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梅  刘莉 《党史文苑》2003,(2):32-37
中国京剧旦角第一派——“梅派”的鼻祖梅兰芳,是闻名中外的表演艺术大师,在他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共排演400多出京戏,塑造了许多剧目角色,为繁荣发展祖国的京剧艺术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他还将国粹带出国门、冲向亚洲、征服欧美,使之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赢得举国欢腾。他蓄须八年,隐居上  相似文献   

2.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之所以享誉中外,不仅在于他对京剧艺术的创造性贡献,而且在于他那高尚的为人之德,特别是他那凛然不可欺的民族气节。正如一位俄罗斯艺术大师对他评价的那样:“梅兰芳的艺术魅力之所以超越国界,一是其高深的京剧艺术造诣使然,二是他伟大的民族气节征服了人心。”  相似文献   

3.
秋思 《世纪风采》2006,(9):35-36,40
京剧,又叫京戏、同剧,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当选,从此,他们四人就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名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旦角的地位,对京剧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梅、尚、程、苟四人在艺术上各树一帜,雄踞舞台,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并各有独自剧目、师承及传人.四大名旦也成为京剧界的一个传奇。  相似文献   

4.
杨连元 《党建》2014,(12):59-60
正梅兰芳先生,中国京剧艺术的一面大旗,他在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影响,至今绵延不绝,他所创立的梅派表演艺术,堪称经典。京剧艺术需要承前启后,梅兰芳大师的艺术影响离不开忠诚于京剧事业的流派传人。这里,应该首推国家京剧院梅派表演艺术家李胜素,一位来自燕赵大地平常农家的京剧明  相似文献   

5.
今日,不独老年人喜爱京剧,就连青年人,甚至娃娃们也能唱得有板有眼;不独中国人喜爱京剧,外国戏迷也越来越多。置身这种日渐深远的艺术氛围中,我们不能不想到一个人,那就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  相似文献   

6.
黄薇 《党建文汇》2014,(8):55-55
今年是京剧大师程砚秋诞辰110周年.在梅兰芳的绚丽光辉下.程砚秋似乎有意无意地被压抑着。而程派艺术至今依然寂寞前行。  相似文献   

7.
京剧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作为一种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曼妙的西皮二黄唱腔自然流畅,古老的戏曲故事演绎着上下古今诸生世象。曾几何时,京剧市场盛极一时,梅兰芳等艺术大师所到之处门庭若市。然而,随着京剧舞台上一次又一次的幕启幕落,当今的京剧市场已不再辉煌。作为一名京剧从业者,我曾有过困惑和...  相似文献   

8.
梅兰芳逝世已半个世纪,京剧周围环境的变化很大。我们可以站在城市化的高度去看京剧问题,研究梅兰芳文化现象。京剧要保持过去手工作坊的延续特征,又要勇于走出一条产业化操作的新路,并且最为重要的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振兴京剧的努力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 1994 年隆重举行的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 100 周年活动,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巨,举世瞩目。1994年12月27日,江泽民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振兴京剧提高到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丁振兴京剧的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表明党和政府对振兴京剧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正早上不到9点,孙毓敏就来到位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排演场的办公室。73岁的她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一副十足的明星范儿,丝毫看不出已是古稀老人。2005年,孙毓敏卸任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但她没有离开京剧,离开戏曲。自担任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会长以来,每天她都像往常上班一样准点到达办公室,忙着协会的事、京剧的事、徒弟的事……一刻也闲不住。老艺术家,"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偶像"  相似文献   

11.
正京剧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作为一种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曼妙的西皮二黄唱腔自然流畅,古老的戏曲故事演绎着上下古今诸生世象。曾几何时,京剧市场盛极一时,梅兰芳等艺术大师所到之处门庭若市。然而,随着京剧舞台上一次又一次的幕启幕落,当今的京剧市场已不再辉煌。作为一名京剧从业者,我曾有过困惑和忧虑。阅读李峰先生的《"六支服务团队"成就一代京剧大  相似文献   

