益良多。这里仅就与吴诚真道长的交往聊作简记。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宣传的江苏省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云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人必须像人,当官不可像官”。这“一像“”一不像”,折射出张云泉的做人准则、为官之道。“做人必须像人”“,像人”,就是遵守做人规范。俗话说,物有物状,人有人样。这里的“样”是指做人的标准、做人的规格。什么标准、什么规格?孔老夫子说的是仁、义、礼、智、信。毛泽东讲的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公民道德规范提出的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  相似文献   

7.
《前进》2021,(3):61-63
昙鸾(476-542),南北朝时期净土宗高僧,雁门(今山西代县)人.他是继慧远之后山西出现的又一位佛教净土宗的祖师级人物,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将儒、道、释三学融汇于净土思想,为中国净土宗理论建设及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魏孝静帝称为“神鸾”、梁武帝称为“肉身菩萨”.  相似文献   

8.
读过《水浒传》诸君,我请问一个问题:书中第一个被杀的人是谁?恐怕说不上来的人不少。这个人叫王四,在第二回被九纹龙史进所杀。这个王四是史进庄上的一个庄客,因“颇能答应官府、口舌灵便”,被满庄人叫做“赛伯当”。这里的“伯当”当是隋末那个在少华山当过绿林好汉的王伯当。这“赛伯当”的外号合适不合适我们先不去说它,只说这王四受“通匪”的史进差遣上少华山给朱武等三位头领送礼送信邀请中秋夜做客,喝多了酒,回庄时醉卧林中,被人拿走朱武回信去告密。王四酒醒发现书信不见,也深知关系重大,便动起了他那灵活聪明的脑袋想好了对策,回庄后当史进问起为什么没回书时,他便头头是道地回答:三位头领要写回书,是小人不让写回书,怕路上失支脱节不是耍处。听得史进大喜:“不枉了诸人叫做‘赛伯当’,真个了得!”谁知,中秋夜官府依告密信按图索骥,把史进和少华山三个头领围个正着,害得史进烧了庄院上了少华山,“赛伯当”的生路也到了头。  相似文献   

9.
《春秋》1998,(6)
这里,是座“人文金矿”沉睡、萧疏,春意阑珊百年被前人誉为“济南第一名山”的道教胜地——华山(不注),将有望近年内得到修葺开发。到时,它将以华山文化风景区的崭新面貌,醒目国人,传誉四海,名扬天下。10月22日,山东省政协历山诗社、省人文学会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华山进行了考察,并就其春秋时代形成的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0.
在全国歌坛,“王向荣”这个名字也许没有像一些大腕明星那样受人注目,但他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却响彻大江南北。人们给了他以“陕北歌王”、“西部民歌之王”的桂冠,而他却说,自己绝不敢称王,自己称王之时,便是在歌坛消失之际。从放羊娃到专业歌唱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王向荣就出生在与蒙、晋交界的陕北绥德。这里的男子粗犷豪放,素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的美誉。这里是民歌的故乡,人们祖祖辈辈都在唱“信天游”、“二人台”。王向荣从小就在当歌手的父母熏陶下长大。王向荣小的时候就露出了唱歌方面的天赋。那时他还是陕北府谷县新…  相似文献   

11.
正在华山的眼中,父亲是无私的,虽然他是我党的高级将领、国家的高级干部,但是却一直保有着与普通战士、与劳动人民之间的阶级感情。"这也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共性。"东太平街,北京西城一处僻静的胡同,离北京繁华的西单商业街、金融街相距不远。这里多历史文化建筑,多罗克勤郡王府、中华圣公会教堂、李大钊故居都离之不远。就在东太平街10号院,记者见到了许世友将军的女儿华山,这一居所,也是华山的母亲田普生前居住  相似文献   