12.
梅兰芳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从电影《梅兰芳》及一些与他相关的书籍中可以看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戏曲艺术大师,而且对于健康养生也深有研究。梅先生非常欣赏淮扬菜,坚持不喝酒,不吃冷饮及酸辣食物。  相似文献   

13.
早上不到9点,孙毓敏就来到位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排演场的办公室。73岁的她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一副十足的明星范儿,丝毫看不出已是古稀老人。2005年,孙毓敏卸任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但她没有离开京剧,离开戏曲。自担任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会长以来,每天她都像往常上班一样准点到达办公室,忙着协会的事、京剧的事、徒弟的事...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一生爱好广泛,早在延安时,就对京剧比较感兴趣.由于毛泽东在国家和党内的崇高地位,他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接触了许多京剧艺术家.这使他不仅对京剧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还与一些著名京剧艺术家有了一些交往.其中,他与梅兰芳父子的交往就是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5.
江正云  李松 《学习月刊》2013,(16):30-31
戏曲现代戏是中国戏曲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以京剧作为艺术载体的现代戏(即京剧现代戏).则是中国戏曲现代戏的主体.它尤其在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了檄其重要而特殊的艺术景观。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京剧现代戏.其发展阶段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前和之后两个时期。  相似文献   

16.
程砚秋,著名京剧旦角演员。他和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同为北京名噪一时的“四大名旦”。程砚秋少年家境贫寒,解放前为生计所迫投身梨园,并拜著名戏剧家罗瘿公为师,以《荒山泪》、《青霜剑》和《武家坡》等剧自成一家,深得各地京剧观众的好评。程砚秋的唱腔优美,威望甚高。他不但戏做俱隹,且戏德高尚,特别是在日军进犯华北,北京沦入日寇之手以后,程砚秋为拒绝给日本人唱戏,也像在上海蓄胡明志的梅兰芳一样,毅然放弃日本军阀和汉奸给予的高官厚禄,只身一人以生病为由,隐居在北京城外青龙桥。一直在艰苦困境中熬到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其人品之高尚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李军 《党史文汇》2005,(9):38-41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 1894- 1961)不仅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无数个体现我们民族美德的英雄形象,而且在人生的舞台上,又以我们民族的美德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当年,<自由西报>的记者曾说,梅兰芳"一直实行着个人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蛰居香港、上海,留起唇髭,息歌罢舞,隐居斗室,作画自慰,仅靠典当和卖画为生,全家过着清贫艰难的生活.对于梅兰芳"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民族气节,人们给予了无限的崇敬和景仰.  相似文献   

18.
<正>每当阳春三月,河北省柏乡县的汉牡丹就开放了。这里的汉牡丹仅存两株,但仍旧开得热烈而有风骨,艳丽而有神采,可谓殊绝一时。柏乡的汉牡丹闻名天下,巧的是,这里走出一位梅派青衣传人,她雍容华贵,唱功扎实,像汉牡丹一样,绽放在中国京剧的舞台上。她,就是李胜素。作为中国京剧艺术的一面大旗,梅兰芳大师的艺术影响离不开忠诚于京剧事业的流派传人。这里,应该首推国家京剧院梅派表演艺术家李胜素。在几十年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梅兰芳是中国杰出的京剧表演大师.解放前他是誉满京华的"四大名旦"之首,特别是全国解放以后,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与他在国际国内的影响,都是任何当代艺术家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梅兰芳在日伪统治时期为了不给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登台唱戏,他长期隐居在上海,蓄胡明志,百般回避日本人对他施展的金钱利禄的诱惑,宁死不肯为日伪演的高尚戏德时至今天仍让人们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20.
读书     
《北京支部生活》2013,(3):69-69
该书集中收录了李瑞环同志从1986年11月19日到2009年4月12日期间,有关京剧艺术的讲话、文稿50篇,很多内容系首次披露。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李瑞环同志在京剧艺术领域的许多真知灼见,有他对艺术院团的改革思路,有他对文化艺术工作管理的宽容、开明态度,可以看到他为京剧艺术走出困境、传承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