12.
唐高祖李渊二十子李元祥后裔武阳王李皎江嫡系靖王李远公,因逃避皇宫政变,避难翰林崎。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翰林崎离大田县城有6公里。山势险峻,道路崎岖,总人口有628人。但常住人口不足百余人。青年人都在外从业。——题引我想象得到它曾经拥有的辉煌历史,就像祖父讲过的故事一样,迭宕离奇。李氏后裔来到了这里——在这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求得一处“世外桃源”,也为自己的心灵寻到一处安宁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地处豫西边陲,这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驰名中外的“仰韶文化”,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便在这里形成。这里有古代我国东西的交通要塞———函谷关。被称为世界第九奇迹的虢国车马坑,被誉为“中华第一剑”的铜柄铁剑,就是在这里重见天日的。相传大禹治水,以天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这座城市便由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4.
尽管“民主”是一个外来词汇,就像引进的马铃薯和番茄一样,但我从来不认为它是一个属于政治理论范畴的概念,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心灵品质。当下,我常常感觉到在社会中只要人们一说起“民主”,总爱把它当作“上层建筑”来议论,好像离自己很远,其实,“民主”不远人,就如同道不远人,它是个人的一种心性或素养。  相似文献   

15.
大秦路考     
《释迦方志·游履篇》历数李唐前,往来于中印间的一些人士。在提到昙猛时说:“后燕建兴末,沙门昙猛者,从大秦路入,达王舍城。及返之日,从陀历道而还中夏。”由于我国古代称罗马为大秦,而中印间的往来,与罗马毫不相涉,,故《方志》所说“大秦路”的位置,一直就讳莫如深。前些日,因偶检张道宗《纪古滇说原集》称魁乐觉(皮逻阁)平五诏之后,曾西通永昌诸郡及“缅、鲜罗、大秦”诸国。则大秦路  相似文献   

16.
对男生来说,眼泪从来都是一件奢侈品,因此,才有了“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子汉,流血不流泪”的说法。像我这样的人也深受这些话的影响,记忆中上一次流泪,大概是十年前了吧,但就在训练营的最后一个下午“尽诉心中情”时,我感觉到眼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陈酿了多年的眼泪,终  相似文献   

17.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环绕第十五次“全国助残日”主题“平等共享促进残疾人就业”开展的各项活动,就像五月里盛开的鲜花,在祖国大地上竞相开放。这里,我们仅采撷其中的数枝集成一束,献给关心和支持残疾人就业工作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8.
第七章酒桶一春田市长的祭奠仪式结束了。田代警部同时一直分别注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但似乎每一个人的表情都流露出是第一次到这个地方的神色。突然福岛议长大声说道:“哎呀,这个地方变化太大了!”田代不禁一怔:这个男人来过这里吗?福岛向大家解释道:“我是在东京上的高等学校,但我记得我在东京上学时离这里很近。当时这一带全是农户,而且森林成片成片的,非常茂密,就像乡村小说作家国木田独步描写的一样!”大家都被福岛的话吸引过去了。田代盯着这名宽肥大脸的男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想像会是这个男人杀死了市长,仅仅他在学生时…  相似文献   

19.
花团锦簇的庭院,绿树成荫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子,谈吐有礼的村民……早春二月,笔者到钦州市钦北区各镇,处处能感受到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激情。生活宽裕喜人心“以前这里可真够脏的!到处坑坑洼洼,垃圾乱丢成堆,污水横流,城里人来了往往要捂上鼻子。”谈起以前的环境,小董镇南蛇垌村村民潘文柱直摇头。可是实施“八改”工程,并按照“房屋建设一条线、沼气建设一条线、猪舍建设一条线、绿化美化一条线、村道建设一条线”的要求进行新村建设后,南蛇垌人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发生了喜人的变化:3000多米长的环村水泥路连接…  相似文献   

20.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都崇尚这样一种思想:“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铁十四局五处领导班子成员对此体会深刻。他们正是发扬了新时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有了一股“劲”;正是这种“精神”和“劲”的统一,才干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们快速发展的奥秘所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